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创办于上海的著名刊物,在介绍战争情况、传递战场信息、宣传动员全民族抗战、抵制妥协与投降、揭露日军愚民政策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抗战舆论界的有力“武器”,《抗战》三日刊栏目广泛、体裁多样,关注社会各阶层在抗战初期的动向,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抗战》三日刊;战局介绍;宣传动员
《抗战》三日刊1937年8月19日创刊于上海。该刊登载了由邹韬奋、金仲华、胡愈之、潘汉年、钱俊瑞、杜重远、章乃器、胡绳、沈钧儒、范长江、薛暮桥、思慕等人主编的文章。它自1937年8月19办刊,一直持续到1938年7月3日结束,历时11个月,共出版了86期。《抗战》三日刊的舆论动员为唤起民众抗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当时的史实与具体的史料,尝试对《抗战》三日刊的内容进行综合论述,还原抗战时期舆论界的宣传情况,以及概括其时代价值与历史贡献。
一、《抗战三日刊》对于战局的介绍与分析
《抗戰三日刊》对于战局情况的描述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到1938年7月的武汉会战,持续了近一年,由当时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金仲华先生担任撰写人。《抗战》三日刊在内容上及时反映战争态势的变化,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战争动向。
在总共86期的出版刊物中,《抗战》三日刊对于战局的描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第1号到第26号,主要将侧重点放在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这两个战场的战局情况(从第8号开始关注全国战局)。第二阶段是从第27号到第30号,重点描述南京保卫战,并对之前的战局做一个总结。第三阶段是从第31号到第74号,主要以徐州会战作为战局的中心点,将焦点放在敌我于津浦线、陇海线这两条贯穿于南北与东西的铁路大动脉的攻防争夺,此外,还关注了山西战场(第二战场)的敌后游击战。第四阶段是第76号到第80号,对于兰封会战的战场情况进行报道和介绍。第五阶段是从第81号到第86号,描述了日军在长江领域进行新一轮进攻的企图,同时对武汉会战的前期战场情况进行报道与分析。
在评价军队作战上,《抗战》三日刊赞扬中国军队英勇抗战,鼓舞士气,“尽管敌人向平汉线我军阵地开始猛烈的压迫,但是我们在北方各路战线上非但没有被牵动,而且已在津浦南北段同时开展一个反攻的阵容了……第二个因素是我军经过最近整顿军纪,激发士气之后,各军战士都已能沉着应战,不让敌人在猛烈攻势之中占得便宜。实际上,中国的军队差不多个个都是好战士。只要加强指挥,激发斗志,他们都能在抗战中发挥很大的力量。”以此来让民众提高对于中国抗战的信心。
尽管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国的战场形势处于不利的局面,《抗战》三日刊依然在当时艰难的情形下,坚持对当时的战争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从中,其对抗战局势的精确分析以及乐观积极的态度鼓舞着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华人民: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日本的侵略会被正义的浪潮所淹没,胜利终将属于中国。
二、《抗战三日刊》对民众的积极宣传与动员
作为一份抗战时期的宣传刊物,《抗战》三日刊在动员和鼓励民众支持并参与抗战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抗战》三日刊号召全民族团结在一起,对付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敌人,“民族解放战争,必须有全国民众的参加,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毫无疑义的。一般来说,现在战争不能依靠单纯的军事力量,必须从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力量来决胜负。”并且建议各党各派建立最低限度的共同纲领,联合抗日。“全民统一的领导的建立,首先就是各党各派的领袖要能够彻底取消过去成见,聚首一堂。其次,目前需要一个全民性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行动的纲领,就是抗敌救亡的政纲。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像一个人似的,只有一颗心,只有一个目的,保障全民族战争的彻底胜利!”
