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教学中郑振铎的《猫》的主题思想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496
余裕

  摘 要:郑振铎先生的《猫》两次入选在人教版和部编版的语文七年级教材。入选至今,一线老师和学者围绕《猫》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讨的切入点从写作手法、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到不同人物,目前,一线老师和学者对《猫》主题思想的解读普遍分为两个派别:爱护动物派和批判人性派。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对《猫》的主题解读朝着生成性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猫》的主题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在不断被挖掘。未来对《猫》的主题思想解读可以更多地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心理特征,进一步做更适合学生解读的主题意义探索。

  关键词:《猫》;初中语文教学;主题思想

  一、主题思想探究意义

  (一)增加《猫》主题解读的丰富性

  一篇经典课文的课堂,如果只带学生读到了作者没有读到学生自己,没有读到社会现实,没有读到思考反思,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深入。从这方面来看,主题解读需要有丰富性。從学生的角度出发,现在初一年级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已经具备较丰富的个人体验,无论来自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还是看到、听到的间接经验,都算得上丰富。他们可能从猫身上找到自己的共同点,可能从其他人物身上发现普遍的社会现实,可能跳出范围谈联想想象。单纯的某个主题只会囚禁他们的思维。

  (二)改变课堂的刻板模式

  我观察到,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跳出他们从练习册、从参考书上能够知道的内容,学生就会对课堂失去活力,失去思考力和思维力,简而言之就是我都知道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听老师再重复一遍呢?加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宽泛,或主动或被动他们都会找到很多答案,如果老师的讲解没有新意,都是千篇一律的百度“教案”,那学习语文同样给不到学生快乐。

  因此,改变课堂的刻板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不可或缺的一步。回到《猫》的主题解读,首先不一样的主题就有不一样的课堂,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解读方法也有不一样的课堂,从主题入手最容易改变课堂的刻板模式。

  二、《猫》主题思想探究的切入口

  (一)写作手法

  郭旺兴[1]老师认为《猫》是一篇成功运用“犯笔”与“避笔”进行创作的经典篇目。他将三只猫的共同之处归为“犯笔”,将三只猫的不同之处归为“避笔”,那么“犯笔”包括猫的具体来历,亡失经历,对“我”一家人的感情伤害。而“避笔”则体现在犯笔之后,猫的来历不同,亡失缘由不同,感情伤害亦不相同。通过一“犯”一“避”的探究,道出了第三只猫的亡失对家人的情感伤害之深。此切入口新颖但是主题思想的揭示并不清晰,文本解读也不够准确,文中第三只猫的亡失并不是对一家人都造成了严重的情感伤害,只有文中的“我”。胡幸杰[2]老师则以“寄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切入,从文中三只猫的经历感受“我”的情感变化,并着重解读第三只猫的经历,以此道出文本中心思想。论文总结了三只猫的三个故事和三种命运,主题确定为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二)人物分析

  文中的重点人和物包括“我”、三妹、张妈和三只猫。其中,以猫和“我”作为切入点的文章较多。孟晓杰[3]学者通过归纳剖析三妹与我对猫的感情——假爱于真悔,认为文章通过三只小猫的得失逐步揭露三妹的伪善,表达我对无辜弱小生命的同情,对平等的呼唤,众人皆醉我独醒。柯新燕[4]老师则从“我”和“三妹”的分析着手,指出语文课堂中老师就“一望而知”的问题解读文本,停留在文本表层。例如:我和三妹喜欢哪只猫,为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表格归纳猫的来历长相性格等等。因此,柯新燕老师开始反思没有将学生从“一望而知”引导到“一望无知”即通过探讨我和三妹是否真正爱猫引入深处,引出我的情绪变化:酸辛——愤恨——难过得多以及三妹的感情变化:由浓变淡、变无,由强趋弱到零。

  直到戴维斯老师论文的出现,张妈也成为主题解读的重要人物,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戴维斯[5]老师通过分析边缘人物与第三只猫的共性:妻子无故责备张妈和“我”追打第三只猫无异,小猫“不能说话”与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无异,解读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以人物分析作为切入点的另一突破是徐江和王从华老师的研究。徐江和王从华老师[6]以第四只猫为切入点去深入解读文本,他们认为第四只猫是解开“我家永不养猫”的钥匙,第四只猫也证明第三只猫的死是“我”制造的,这才解开了作者的伤疤。两位老师还关注到了关注猫的颜色变化“一黑一白”并探究了作者此处的写作用意。

  (三)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也是一线老师和学者们不会错过的切入点。柯新燕[7]老师关注到了郑振铎在《家庭的故事》里的自序,指出文章人物未必有原型以及文章人物的普遍意义。王兴[8]老师则从文章的创作年代切入,指出文章的写作年代是1925年11,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也是西方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思想兴起的时期,因此作品也蕴含了公道、民主、博爱,批判专制、霸道。因为《猫》是郑振铎先生创作的《家庭的故事》里的第一篇文章,因此该书目被广泛选为研究的参考资料。

