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崇高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如何最大化实现教学精彩程度,扩展思政课教学“广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度”的实现,不应只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应立足课堂又走出课堂,同时探索更多新方法新元素。本文从实践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时事热点新闻引入、新媒体教学五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度”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广度”;实现途径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崇高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是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完整统一。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也不再单一的依靠教材展开教学,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要立足书本和理论,又要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更要利用有效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大多实现的是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的二维结合,在新的教学诉求下,学校更应该加强教学的“广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度”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增强教育过程的双向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水平和预期目标提升到更高水平。高校思政课堂的“广度”从“导”这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引导、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多学科互通、从课上至课下的延伸。
一、注重实践教学的外延作用
很多高校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称为“活动”,说白了就是要实现两个作用,一要让思政课“鲜活”起来,二要让思政课“灵动”起来。思政教师经常说“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实这种能力的提高,就孕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
首先,增强思政实践教学的“鲜活”力。实践活动应当立足校园,同时也要走出校园,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既承担着学习的任务,同样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不能把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与社会相割裂。
其次,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灵动”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灵动”性离不开学生的“灵动”性,这就需要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一提到思政课,“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许多学生的固有想法。以往的思政课更加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堂的中心掌控度,追求教师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诉求为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动起来”,也让这门课程“动起来”。
此外,要利用实践活动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应该仅靠一份实践报告交差,学生应在外出走访、参观、学习、调研等活动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深刻感悟和理解,真正让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入自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多种思想与文化不断激荡碰撞的今天,影响大学生文化认知度与认可度的因素越来越多,这就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悠久的历史空间中走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积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时光印记、价值符号、道德取向,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奋斗、昌盛不衰的民族脉搏。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用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精忠报国”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使用“指鹿为马”“知行合一”“天时地利”等成语解释具体的原理概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引用“精忠报国”等成语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活动。例如,在课前开展“诵读会”活动,师生共同领略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学的风采。在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大型传统节日前,让学生分小组介绍节日传统。当然,在课间也可鼓励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戏剧形式的表演。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介绍中华传统民间工艺、汉字汉语、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间风俗、衣冠服饰等也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孕育于革命戰争年代,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走向壮大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从觉醒到抗争、从奋战到胜利、从胜利走向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是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于一身的重要历史资源。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部分和必须补充,一方面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也会对中国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国家荣誉感和归属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必须注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借助本地红色资源,我校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如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等。在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的同时,我校也组织学生到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调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当然,仅仅靠思政课进行红色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课程,诸如专业课、艺术选修课的协同,让“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进一步扩大思政课教学的“广度”。
四、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新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和手机,他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更多,获取新闻的时效性更快,获取的新闻内容也愈加烦杂。学生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去接收新闻,并对新闻作出自己的判断。传统的思政课堂常常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正向新闻,害怕某些负面新闻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逐渐地,学生觉得老师讲的就是“假大空”,觉得老师不敢在课堂上引用负面新闻来针砭时弊,开始出现厌学倾向。因此,教师在引用新闻时,既要积极向学生弘扬社会的真善美,同时也要痛斥社会中存在的假恶丑现象。
教师除了引用时事新闻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新闻并进行评说。每次思政课由一名学生将新闻以PPT形式呈现,有文字和图片,有新闻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同时也要列举网友对新闻的看法和评论,并通过网络查询新闻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最终形成对新闻的点评。在完成個人点评后,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彻底剖析新闻现象,这实际上就达到了翻转课堂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强调只能使用时政新闻,不许使用娱乐新闻,其实则不然。演员文章出轨事件、演员柯震东吸毒事件、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等,这些娱乐新闻中的主角,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行为谈吐、穿衣风格、个人形象都在向这些人看齐。“脑残粉”这一新式粉丝群体,他们“爱屋及乌”,容忍偶像一切不良行为,甚至效仿这些不良行为。由此看来,将娱乐新闻引入思政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具体的事件,告诉学生明星虽为明星,但同样有着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但必须对缺点和错误零容忍。在对娱乐新闻的展示和点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遵纪守法、感情忠贞、爱家爱国、不忘历史等优良作风,以此来扩展思政课的“广度”。
五、善于使用新媒体教学
互联网与各行业领域高度契合、融合发展,也逐渐融入了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是互联网最大的接受群体,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都被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电脑、手机、平板成了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学习工具。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那么,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思政课也必然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从信息接受客体变为知识传播主体。另外,互联网的交互性也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也能够第一时间对教学做出反馈,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微课、微视频能够化零为整,在碎片化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公众号、朋友圈的亲和、幽默,让教学次序由浅入深,成为思政课更加活跃的辅助元素。论坛、微博让教师和学生站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话题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师生畅所欲言,实现了真正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主能动性,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必要保证,红色文化教育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新闻事实让学生充分表达了个人看法,新媒体教学加强了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交互程度。这些新的尝试,彰显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有机统一,更加重视课堂讲授的品质、启发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人格良性发展。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彩、教学效果的精彩、教学过程的精彩,才可能让高校的思政课更加精彩,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广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丁楠,汪亚珉.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A].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2):19-25.
[3]季枫.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4-16.
[4]赵雄燕.延安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5]杨昆.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79-8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