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686
龙波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贫困问题这块最大短板,针对我国现阶段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并以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助推贫困主体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

  关键词: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內容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消除贫困理论理论基础之上,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结合我国贫困发展规律与贫困治理经验,针对我国贫困状况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着力解决好农村脱贫攻坚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的问题。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时代后的行动指南,也是对我国贫困治理方案作出的深刻总结。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就是依据统一的标准,严格按照规范的识别程序与识别方法,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精准扶贫,首要环节就是精准识别。精准识别不到位,精准扶贫便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传统的粗放式的识别方式注重帮扶措施的整体推进,往往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贫困主体的脱贫需求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结果是真正需要帮扶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而一些非贫困人口却获得了帮扶。只有精准识别了贫困人口,了解贫困户的贫困状况,分析其致贫原因,才能采取帮扶措施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因此,精准识别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于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扶贫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二)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脱贫的关键和灵魂,识别精准能有效保障“瞄得准”、“打得准”,接下来的关键是“打得好”。精准帮扶要求落实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拓展多层次扶贫开发路径,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要鼓励社会协同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帮扶,依据贫困主体的具体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方案,并配备相应的帮扶责任人,对整个帮扶过程实施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确保“靶向治疗”、 努力“攻坚克难”,实现精准扶贫的帮扶效果。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要牢牢把握扶贫目标、牢牢把握扶贫性质,科学的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致贫原因不同,创新引进扶贫开发项目,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在就业、医疗、社保、基建、卫生与生产生活上给贫困地区带来质的飞跃。实施精准管理,扶贫开发应做到精准施策,做到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帮扶措施等方面的精准施策,并确保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与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工程的实施。“六个精准”要求与“五个一批”工程不仅将扶贫资源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势进行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贫困主体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四)精准退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谈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因此,应探索贫困人口精准退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符合脱贫标准的贫困主体在退出时,对其做好脱贫登记,并对其退出后发展状况进行后续管理,防止一切返贫现象的发生,并对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有助于构建帮助贫困人口持续稳定退出的工作机制。对于刚脱贫的贫困主体,要继续给予政策的倾斜力度,保留相应的扶贫政策,使刚脱贫的农户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享受政策带来的利好,帮助脱贫主体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对于正在脱贫的贫困主体,要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对脱贫典型事例的宣传,使其从中增强获得感进而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行列之中,有利于推进脱贫攻坚的步伐与提高脱贫攻坚的成效。只有农贫困人口这块短板摆脱贫困,才能说实现了全面的小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依据当前全国脱贫攻坚的具体情况与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并结合笔者在云南省XX县的调研情况,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识别待加强完善

  贫困地区多为边远地区,贫困人口大多为点状分布、交通落后,识别工作量庞大,短时间内很难收集到所有贫困人口的信息资料。且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贫困人口的流动性也为精准识别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阻力。此外,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大多呈现多种叠加的现象,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为精准识别的开展增加了相应的难度。贫困户没有完全纳入数据资料库,识别工作进展缓慢且有遗漏,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依然是制约贫困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边远山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以致这里的生存环境闭塞、生产力发展低下、基礎设施落后,只能依靠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且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便无从谈起。生态环境的改善治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问题,阻碍着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效率。同时,位于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基本上农业占主导,主导产业培植周期长、见效慢,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巩固作用未能全部显现。而且很多地方有且只有传统农业支撑,根本没有任何厂矿企业,更别说旅游业、纺织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单一和落后,导致很多贫困家庭成员无业可就。

  (三)思想观念贫困

  思想观念贫困是指贫困群众思想懈怠、生活懒散,没有脱贫意愿或者意愿不强,还有对生活的易满足、不思进取,只想等着政府把帮扶物资送到自己手中,往往造成养懒汉的现象。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有些许了解,但没有足够重视,往往只持观望态度,认为种好手中的一亩三分田就可以,对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思想观念贫困影响下的贫困人口由于教育资源稀缺的限制,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进而形成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且参差不齐,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地区实现发展人力资本的缺失,从而使贫困地区的发展受限,造成贫困现象持续存在,并在代际间不断传递。

  三、精准扶贫的路径优化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扶贫成果丰硕、切实惠及百姓,使贫困主体能够共享改革成果。但精准扶贫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精准扶贫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困境,需全面提升帮扶措施的精准性、严格贫困主体退出标准、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的实效。

  (一)提升帮扶措施精准性

  依据农户建档立卡信息,深入分析贫困需求,科学制定個性化帮扶措施,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就贫困地区而言,对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帮扶倾斜力度,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为深度贫困地区培植优势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就贫困人口而言,在帮扶起始阶段,精准分析致贫因素,认真梳理贫困农户的脱贫需求,并将其脱贫需求吸纳到帮扶方案的制定中,为贫困农户量体裁衣制定帮扶措施;在帮扶过程中,尊重贫困农户的话语权,积极构建群众有效参与的公共平台,使其脱贫利益需求与想法能够得到有效表达,不仅能帮助及时纠正帮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同时也能够保充分障贫困农户的权益。

  (二)严格贫困主体退出标准

  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动态管理工作,严格贫困退出标准,有序推进贫工作,确保贫困对象持续稳定贫困退出。与此同时,贫困主体的退出要综合考量农户收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完善情况、贫困发生与返贫率等综合因素,并对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征集,才能确保贫困退出机制公开、透明,才能促进贫困主体在2020年前有序退出。贫困人口的退出考核,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三)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

  认真学习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传达精准扶贫的文件与会议精神,并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脱贫攻坚政策的学习培训力度。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队作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对村民们的政策宣传与解读工作,使党中央的利好政策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群众中,使群众充分理解政策,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阶段我国的现实国情作出的时代判断。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帮扶方式为“精准滴灌”;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帮扶方式为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帮扶;改变以往注重物资的帮扶为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发挥主导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投入大量的扶贫资源为贫困地区“输血”,帮助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更要注重对贫困人口精神扶贫与智力扶贫,提升贫困主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只有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输血”带来的丰厚条件助力“造血”机能的提升,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坚持精准扶贫脱贫 提高脱贫攻坚成效[N].人民日报,2015-12-06.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