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怯懦,抑郁,消沉,疑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感恩之心。针对目前的状况,为切实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现状:有效疏导,建立正确的贫困观;合理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指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疏导,引导,指导使贫困大学生走出灰暗自卑的心理阴影,阳光自信的去面对生活。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状况;感恩教育
一、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怯懦心理
怯懦心理从另外一种层面上说也就是缺乏自信,这是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最容易滋生的一种情绪。当前,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日渐加快,贫富差距也在以几何倍的速度不断加剧。以往社会中的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在现在可能三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意识还没有来得及赶上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这种经济与意识的不一致性,让还处于迷茫期的人们不知所措尤其是处于社会思想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最初进入高校的喜悦和成就感,被物质的缺乏与思想的狭隘冲淡的所剩无几。尤其是寒门子弟带着家族的荣光和父母改变命运的期盼,斗志昂扬的进入到近似于成人世界的厮杀,却发现战斗还没有打响就已经溃不成军。这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挫败感,使走出寒门的贫困大学生加剧了自我否定,甚至有学生开始怀疑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本来引以为傲的文化课成绩,在高校德智体美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下显的如此的势单力薄,这就更加摧毁了这一部分学生融入大学生活的勇气,害怕讲话,害怕出错,总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因此,就更不愿意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总是在恐惧中度量自己的行为。做什么事,总会问一句自己行吗?
(二)抑郁心理
越是从寒门中走出的大学生,身上所背负的使命感越是强烈。从高中时代就在奋发图强,指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他们更多的是期望四年之后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班主任的重视,没有了吃饭只有半小时时间的紧迫感,一下子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所以更多的时候急于改变命运的焦灼感与大学四年之后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的迷茫感的剧烈碰撞,会使这些贫困大学生时而易怒,时而低沉,有时又有一种人生舍我其谁的亢奋。在一些不了解贫困学生心理痛苦与挣扎的家庭条件偏好的学生看来,这一部分贫困学生高傲自负,孤僻冷淡,不容易接近,甚至孤立对立他们,是他们更难走出灰暗的精神世界。没有友情的支持,没有同学的喝彩,即使有想法也无从表达,进而就产生了抑郁心理。
(三)敏感疑虑,意志消沉
由于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经济压力。虽然现在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有很优厚的扶持政策,例如生源地贷款,院系的奖助学金,国家的励志奖学金。但是这也只是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才能得到的奖励,并不具有普遍性。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还是要通过自己的途径来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例如家教,兼职,暑期工他们更多的时间已经被这些事情占据了。他们无暇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成人世界的游戏。正因为这样,他们更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更想得到认可和尊重。一但这种认可感没有实现,或者别人眼中的自己不是设想的样子,那么就会加重他们对自我认知的怀疑。甚至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人格天堂土崩瓦解。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从而听之任之,意志消沉。
(四)人际交往障碍
正是由于贫苦大学生的怯懦心理,抑郁心理及自身的敏感疑虑,致使他们从来不愿意与别人主动交往,害怕别人触碰到自己内心的底线。虽然他们内心很苛求与别人共话心声,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却是排外和冷漠的。只要与别人交流就会紧张,语塞,甚至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总在躲躲闪闪。使与之交谈的人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从而终止交流。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样一来,使得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导致他们更加不愿意与人交往。其他同学也很想走入他们的世界,但是如同隔着一堵墙,无能为力。而他们却总有一种不被接纳的失落感,殊不知正是这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遮住了苛求交往的心灵。
(五)缺乏感恩意识
贫困大学生如果走不出灰暗的阴影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敌对和仇视。他们觉得什么都是不公平的,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别人的过错。甚至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一种同情和施舍。基于这只中同情感,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自己的要求可以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如果不满足就开始四处散布谣言,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殊不知在本分与情分之间还可以横亘出另外的一种意识形态那就学会感恩。没有会因为一种特定的看似不相关的理由而将就。而这种将就不仅仅限于老师,同学还有父母家人。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再也不是我贫我光荣的特殊时代背景了。所以学会感恩,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途径
(一)有效疏导,建立正确的贫困观
痛则不通,对于痛点我们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就是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建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只是暂时或是父辈生活积累下来所处的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动态表现,所以就不可能定格,因此鼓励贫困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状态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困难重重,但只要自己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就终会拨开云雾见月明。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学校应该下一些功夫,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贫困没有错,反而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能够驾驭贫困这匹烈马,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自由驰骋。让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自己,积极的与人交流,做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有为年轻人。
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朴素教育教学活动,抵制盲目攀比,名牌成风的不良生活作风。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尽力掌握谋生的技能,以便于在以后的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教育他们不以贫困为耻,同样也不为奢华为荣,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骄不躁,踏实稳步的向前发展。
(二)合理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生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进行合理引导,就会凸显出大学教育的优势。大学生经历了十年寒窗,以前文化基础知识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不仅让学生人认识到自己的专业,还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未来,这些就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思想意识最容易扭曲的贫困学生显得更加重要。
虽然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会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以金钱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财富之外,精神财富必不可少。物质财富只有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达到一定的生活标准的时候才会显得突出。然而等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候,物质财富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人生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才是生活的方向。就这点来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富于创新的全能型人才。
(三)加强指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上可能更注重的是能够快速的见到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长久的职业规划。就今年的大四学生就业率统计来看,很多学生再择业上违背了初衷,特别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
由于我所带的班级是經济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数同学能够选择银行,金融证券等和本专业相关的一些职业。但是就目前以我毕业生为例,正真从事与相关专业长久发展的同学不足五成。那么我所跟踪的几位贫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于短平快的行业,还有一些在大学一直没有走出自卑抑郁心里阴影的同学则到现在还在飘荡和徘徊。失去了学校这个保护伞,进入残酷的社会竞争,观念的转变变得尤为重要。先就业再择业,这是我们当时开就业座谈会的口号,放弃你是天之骄子的神圣外衣,脚踏实地的历练才难能可贵。
(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就业问题一直是贫困大学生的门槛,很多贫困大学生逃避现实,不愿意面对社会,心理压力巨大,想展示自己又由于性格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心里问题使别人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里接受过程。最终导致就业不理想,这就更加加重了这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里压力。所以在就业时,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个有心人就能从各行各业汲取丰富的经验。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渠道的就业机会,让这些贫困学生有优先选择权,减少压力,回复自信。比如:学校采取人才交流会的形式;联系用人单位;给学生创造面试的机会;提供实习的机会;采用请进来请出去的措施;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多方面的培调和指导“一帮一”帮扶等。
在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有些贫困大学生,总是怨天尤人,总是觉得上天不公平。为什么别人有的自己没有,自己的父辈没有能力为自己提供好的条件,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很多在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看来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就那么的难。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会存有感恩之心,不会想以后怎么去报答帮助过他们的老师同学,反而觉得帮他是理所应当的,不帮就是你们没有人性,把人们的善良绑架到道德的高度。长久下去就会让他们变得自私,贪婪,不满足,不感恩。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该开展感恩教育座谈会,让学生畅谈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去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尤其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让学生谈谈“对别人的资助怎么看”经过讨论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帮助人是一种境界,别人的物质财富再多也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博大胸怀和爱心,才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心存感恩之心,是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把爱心传递下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