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久以来,央视春晚已成为人们欢度新春的一种象征,成为春节的符号之一。随着央视春晚的长期举办,其已固化为全世界华夏儿女在除夕之夜的固定行为模式,在长时间的岁月积淀中成为国人的精神寄托,承载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央视春晚通过表演,将自身塑造成传达家国情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场域,在此过程中创造符号形态并对之加以理解、使用。
关键词:中国梦;仪式;春晚;特征
一、中国梦:央视春晚家国情怀的承载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国家、民族层面,也包括社会、人民层面,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和诠释。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人人都有梦想,不同人对“中国梦”的理解各有不同,“中国梦”必然也是每个人的梦。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社会越来越和谐,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是政治领域的理论,关乎民族、国家和个,必然会通过宣传教育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每个个体在理解诠释、建设中国梦的过程中也会构建自己心中的梦,将“我”的梦融入民族的梦、国家的梦,用“我”的梦实践“中国梦”。
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在除夕这一特殊节日中,春晚自然而然担负起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成为在普天同庆、全民参与共度佳节的特殊时间节点上讲述、记录、表达及宣传“中国梦”的舞台。从2013年开始,央视春晚主持词中关于“中国梦”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理念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宣传教育、学习“中国梦”理论的热潮。天下中华儿女,四海一家,在央视春晚这样一场宏大的电视仪式中,所有炎黄子孙都是共享的参与者,央视春晚作为收视率最高的国家级电视台综艺晚会,通过建构语言符号使“中国梦”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二、身份认同:作为仪式的央视春晚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詹姆斯·凯瑞对仪式观做出了解释,“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在传播仪式观中,凯瑞将“传播”定义为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及转变的符号过程,并认为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
仪式是詹姆斯·凯瑞对传播的一种隐喻,从传播的文化取向角度加以强调。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过程进行、消逝和一种文化秩序的代表。因此,不难理解仪式观的相关理论在强调的是一种参与感:参与、分享、共有的价值认同。传播了什么信息不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维系某一种公共秩序的过程中,参与者对文化怎样理解、认同。这样才能发挥传播的最大功能,在时空上做到情感、文化共享。
在传播仪式观视角下,传播将人们吸引、聚集到一起,共同参与一场具备神圣性的典礼。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无疑具备神圣性,仪式中的诸多符号共同展演、表达中华民族延续、传承千年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品格。庆祝春节之时,家家户户都有类似的活动,如一起吃年夜饭、团聚守岁,更为传统的祭神、祭祖等民俗在现代生活已较少见到,取而代之的是随着社会变化派生、改良出来的更多其他仪式和活动。央视春晚恰在除夕夜人们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播出,固定套路、有序的行为模式和更多具有家国、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取代传统民俗,填补人们春节传统民俗活动的空缺,现代传媒产物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嫁接出新的节日仪式。随着央视春晚长期举办,其已固化为全世界华夏儿女在除夕之夜的固定行为模式。除夕夜打开电视开关,与亲人团聚时共赏文化盛宴,在长时间的岁月积淀中已成为国人的精神寄托,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央视春晚的神圣性和隆重性。
三、传播仪式特征下春晚的呈现
除夕守岁,即在除夕这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迎接新年时刻到来,央视春晚契合了这一传统习俗,彰显了对传统佳节的传承和表达。春晚本身所聚拢的极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在四个多小时的节目中一一呈现,实现炎黄子孙的心理预期,充实心理空间,成为华人在除夕的一种集体守望。在这一时间段中,在共有的民俗活动中,深刻体验、感知同胞亲情、家庭团圆。这是一种深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民族核心精神和身份认同。其中,春晚的零点仪式是对除夕守岁、辞旧迎新的现代演绎和表达,且在长期发展中成为联欢晚会的标志性环节,大家在钟声敲响之时开启新年崭新时刻,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祈愿和祝福。
(一)共同参与性
从詹姆斯·凯瑞的著作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仪式是一种方式,能够控制混乱、形成秩序。仪式概念的起源和宗教有关,或来源于社会、部族及宫廷举行的意义非凡的仪式。同时,仪式还有惯例、礼仪行为层面的涵义。从春晚诞生至今,每年四个小时的直播,成为华夏子孙共赴的一场盛大而隆重的仪式。从传播仪式观理论看,央视春晚从时空上塑造社会认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维系。当然,这离不开电视直播所带来的共时性,正所谓天涯若比邻。这种共时性、共同性为不同族群的认同和情谊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受众观看模式讲,相同的时空、相同的行为模式下一家人在团圆的氛围中一起看春晚,造就了一种特定的家庭仪式,无疑增强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促进个体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家庭中往往有几代人,央视春晚历经几十年,陪伴了几代人,而每一次播出,家人的共享和守候都是对家庭个体间代沟的弥合。
(二)戏剧象征性
长久以来,央视春晚已成为人们欢度新春的一种象征,成为春节的符号之一。毋庸置疑,仪式就像戏剧,离不开表演的形式,春晚本身也蕴含着表演艺术,通过表演展现文化变迁,促进人际交流。仪式能诠释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春晚作为一种春节符号,重视记录社会变迁,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变化的晴雨表。央视春晚通过表演,将自身塑造成传达家国情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场域,在此过程中创造符号形态并对之加以理解、使用。艺术来源于生活,春晚极其丰富的节目表演形式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节目由众多符号所构成,符号具有象征性,丰富的意义蕴含于简单的形式得以充分展演。
(三)节目编排程式化
仪式塑造、规定了各种行为的共同准则,指导人们在神圣仪式面前的行为模式。仪式通过周期性、反复性的展演强化其中行为的反复性和连续性。一年又一年,春晚所形成的电视仪式通过精确的重复使人们拥有了一种精神惯性,春晚的播出造就了国人春节的精神舞台,成为新年来临之际神圣时刻的一种暗示,吸引全球华人“回家”,像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中心不断聚拢。作为一道除夕年夜饭,央视春晚成为了现代兴起的一项新民俗。春晚作为一场仪式,严格审核的节目内容,有序而精心设计的节目编排,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的标志环节,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将春节的神圣庄严、喜庆欢乐刻画地淋漓尽致。
人们在幼年时期通过神话认识感知世界,仪式是神话的外衣。在传统民俗中,我们在仪式中较少接触“国家符号”,而在国家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仪式中注入“国家符号”提供了可能,央視春晚长久以来体现着国家意志。历届春晚的节目审查环节都相当严苛,从节目内容的选择、审查到无数次春晚的串联、彩排,最终呈献给国人。历年春晚在与观众正式见面之前,大批媒体关注报道,这一媒介仪式也同时更加强化了春晚的隆重性和仪式感,使春晚被推高至国家在场的仪式传播场域中。作为意义重大、性质特殊的春节晚会,春晚所具有的国家意识形态性、广泛的传播力、丰富的精神内蕴及文化意味使其在聚拢亿万华人共赴这场盛大仪式的同时建构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意象,这场电视仪式中的重复有序的展演,召唤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湛罗玲.传播仪式观视域下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陈寅,杨洛琪.2017年央视春晚创作的三个关键词[J].青年记者,2017(17).
[3]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