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实现多业并举,避免产业单一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现阶段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产业兴旺;质量;三链;农业组织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现阶段,农村产业兴旺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只有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三链”融合发展,更好地为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才能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可靠保障。
二、“三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存在问题
1.竞争力总体不强
第一,加工链较短,带动力不强。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较短;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成本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服务链发展滞后,上中下游不均衡。第二,很多农户仍然是自服务型。服务链发展不均衡,产前、产中服务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民产后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仍很薄弱。第三,功能链发展刚起步,经验比较缺乏。休闲农业等新功能产业链还很短缺,缺乏体验、文化、教育、康养等高层次项目。许多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资金、交通、环保设施等要素支撑严重不足。
2.农业产业链较短
第一,农副产品流通成本高,大多以初加工为主,如蔬菜加工大多仅停留在满足近距离销售需要阶段,冷贮和冷链物流运输较少。第二,高端精深加工不足,特色农副产品缺乏,品牌农副产品更少。第三,农业产业链中同质化生产现象比较严重,缺少有明确产品定位的农业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环节短而少,以至于农副产品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杂而不亮,品牌管理水平低。第四,农业产业开发深度不足,与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在推进产业链、价值链方面有待加强。
3.组织化程度偏低
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以农户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非正式临时性的。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组织依托产业趋势不明显,农村经济组织覆盖面较窄且功能单一,多数集中在生产阶段,在加工、销售等过程中极少;组织成员处于游离状态,有利则聚,无利则分,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产业链短,整体效益低。
4.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链是由多元经济主体构成的,在链条最底端的是农户,由于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龙头企业掌握着农产品的实际定价权,很难公平分享到产业链升级带来的增值收益。
5.产业化水平较低
第一,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集约经营、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资金基础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等缺陷,社会资本在涉足农业时比较谨慎。第二,农业产业化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种植及养殖方面,新品种更新换代能力较弱,在生产方式上基本还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农产品加工大部分还是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
6.现代农业发展不足
农业结构比较单一,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教育、健康养老等功能性农业融合度较低。
(二)价值链存在问题
1.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条短。食品加工企业虽然较多,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粗加工上,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不高。例如,各类蔬菜产量都很高,但大部分加工企业产品只是对初始产品进行简易包装,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不易储藏。二是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小而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并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效益低,科技含量低,都是一些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现有农业园区发展缓慢,规划还不够合理,带动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缺少资金,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导致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停留在进退两难的边缘。四是人才普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人才缺乏、技术队伍素质偏低的现象。特别在新产品研发上,缺乏高素质人才,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慢,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
2.品质农业欠缺,難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是强烈的,市场已经转为食品安全和品牌竞争。由于小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中占据多数,导致农产品基本还是非标准产品,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难度很大。
3.绿色农业亟待发展
一是农产品品质不高。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与消费升级后人们对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供需结构失衡。二是绿色农业没有形成规模,集群效应发挥欠缺。三是绿色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绿色农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育种、栽培再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绿色农业发展亟需外部资金投入,内生性资金供给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绿色农业风险较大,并且获利周期较长,造成许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少贷甚至不贷款的现象,导致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更加匮乏。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绿色农业建设难以全面有效开展。
4.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偏弱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要存在品质提升不够、文化渗透不够、宣传推广不够、保护统筹不够等问题。一是品质提升不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循环农业发展慢,标准化生产技术、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慢,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市场脱节,市场供给失衡,低端供给过量,中高端供给不足。二是文化渗透不够。农产品包装缺乏文化创意,“一流产品,三流加工,五流包装”现象依然存在。在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让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方面作用不足。三是宣传推广不够。农业效益低再加上产品推介手段和途径创新不足,依然处于“酒香巷子深”阶段。四是保护统筹不够。品牌农产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低价倾销现象亟待禁止,混乱的品牌农产品电商网购行业亟待规范;品牌商标注册及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品牌农产品市场监管制度体系亟待加强。
5.农业多元化发展不足
休闲农业大多尚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初始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足、质量不高、支撑薄弱、粗放经营等问题。乡村民族、农耕、民俗、生态等文化资源挖掘缺乏,休闲、娱乐、养生、健身、教育和回归自然的内容注入不足,休闲农业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欠缺。精准农业发展规模小,推广范围窄,多元復合型农业发展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
(三)供应链存在问题
1.物流设备欠缺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运输多为公路和铁路,缺乏多式联运,冷藏保鲜车辆占比极低,冷库分布不均衡,大都年限较长,设备老化,难以适应冷链物流的发展。二是物流运输成本高、易损耗。农产品普遍存在散装、散存和散运现象,再加上农村道路状况差,从而增加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物流成本过高和损耗阻碍了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具有易腐化的特点,在配送中容易变质,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对物流过程中的仓储、包装、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设施设备具有较高要求。冷链物流是生鲜农产品异地销售的主渠道,目前农产品运输设备基本上不能满足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进城受到制约,“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重大难题。四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处理和传递信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尚远未普及。
2.销售渠道建设滞后
营销渠道体系烦琐,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多层中间商的销售模式为主。这种销售模式一是中间流通环节太多,阻碍了消费者需求信息的快速传递,导致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积压,从而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二是流通环节太多,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变相提高农产品价格,导致销量较低,从而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营销渠道交易方式落后,营销渠道效率低下,无论是农户直接营销,还是农户通过中间商将农产品卖给消费者,这些销售模式都摆脱不了传统营销模式的约束。虽然,越来越多的现代营销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网络营销,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农村基础网络设施不健全、农民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产品销售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仍实施较少。
3.“互联网+农业”渗透不足
制约农业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下:涉农电商模式不成熟,在农产品交易额中占比较小;互联网平台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上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信息流不畅通及资金流不充沛。
