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是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交汇点,是两个概念源起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因民族而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与承认,需要在不同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充实和完善自己。作为实践,文化多样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发展的一部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践行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尝试从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平等、民族问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在一致性进行探讨, 认为民族是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交合点,历史发展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性,平等原则是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石,以期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良好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民族观;文化多样性;马克思主义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对历史事件中的民族问题和自身实践分析与总结。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一般主要关注理论指导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民族融合等,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民族冲突和民族问题。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则侧重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文化多样性带来的经济利益与精神价值追求冲突与矛盾,以及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这些成果中很少有学者思考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之间的深层联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都同属于理论和方法论,二者对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问题和中国文化多样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梳理,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研究,并对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民族是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交合点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认为共同文化是民族的一个特征,可是民族也有其文化中的民族性。而文化的多样性是伴随世界不同民族在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受着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限制与影响。这是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遗传性特点所决定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深刻的打上了不同环境中群体的特性。所以文化和民族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文化所具有的社会遗传性特点非常稳定地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认识文化多样性的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以中国为例,文化多样性是指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文化中的民族性即是每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的自身的民族性。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就是肯定和承认了文化多样性中文化的包容与共存。同时民族也是文化共同体发展的最成熟的表现,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实践、人文风情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也各有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各个文化体系的区别即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差异性,语言的不同使我们能快速分出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不同民族,语言是传承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承,文化才会生生不息;第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汉语中通常是一种主谓宾结构,而在藏语中则是宾主谓结构。这种语言的逻辑方式不同,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第三,价值观的差异性。价值观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文化特征来看,人类的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依赖于民族。因此,研究文化多样性就是界定于文化民族性的范围之内,民族是文化多样性的起点和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关于对民族的理论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所关注的就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是民族最终成为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交汇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站在理论的至高点上,而文化多样性则是在具体实践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族是两个概念源起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因民族而联系在一起。
二、历史发展一致性是马克思民族观和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会使各个民族从原始闭关自守、隔绝对立的状态,走向统一共存的时代,使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关于民族最终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在生产方式进步等各种条件的促成下,民族文化的影响将逐渐扩大,将导致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面、重合面越来越广,民族之间的原始自守状态将由于文化的趋同以及各民族分工的界限模糊而逐渐消失,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将逐渐成为整个世界发展的历史,民族的差异性也将因此消失。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产生是随着氏族制度的瓦解、国家的产生而从部落发展起来;而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民族差别消失,民族最终将走向融合。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系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定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民族文化历史存在肯定。从历史看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者说多元性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与趋势。中国疆土辽阔,每個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格局。地理环境的限制使这些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特有的文化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就形成了地方性多种文化区,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呈多中心发展,文化系统发展不平衡。基于这种现象,费孝通先生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起点。从中可以看出,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一致性。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也创造了自己古老的独特的文明,同时也会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学习其他民族民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历着全球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各民族文化又该何去何从?费孝通先生睿智地指出,“文化自觉理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它的发展方向,不带有文化回归的意思。”即文化自觉理论中阐释了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客观的理解,对他者文化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表明了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即使在全球化语境下也有其自己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都是遵循历史规律的一致性。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众多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和其文化特性,才有了对于各种民族文化予以承认和保护的文化多样性命题,因此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存在的肯定,其实也是对民族客观存在的肯定。另一方面来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都会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与交流,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元素,使本民族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使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更加明显。文化的历史客观存在性以及异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进步,都是文化多样性观点所潜藏的台词,间接传递了文化多样性对民族的历史范畴予以肯定的信息。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虽发散的方向各有不同,但是两者在民族的历史性存在上达成一致,并在此基础上使其他民族问题也达成共识。
三、平等原则是文化多样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石
人类世界是一个既统一又多元的复杂结合体。人类世界的统一性表现在物种的单一性;而人类世界的复杂性表现在民族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由之带来的文化的多样性上。这种既统一又异质的人类世界也就因此充满了差异与矛盾,在人类历史上,“消除差异”的观念可谓延续长久,影响至今。为了取得统一性,各个民族之间的征服和压迫的实践,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无数次巨大的杀戮,例如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苏联的俄罗斯化、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美国的熔炉同化和盎格鲁化、墨西哥的一体化等等。然而,这样的杀戮尽管残酷,却注定都是失败的。那些文化表征受到压抑的族群或民族,被同化被压迫的那些民族,随着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自主民族复兴运动去证明每个民族是平等的,在恢复、重组和发展过程中再次证明文化的多样性。文明多元和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需要解决和应付就是如何对待差异、多样和实践的问题。事实上,人类对自身文化多样性认识与理解一直处于非文明的状态。人类拒绝差异、排斥差异、抵制差异、消除差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从而引起矛盾、冲突、甚至是战争充斥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所以说承认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坚持平等原则。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也是把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肯定每个民族在历史文明创造过程中的平等作用,并主张每个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一切平等权利。基于文化的民族性把民族理解为是文化共同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民族文化等同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是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等。而民族是文化的共同体,对文化的多样性的承认,就是坚持文化的平等性,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多样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认同。
四、文化多样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发展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历史实践都证明了这一规律。民族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社会问题走势与方向。现今世界上频繁发生民族之间纠纷或战争都说明了民族问题重要性。比如,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中东半个世纪以来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总根源。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快速发展与繁荣。然而,偶尔也会出现了少部分反国家统一和民族分裂分子制造出来的民族问题。以新疆为例,一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同时作为汉族为主的主体民族不停地和伊斯兰教文化进行冲突、碰撞、融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理论上在肯定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表现,同样也就是肯定了文化多样性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相应的就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存在客观事实。如今世界全球化已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使文化出现了趋同性。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保持文化多样性任务就是有点艰难,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狭小。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相当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与存在,各种不同民族文化一起塑造了世界文明。肯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就是肯定不同民族的共同存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中意义的肯定在理论上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高度,从而为在意识形态形态上保护文化多样性进行了指导。
五、结语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体系下去审视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与发展的未来趋势,可以为我们带来以下深刻启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对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呼应。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始终坚持以平等原则去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59.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
[5]费孝通著,方李莉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8.
[6]郑忠平、宁英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关系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4(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