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突破1 000万,而目前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也已突破3 500万,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给高校教育管理敲醒了警钟,单一的追求外在形象与学生数量的传统管理格局受到严峻考验。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必须及时解放思想、转换观念,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体系、改革管理方式,从理念认知、维度转换、教育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本文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现状,针对管理机制优化以及管理体系创新实施的有效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体系创新
一、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涉及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安排、远景规划、后勤事务等多项内容,是高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能化、信息化时代,而高校教育管理遗留下来的传统管理观念仍然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时刻秉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夯实管理制度基础、明确教育管理内容、优化教育管理流程、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将教育管理与育人途径有机相结合,开辟高校教育管理的崭新格局。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管理模式守旧,管理系统封闭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仅依靠教师的权威、管理人员的行政手腕实施武断管理,行政强制措施过多,人性化管理机制严重缺失。学校的教育管理完全掌控在少数权威领导手中,行政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学校发展方向偏离预定轨道,一些能够提供合理化建议、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管理人员无法发挥个人价值,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就教育管理来说,少数领导掌控大局,利用高压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制裁手段,私自下达指令,滥用行政职权,行使管理权利时,缺乏与其他管理人员沟通,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忽略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切身感受,逐步使教育管理成为一人独当、少数人垄断的高压铁蹄。比如,在制订教学计划与学校教学大纲时,并未遵循人本原则,管理者完全凭借一种高姿态,主观性行使自身权利,完全忽略了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打消了部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出的教学大纲也与教师的授课风格以及教学计划相背离,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亮起红灯。
(二)行政指令单一性,制约学校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完全由学校的行政部门设定,在实施管理举措时,往往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性地让教师和学生执行相关制度、相关政策,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无形中给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恶劣影响。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依照上级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走形式化路线、按流程化行事,使管理目标单一化,工作效率严重滞后。管理人员将行政化的管理指令强加在教师与学生头上,让教师与学生被动遵守,将固态化的管理机制应用于动态化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渐行渐远。
(三)管理流程复杂,管理职责混淆
目前,各个高校涉及教育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包括校团委、教务处、行政后勤处等,这些部门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工作内容重复,管理职责交叉,尤其对于相关审批流程,必须由这些部门的主管领导签字审批手续,才能具体实施,这种复杂的管理程序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进程,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在实际工作当中,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出现责任事故,无法确定责任部门与相关责任人,这种恶性的发展态势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形成了巨大冲击,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初衷。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优化与体系创新实施策略
(一)摒弃传统观念,转变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符合教育规律路径,满足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将宏观框架管理模式转变为微观一对一的精细管理模式。行政管理人员应树立主人翁的大局意识,以学校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为广大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提供好服务、当好管家,针对教师队伍或者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应及时深入群体中,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心理动态,将行政管理手段转化为亲民的人性化管理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校管理人员的高素养、高水平。管理人员应认清在教育管理中充当的服务角色,剔除一些過时的、老套的不良风气,用自身的带头执行力、强大感召力来提升工作业绩,切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领导风范,使周围的人敬而远之;切忌说一些空话、大话,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工作能力,将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做精。
(二)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的留人、用人、培养人的管理机制,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职业素养以及个人品格为导向,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留住优秀教师,确保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每一年度定期对教师实行岗位绩效考核,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水平过硬、个人道德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师队伍。此外,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直聘、反聘的方式,聘请社会上一些知名人士或者优秀的成功企业家来到大学讲堂,用自身的社会感召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社会知识,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换为生动的社会实践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为走出大学校门,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愿景。
(三)展现团队协作力量,实施人性化的柔性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不仅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还需要广大教师队伍以及学生群体的广泛支持与配合,运用协同管理理念,充分展现团队协作力量。目前,国内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学校社团组织与学生会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实际就是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质与优势,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各级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协助学生提升管理效力,突显管理成效。比如,对于学校的社团组织,包括学术社团、文艺社团、摄影社团、体育社团等,通过设立这些社团组织,在校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势特长,准确合理地选择社团类型,进而为培养综合型、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也给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此外,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职责分解为若干管理条款,学生在执行这些条款时,有了主动说话权,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改变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现,规避了过去硬性管理的弊端,将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理念渗透到教育管理全过程,为推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构建高效和谐的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的教育管理是硬道理而绝非硬手腕,以育人为出发点,以树立学生的正向价值观为最终目标,采取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突显被管理者的人文价值,将高尚的人文管理理念融入管理过程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比如,针对学生管理,管理人员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应帮助其申请助学基金,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深入了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追根溯源,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结合说教与互助的双重辅助教育模式,使学生早日突破学习障碍,提升学习成绩,追赶上优秀学生。
(五)利用高科技载体,创新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各种新兴社交媒体软件应运而生,而智能手机也已经在大学生中间得到普及应用,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有效利用这些新兴信息载体,借助于这些高科技产物,比如QQ、微信、微博、学生交流社区等,与大学生建立一种长效沟通机制,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将分散的学生群体集中到一起,实施集中管理,;建立一个信息反馈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个人看法以及改进建议。由于大学生对新兴媒介具有浓厚的兴趣,且将线下交流转变为线上交流,消除了与管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感,也为各抒己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对管理内容的准确定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健全目标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处罚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评价体系涵盖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教育管理以及学生发展4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具体内容,高校应制定相对应评价考核机制,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全方面、系统化、针对性考核,并结合考核结果,根据学校的奖惩管理制度,对业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职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处罚。对学生的目标评价,应从学习成绩、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个人特长、劳动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衡量,针对每一个考核要素,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目标评价,应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内容,参照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考核标准,同时与学生考核结果相结合,体现出考核结果的公允性与权威性。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必须抓住这一重要阶段的教育管理机遇,在国家正确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使教师队伍焕发积极向上的活力,使學生群体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使高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拔得头筹,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贲志红.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优化与体系创新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3).
[2]丁海玲.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过程管理研究[C].旭日华夏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
[3]李楠.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