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农业供应链两端主体是农户和消费者,且消费者中有相当部分年龄较大,对电商的认知度和使用度都有限;二是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水平低,尤其对于网购农产品,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难以评判产品质量优劣,导致农产品质量公信力低下;三是农产品电商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距离规模化经营、大宗产品线上销售还有待时日。
农业信息尚未充分整合利用。信息是经营主体决策的依据,供应链上信息即时传递与分享能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进而使各节点获取更大的收益。农业供应链的信息包括农业物资供应信息、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由于信息化程度偏低,农产品供应链上节点信息尚未被充分整合,基础性信息建设投入不足,信息质量低,在农产品流通供求预测方面,还停留在“事后分析”层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型的IT技术还没有很好地应用在农业信息管理中。
三、“三链”发展对策
(一)产业链对策
1.分类施策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整合
一是对于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主导产业链整合,支持其把经营活动延伸到产前的培训、信贷、农资采购和产后的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建立完整产业链。二是对于畜牧养殖业,重点是壮大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支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上游基地建设和下游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发展。三是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发展“交易市场(电商平台)+产业集群”的融合模式,通过现代交易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带动产业链群的发展。四是在城市郊区和重要景点周边地区,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等组织,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
2.大力加强载体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链群
合理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园区在功能上有机衔接,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为产业链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一是在产业链上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种养业集聚发展,更好地保障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二是在产业链下游整合利用农村废弃校舍、闲置厂房等,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支持园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吸引加工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促进加工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的融合。三是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依托现有产业、物流园区,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园区、物流园区,加强区域性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电商园区实现连接。
3.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领军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建立专业批发市场。由政府牵头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或者农贸企业在专业市场进行批发交易,专业批发市场作为联系农户和消费者的桥梁是整合产业链的关键。二是鼓励和扶持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的发展。政府或者龙头企业引导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自己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一家或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务等形式与合作社(基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三是加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空间(产业园区或物流园区)集聚,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或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功能拓展。支持农民工返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现代农业特别是新兴功能产业,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发展文化兴农,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4.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组织)的产业链管理水平。在生产管理上,统一全链条生产流程和投入品供应;在技术管理上,对育种、生产、加工、检测等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在物流管理上,对产业链内物流进行全面规划,降低物流成本;在信息管理上,建设综合信息平台,统一管理产业链内外部各种信息。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产业链品牌,在各环节统一规范使用品牌,提高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支持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国际商标,培育出口产品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担保制度和风险基金,将合约引向长期化,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合作的稳定性,并鼓励探索“土地流转集中后再发包”的经营模式,发挥企业经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双重优势,并使二者形成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信贷担保、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部分让利给农户、合作社等联结主体。
5.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金融服务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内部流程,通过行业、区域等信贷政策,对产业链各端主体实施金融集中连片服务;积极探索以农产品物流市场、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二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落实好国家标准化战略,分门别类理顺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三是围绕产业链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农业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协会的作用,有计划对农业产业链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四是健全产业链财政资金支持机制。以具体产业链条为平台,整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等项目资金,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发展;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新兴农业领域。五是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电商企业的资源,加快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落实好用地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建设,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价值链对策
1.加大精深加工力度
一是加大对龙头企業的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加工企业根据现在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适当对其进行分类加工,比如现在市场上销售比较好的脱水蔬菜、保健蔬菜、速冻蔬菜、洁净蔬菜、菜汁饮料、辣味蔬菜、粉末蔬菜和美容蔬菜等。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成长性好、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三是推进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全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比如,可以采用“秸秆+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制工厂模式,以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原料为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农资产品;通过与合作伙伴在村镇建设秸秆多级循环利用工厂,形成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也可选取部分地区先行试验,跟踪产品及市场,做好推广工作,利用全套生态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创新模式和业态,利用信息技术培育现代加工新模式。
2.提升农产品品质
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大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当地可以根据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需求,利用村周边的荒地、洼地、干溏、闲置宅基地等场地,发展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既可以做深加工,也可以植入文化、旅游、体验式农业模式,试行“一镇一品种,一镇一特色。”
3.强力发展绿色农业。
一是财政支持。农业转向绿色发展方式,成本肯定要比原来高出很多。这部门高出的成本,需要政府和市场分担,特别是早期阶段,更需要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领。为此,应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绿色生产的补贴力度。比如,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为农民带来一定收益,但农民为收集、运送秸秆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还不如焚烧省事。如果要杜绝焚烧,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使收集、运送秸秆有利可图。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可以提高产品品质、降低对环境的损害,但需要投入较多人力,如果不给予一定补贴,很难大面积推广,所以要增加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二是做好宣传和培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强调利益驱动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唤醒农民的绿色自觉,增强他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意愿,灌输“人类生态共同体”和“绿色生态造福后代”的理念,提高他们应用绿色生态技术、营销绿色优质产品的能力。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以秸秆为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收储点、收集点、打捆压实等工作,为促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积极推广农业秸秆果园田间压草,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进一步提升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