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多为多线索交叉推演,而无论几条线索,至少有一条必是爱情线索。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其中人文主义爱情观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莎士比亚有13部喜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既宣告了爱情的至上,是婚姻的信仰,是不可被压抑和安排的,是自由的和不可估价的。除此之外,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也存在着幻想性,他把人性中的两可性都转向了善的一面,因而恶人最终会迷途知返,所有人会走向好的结局,这体现着莎士比亚乐观积极的精神,也表明他的人文主义的理想。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人文主义爱情观
一、爱情是自然的,是不可被压抑的
正当的欲望和合理的需求是人性中自然,无需去抑制,也不可能被抑制。在《维洛那二绅士》中凡伦丁说:“恋爱汩没了人的聪明.使人变为愚蠢。”[1]因而他抗拒爱情,抗拒这个会使他变得愚蠢的心动。即使普洛丢斯告诉他爱情是身不由己,他也固执地认为能够被爱情所主宰的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年轻聪明的人也会被爱情化成愚蠢,在盛年的时候就丧失欣欣向荣的生机,未来一切美妙的希望都成为泡影。”[2]但是就这样一位信誓旦旦的青年却在到达米兰公爵府后,被公爵女儿西尔维娅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这时他终于认识到爱情的力量,他发出自己的忏悔:“可是现在我的生活已经改变过来了:我正在忏悔我自己从前对于爱情的轻视,它的至高无上的威权。正在用痛苦的绝食、悔罪的呻吟、夜晚的哭泣和白昼的叹息惩罚着我。……单单提起爱情的名字,便可以代替了我的三餐一宿。”[3]莎士比亚对凡伦丁的转变丝毫没有嘲讽之意,他要以此表明爱情是人的正当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决不应该被禁止,就是想禁止也是徒劳无益的。《皆大欢喜》中的小丑试金石用极其通俗的语言把这个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他说:“牛有轭,马有勒,猎鹰腿上挂金铃,人非草木岂无情。鸽子也要亲个嘴;女大当嫁,男大当婚。”也正像这个剧中的两个童子在歌中所唱的那样:“劝君莫负艳阳天,恩爱欢娱趁少年。”爱情是人性中的自然,它是人类合理的欲望,没有人可以压抑他。即使像《爱的徒劳》中立誓要严格遵守戒条的那瓦国的国王以及他的三个侍臣,也终将在法国中公主和她的三个侍女到来之时打破自己的誓言。因而不必要去给那些人性中合理的欲望立一个清规戒律,毕竟这是违背人性的。合理的欲望,自然的追求,这是合法的正当的,没有人可以压抑这一份美妙的爱情。
二、爱情是自由的,是不可被安排和估价的
莎士比亚的喜剧均为爱情题材,其中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情节模式多为: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而一见钟情的是需要外在加成的,女性的美貌和财富会促使男性的一见倾心,《爱的徒劳》中俾隆是这样描述罗瑟琳的:“美貌是一服换骨的仙丹,它会使扶杖的衰龄返老还童。啊!她就是太阳,万物都被她照耀得灿烂生光。”[4],《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在一开头就这样说:“在贝尔蒙特有一位富家的嗣女,长得非常美貌,尤其值得称道的,她有非常卓越的德性。”[5]《驯悍记》中彼特鲁乔更是直言求娶凯瑟琳娜的目的:“算了吧,霍坦西奥,你可不知道金钱的好处哩。我只要你告诉我她父亲的名字就够了。尽管她骂起人像秋天的雷鸣一样震耳欲聋,我也要把她娶了回去。”[6],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于一见钟情的外在加成是明了的,他并没有否认外在因素,毕竟两个人一开始的接近必定就是外在的东西,而两个人要从一开始的接近走向内心的贴近,则需要经历一些磨难,正如莎翁所说的:“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因而喜剧中的最终会终成眷属的男女主角也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来自外在的压力,即父母的意志(《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安和范顿)、地位的不平等(《终成眷属》海丽娜和勃特拉姆)、财富的不匹配(《威尼斯商人》杰西卡和罗兰佐)、距离(《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特洛伊罗斯王子与贵族女子克瑞西达),也可以来自人内心的魔鬼:误解和不信任(《无事生非》克劳狄奥和希罗)、嫉妒(《冬天的故事》中,西西里国王怀疑自己的王后与波西米亚国王有染)等等。而喜剧作品中莎士比亚对于外界压力的解决体现了爱情的自由,它是不可被安排和估价的,所以父母因自己的意志而强加给孩子的爱情毕竟会破灭,《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培琪和他夫人为女儿安安排的恋人都没有修成正果,反而是安和自己爱慕的恋人范顿有一个欢喜的结局;《仲夏夜之梦》中即使忒修斯向赫米娅下达了命令——如果不和她父亲选定的女婿狄米特律斯结婚,就会被判处死刑,或者她发誓终生不嫁、成为修女,忒赫米娅和拉山德依然决心追求自由的爱情,于是他们私奔逃离去努力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爱情需要自己的争取,敢于去反抗既定和估价的婚姻是对它最大的礼赞。
三、结语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美好爱情总是发生在莎翁设置的温室中,例如多部喜剧作品中都出现过的森林(《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曼多亚森林”;《仲夏夜之梦》的“雅典近郊森林”;《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温莎林苑”;《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第十二夜》中的“奥丽维娅的花园”等),《威尼斯商人》中的“贝尔蒙特”,《驯悍记》中的“彼特鲁乔的乡间住宅”,《暴风雨》中“地中海的无名小岛”,在这些温室中,他们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纯洁的人,他们只需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便可获得爱情的完满,这就显示着莎翁喜剧作品中的幻想性因素,但是现实永远都不是这些森林,人性的缺点,社会的黑暗总是无时无处不在,因而无人可知喜剧完结之后究竟他们的婚姻会不会走向终点,看戏的人只能怀着期望盼望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人称莎士比亚的喜剧是“含着眼泪的微笑”,想必也与莎翁喜剧作品中的幻想性有关,但这样的幻想性却又正正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注释:
[1](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全集·喜剧[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64.
[2](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全集·喜剧[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64.
[3](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经典全集·喜剧[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87.
[4](英)莎士比亚.经典读本·莎士比亚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爱的徒劳;驯悍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9.
[5](英)莎士比亞.经典读本·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终成眷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6](英)莎士比亚.经典读本·莎士比亚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爱的徒劳;驯悍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