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578
曹雅琴 李延林

  摘 要:在外交场合,文化负载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译员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准确恰当的翻译,不仅能发扬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还利于中西交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致辞为例,分析口译的翻译生态环境,根据选择与适应的策略及三维转换的方法探讨如何优化文化负载词的口译,以期更好地展示中国魅力,传递悠久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文字运载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而语言则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口译中,除了要重视文化及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注重交际功能。这是因为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征,口译活动的目标是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将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词,即文化负载词,短时间内口译成英语时,不仅要求含义准确无误,还且还要能被听众理解接受,达到交际意图的目的,这样的口译才真正符合标准达到基本要求,且有利于文化的对外交流。近年来,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地区开设548所孔子学院,举办“汉语桥”“CCTV汉语大赛”等汉语竞赛,世界上越来越多人正学习汉语,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如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不仅要“引进来”国外优秀文化,加以借鉴,还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因此,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理论体系,正处于发展期,该理论由胡庚申教授提出,起步于2001年,立论奠基于2003年,倡学整合于2006年,全面拓展于2009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一届国际生态翻译研讨会上指出,翻译是翻译下属的一个分支,至今尚未得到完全接受和批准。虽然生态翻译在国际翻译界引起了兴趣和关注,但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力,目前国内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将目光放在该理论上着手进行研究。因此,生态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不断成熟完善,能为翻译提供更充足的理论指导。

  (一)翻译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翻译生态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及微观,或称之为大环境、中环境及小环境。宏观上,各个国家有着不一样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群体的翻译政策也有所差异,如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中观上,即使是同一个国家,文学翻译和应用方面也不尽相同。微观上,翻译研究自身的内部结构,如理论、历史和批评等的差异。翻译生态环境对所有翻译主体来说是不可改变的,属于一个统一体。

  (二)适应/选择理论

  “适应/选择”理论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原理,转意“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該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特征是:一为“适应”,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二为“选择”,译者在适应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选择。整个翻译过程便是选择和适应的循环交替。在“译事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翻译的选择适应论则将翻译过程视为是“天择”和“人择”的过程。所谓“天择”,也就是翻译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原文为典型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人择”为第二阶段,指在接受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最终的行文进行选择,因此翻译过程就是从“天择”到“人择”转换过程。不同译者的“适应”中的选择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三)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首先,语言维转换基于语言学,关注的是翻译的文本语言表达,源语与译语在句法、语法、词法及修辞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就要考虑语言形式表达的转换问题,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文化维注重的是语境效果,源语与译语的文化生态存在着差异,对不同生态文化的认知差异导致同一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不尽相同。例如,“龙”表示皇权神圣,而英语dragon则是贪婪邪恶的象征。为了避免曲解原文,译者还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译文的选择,而文化负载词正是突出强调文化维转换的必要性,要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实现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和谐平衡。最后,交际维强调翻译的人际意图。除了语言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这点在口译中更为突出。口译对于遣词造句的要求没有笔译那样严苛,以口语体为主,过度拘泥于文字,文绉绉的语句反而阻碍交流,交际意图是否实现才是交际维转换成功与否的定断条件。

  三、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存在两大障碍。一是对等词汇的缺失和词义冲突。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往往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或相似的词汇或表达。例如,一些日常的食物,饺子、馒头及油条等,还有本命年、太极及气功等特色词语。此外,需要避免“望文生义”,某些词汇虽然有对应的表达,但有时其表达的含义却恰好相反,稍有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失误。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英汉中“东风”和“西风”有着截然相反的内涵。汉语中“东风”指代春风,代表温暖和春天,“西风”则指秋风,寓意寒冷。但是对于英国这样一个位于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全年温和湿润的国家来说,“西风”则是温暖代表。二是对等文化含义的缺失。某些词汇即使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但其内涵也可能是有空缺的。例如,“武夫”一词英文中对应的可用warrior或者soldier来表示,但是放在具体语境下的句子中,如“这人就是一介武夫”,这里的“武夫”就暗含了胸无点墨的贬义。而仅仅用warrior来对应就无法传达该句话的语气和暗指含义。由于这些特点,文化负载词在某种程度上可译性有限,但是译者可以在生态环境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的转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一个注重表意,一个注重结构,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表明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是强调形式、逻辑结构及连接来突显出句子、以及语篇的联系,达到以形制意。译者需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适当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实现语言维的转换。

  例1.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译:Nothing can separate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vision.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寄欢州》,意即,纵使相隔万里,只要彼此心意相通,便不觉路途遥远。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要解决这种翻译难题,译员不仅得有文化贮备,明白源语所要传达的意思,还要结合语境将将语言形式做出转换,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古诗后阐述了对“一带一路”的愿景,显然,“相知”在这就是指共识。在适应了这样一个翻译环境后,译员做出适应性选择,把源语的文体舍去,用朴实的语言把该句的含义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在语言维上做出了转换。

  例2.从开罗到圣地亚哥,曾经的促膝相谈还余音在耳,当时的深入交流恍如昨天。

  译:From Cairo to Santiago, our heart-to-heart discussions still ring in our ears, as if they happened only yesterday.