  目前,一线老师和学者们分析《猫》主题思想的切入点集中于写作手法、人物分析以及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找到切入点之后,他们开始联系主题与写作手法,主题与人物,主题与创作背景的关系。于是,他们对《猫》的主题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三、《猫》主题思想的探究

  (一)爱护动物说

  爱护动物说是《猫》这篇文章“一望而知”的主题,爱护动物派的老师和学者并不是浅层解读为动物可怜和爱护动物,更多的是通过动物弱小引出对生命平等的追求和对尊重生命的呼唤。柯新燕[9]老师由此将主题解读为:生命的价值不限于人类,如猫一般的动物也有其作为生命的生存尊严。孟晓杰[10]学者认为,将主题解读为动物弱小说更容易被初一年级的学生理解,于是将主题归纳为:对无辜弱小生命的同情,对平等的呼唤,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个生命。

  (二)批判人性说

  相反,王兴[11]老师反对将《猫》的主题解读为爱护动物说,但对原因包括理由不充分、解读肤浅,只抓住了第三只猫,而没有抓住文中猫的共性“地位低下”,也没有抓住作者的思想观念以及时代背景。于是,王兴老师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在封建宗法统治的舊家庭里,权势小、地位低的人会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我认为王兴老师的探究更有深度,爱护动物派的角度是“人看猫”,批判人性派的角度则是“猫看人”,反思人性的劣根性。同样抓住了猫与人共同特征的还有戴维斯[12]老师,解读出张妈在家的地位与猫无异,进一步揭示了弱势群体当时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

  (三)课堂生成多元解读说

  除了爱护动物和批判人性两个主题解读,不少一线老师认为应该把主题解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课堂提问与讨论,生成开放性的文本解读,而不是预设主题引导学生。谭悦[13]老师的课堂将《猫》的主题解读为六个层面:生命平等、严于律己、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可贵、傲慢与偏见、爱护动物。邢凤涛老师围绕“真相”二字,解读了三个方面的主题:真相只有一个,但由于沟通不畅、立场不同、利益考量等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产生了误解;真相只有一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真相只有一个,当没有更好的途径验证真相的时候,我们只有期盼人性的善良。

  (四)片面解读说

  对一篇经典文章的主题的思考应该是全面而深刻的,既有共同的时代特性,但是也体现了此文此作者思想的独特性,有部分老师对《猫》主题思想的解读停留在片面、肤浅的角度。徐江和王从华老师将《猫》的主题解读为: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伤人伤己。这种主题意义的解读放在哪一篇文章似乎都能找到对应点,类似于学生写出的套作作文。王春红老师的解读同样没有体现文本与作者的独特性,她将主题归纳为: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怀。这种解读则类似于画大饼。

  目前,一线教师和学者对《猫》的主题解读集中在上述四个方面,每一种文本解读都是有依据的,或全面或粗略。当《猫》的文本解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们将聚焦到更具体、合适的切入点,结合文本、作者、时代和学生主体,探究更新颖更具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

  四、小结

  可以看到这些研究《猫》的主题意义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推进主题探究。无论是主题思想的解读方法还是结论都没有机械相似的。当前的主题探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猫看人”和“人看猫”的两个角度都是探究热点,但是上升到“人看人”角度的研究者罕有。“文学即人学”,一篇经典篇目,肯定存在不局限于创作时代的主题意义,从“人看人”的角度去探究,可以找出跨时代的共同的主题意义。其次,学生是不能忽略的主题,初一年级学生的读书乐趣在于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爱护动物说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老师的课堂能否联系出学生尚未调动起来的人生体验,引起学生的读书乐趣,这是考验课堂生成性探究主题是否有效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郭旺兴.“犯笔”“避笔”话猫情——郑振铎《猫》中的“犯笔”“避笔”[J].语文教学通讯,2015(02):66.

  [2]胡幸杰.寄“情”于“事”——以郑振铎《猫》的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8):45.

  [3][10]孟晓杰.细微处的假爱与真悔——简析郑振铎《猫》中的三妹与“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1):57-58.

  [4][7][9]柯新燕.从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郑振铎《猫》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对接个案的研究[J].学周刊,2014(35):18-20.

  [5][12]戴维斯.浅议小说教学中的主题思想解读方法——以郑振铎的《猫》为例[J].文教资料,2017(18):39-40+129.

  [6]徐江,王从华.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郑振铎《猫》文解读教学之疏[J].中学语文教学,2015(04):48-51.

  [8][11]王兴.动物弱小论还是人性批判论——也谈郑振铎先生《猫》的主题思想[J].语文教学通讯,2016(05):52-54.

  [13]谭悦.独特体验与多元理解——对郑振铎《猫》的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4):53-54+8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