其次,《抗战》三日刊把视角关注到社会各个阶层群体,记录着他们为抗战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还保持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办报作风,努力办好“读者信箱”栏目,反映民众的意见与要求,为读者排忧解惑。三日刊把视角投射到社会各阶层,积极挖掘并宣传他们对于抗战的付出,以此来动员更多的国民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去。
最后,《抗战》三日刊在积极宣扬民族抗战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与汉奸势力作斗争。并提出对付汉奸的方法策略,不仅仅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镇压,更多的是要以政治、经济的方法来综合解决汉奸问题。“这些政治经济形势的特征,是决定国内关系,同时也是决定国际间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便是给肃清封建残余以政治的和经济的便利条件。”
在抗战初期,《抗战》三日刊主动扛起肩扛民族抗战精神的大旗,积极宣传动员鼓励着前线与后方的民众为抗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海内海外,该刊物都有众多的忠实读者,而且这些读者们把《抗战》三日刊视为抗战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精神寄托。
三、《抗战》三日刊的时代价值与积极影响
作为一本政治军事类的宣传性刊物,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抗战》三日刊为抗战而生,即使处在抗战初期中国政治经济急转直下的不利局面,依然坚守舆论阵地,成为一把象征正义与光明的宣传利刃。因此,《抗战》三日刊在当时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其一,《抗战》三日刊给海内外读者第一时间提供了战争情况、国内局势,国际对于中国抗战的看法。并且对于编辑的内容简洁明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与快速知晓最新最前沿的抗战形势,从而更有效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
其二,《抗战》三日刊办刊整整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连续坚持12个月在当时抗战的形势下是不易的,同时也坚定了读者们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念。特别是上海陷落以后,《抗战》三日刊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迁往武汉继续出版。“本刊关于战局发展的报告,向来是三天一次的,但是这次却成了例外,要把一月来的发展情况说一下了。原因是上海陷落以后,我们在敌人包围的区域中继续出版了三期,到后来已无法公开出版,只能暂时停出。现在,我们已由华南转这来此,继续出版。”
其三,《抗战》三日刊以宣传抗战为主旨,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与群体,报道他们对于抗战所付出的行动,让读者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抗战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首要的责任与义务,即使是小人物,依然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发挥力量,从而成为一股强大的感召力,坚定了广大中国民众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念。
所以,《抗战》三日刊对当时的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抗战》三日刊积极塑造抗战精神,动员全民族参与抗战。当时的中国国力弱小,而日本国力强大,其凭借勃勃的政治野心、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大举入侵中国。这一严峻的客观现实,使抗战的中心任务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和日本在军力的较量上,而是体现在整个中华民族在抵抗外敌入侵,不做亡国奴的生死抗争。于是在紧迫的历史关头,《抗战》三日刊扛起了全民族抗战精神宣传的大旗,积极动员全体民众支持并且参与到抗战中来。
《抗战》三日刊引导抗战初期的舆论,始终坚持主张抗战到底的主基调。针对抗战初期,部分舆论消极抗日、妥协投降的舆论基调。《抗战》三日刊所发表的文章不断号召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在抗日救国的总前提下,该刊物总是坚持动员基层群众进行抗战。体现当时有爱国情怀的媒体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抗战》三日刊揭露日伪的糖衣外壳,提高民众的辨别日伪意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戰争以后,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另一方面推行愚民政策,妄图让中国军民放弃抵抗。同时针对一部分汉奸鼓吹“抗战无用论”,大谈投降主义,与日本妥协求取和平。《抗战》三日刊强烈揭露日本这一愚民政策,批判和反对任何形式与日本的媾和与妥协,坚决撕下日伪伪装亲善的面具,揭示日军要让中国面临丧权亡国的危机才能带来所谓的“和平”的军事野心和政治阴谋。《抗战》三日刊这一方面宣传,不仅提高了民众的警觉意识,坚定其抗战到底的信念,也狠狠粉碎了日伪在舆论上的精神“攻势”。
《抗战》三日刊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即抗战-民主-团结,其强大的感召力和渲染力,让无数读者坚定了抗战终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四、结语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综合较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搏斗,更是人力、物力、精神力上的比拼,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有效的宣传工事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战》三日刊自创刊以来便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主旨,占据宣传阵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报道战局情况,宣传与动员民众,呼吁全民族抗战,批判任何妥协与投降。冯玉祥在写给邹韬奋的一封信里,这样称赞《抗战》三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之指针。”尽管《抗战》三日刊办刊的时间短暂,但是在抗战初期发挥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其振聋发聩的时代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依然值得当下史学界与舆论界认真研究其史料与宣传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蓉.《抗战》三日刊与抗战舆论宣传[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08,(2):110.
[2]金仲华.战局一览—津浦我军展开反攻阵容[J].《抗战》三日刊.1938.
[3]潘汉年.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J].《抗战》三日刊.1937.
[4]潘汉年.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J].《抗战》三日刊.1937.
[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18.
[6]李侠公.肃清汉奸的根本办法[J].《抗战》三日刊.1937.
[7]金仲华.战局一览:一月战局发展的勘察[J].《抗战》三日刊.1937.
[8]邹韬奋.冯玉祥先生的信[J].《抗战》三日刊.193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