  “促膝长谈”“余音在耳”这类汉语四字成语结构,英语中没有,那么在进行翻译时,这类词就无法保留原有形式,译文很巧妙地用heart-to-heart discussions以及类似的英语习语ring in our ears进行转换。同时译员还用as if 将汉语中“散句”转换成结构和逻辑紧凑的句子。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在进行口译时,译员要有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的传递和阐释,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还要跨越文化的障碍。这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不仅要尽可能的保留文化内涵,还要考虑到听众已有的文化储备、接受能力和对另一文化的接受程度。

  例1.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

  译:Frequent overseas trips may be exhausting, but we are repaid with a broader network of friends.

  “朋友圈”源于中国社交软件微信,随着微信用户人数不断扩大,这一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新词被广泛用于日常交际中,而外国网友常用的facebook、instagram等软件没有对应的说法,因此译员考虑到这一文化差异,没有直译成circle of friends,而是采用了英语中表示人际网络的network,这样既符合英语的表达又准确地将含义传达。

  例2.“一带一路”“两廊一圈”

  译: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gether with the Two Corridors and One Belt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很多理念、计划和项目,如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三去一降一补及沪港通等,这些都属于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这类词汇的翻译有些已经固定且被国外接受,而有些没有一种官方固定的翻译。这就需要译员在口译时把“是什么”这层意思得给传递解释出去,否则译语听众将会不知所云。例如,“多证和一”译为merge different forms of certification required of business into one certificate.译文准确地传达了“证”“一”的含义,简洁明了又有没有扭曲原意。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要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基础上,侧重于交际意图,因此在口译时要体现交际情感,关注译语能否正确传达交际意图。如果信息没有起到交际作用,那就毫无意义。

  例1.此刻的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译:Tonigh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s graced by the presence of an august gathering of world leaders

  汉语中有很多类似于“高朋”和“胜友”的敬辞或者谦辞,如犬子、令堂、惠赠、垂爱及高见等。这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中国人说话一向较委婉,做人讲究圆滑,而欧美则是单刀直入,直切要点,因此这类词汇在口译时取其基本含义即可,而且“高朋”和“胜友”语义重复,需要简化,不需重复翻译。汉语为了讲究气势、韵律往往出现语义重复的情况,即“双动词现象”,如调整与优化,提高与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此外,还有一些四字词语意思叠加,如朝气蓬勃和充满活力、共聚一堂和共襄盛举等。这类词汇或现象可采取适当简化的方法,把说话者的主要意图进行传递,否则会使译文晦涩难懂,进而会阻碍交流,拉低整体的口译质量。

  例2.在当今世界行走,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各国领导人,我们没有退却的理由,只有前进的选项。

  译:Like sailing upstream, we will be pushed back if we dont move forward. Yet for world leaders, going backward is not an option.

  该句译文有三点值得肯定,首先汉语注重表意,经常会省略成分,例句中“在当今世界行走”和“逆水行舟”的主语“我们”在汉语中省略了,这并不影响意思,但是英语则不然,若是按照原文的结构和句子成分机械地对译,英译文缺主语,阻碍了听众理解发言者的意图。其次,英语强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则不然,文中“在当今世界…不进则退”这句与后面的“作为各国领导人…前进的选择”之前暗含了转折的意思,汉语中未直接点明这层关系,但是在英语中则需要加上“Yet”,指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语篇浑然一体,结构紧密。最后,条件状语的使用。中文有很多的并列句,句子看似是并列的关系,例句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存在条件关系,所以译文用“if”将两句连成一个完整句,由散化整,符合英语句子的特点,利于听众理解,达到了交际意图。

  四、结语

  本文主要從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对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的口译进行分析,强调在适应生态翻译环境下,对译文从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角度进行选择,具体采用简化、添加连接词将汉语中隐形的逻辑关系变为显性及改变语言形式等策略。但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并非某几种方法就是完美解答,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译员可以在口译时将这三个维度作为心中一把衡量的尺子,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能不断自我纠正进步,提升口译能力和译文质量。生态翻译学是个新兴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地跨学科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定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

  [3]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贾延玲.生态翻译学与文学翻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5]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英文巴士.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祝酒辞全文[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