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各种因素动态累积的结果,运动过后这些因素持续发挥着力量,因此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质量互变规律的角度审视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能够从中发掘那一代青年人坚定理想和规划人生的历程,能够让当代青年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变迁,更好地融入历史的潮流,更好地担负起国家与民族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青年;质量互变
考察历史事件,需要将其单个放大进行观察,更需要将其缩小后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审视。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酝酿、发展的过程。同历史上其他事件一样,五四运动也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其事件爆发的后续影响,这些都是一个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能够还原一个“运动中的五四运动”,让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真正的“动起来”。
一、兩次质变考论
以1919年5月4日为标志,明显的将这场运动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5月4日以前,是各种因素进行量的累积的过程。5月4日当天,所有的量变达到了质的突破。这些积累的因素并不是在5月4日游行爆发之后就失去了作用,而是持续的发力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可称为两个阶段性质变。这两个质变都经历了渐进式孕育,爆发式诞生。仔细分析其发生、发展的历程,会发现这两次质变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储备了思想基础。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向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国人追求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努力却没有停止。在“欧风美雨”的洗刷下,西学在中国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高度。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学风开放思想自由,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强劲的思想基础。
社团组织的发展,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1917年到1919年,国内的爱国学生成立社团组织的数量达到了高峰。学生们“觉悟到做事以前大有组织坚固的有力量的小团体的必要。几个月以内各校学生独立自由组织和联合组织的小团体,相继成立的至少在二十个以上”。“学生们因为有较好的组织,比较敢言,比较冲动,顾虑比较少,所以打了头阵,并且因此拨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弦”。
二十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多阶级力量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尤其是轻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事工商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无四运动中支援学生的重要力量。六月五日开始的大规模罢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仅有的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人罢市直接激发了工人的罢工运动,与学生罢课共同组成“三罢”运动,将五四运动推向了高潮。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因此召开巴黎和会时,中国是以战胜国身份参加的。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沸腾,蔡元培校长在天安门前发表演说,高呼“劳工神圣”“真理战胜强权”。然而巴黎和会却作出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都转移给日本的决定,对满心期待的人来说,无异于迎头被浇了一盆冷水。
正因为以上因素的聚合,当巴黎和会消息传回国内,群众的愤怒就被点燃了。人们走出课堂、工厂,走向街头,发出一个民族积蓄已久的愤怒。如果说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对旧礼教的批判都是隐形的发展,那么五四运动就像是瞬间爆燃的显性展现。正是历史上无数个偶然和必然的因素集合到一起,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五四运动发展的必然。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云集天安门,随即赴东交民巷请愿,后又“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6月5日北洋政府下令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签合约。至此五四运动达到了直接目的而告一段落。然而运动本身所激发出来的力量却没有随之消失,这些因素继续发酵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让国人充满希望的威尔逊十四条宣言在巴黎和会上被证明是彻底的谎言。相反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知识分子把注意力转向新建立的苏俄政府。五四运动结束后的一个月,苏俄发表对华宣言,表示愿意平等、友好对待中国。这个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对苏俄的好感,同时苏俄新式政权也吸引了先进中国人。五四运动之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思想的交锋,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主流地位,在中国大地上广泛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间,曾经发生三次思想的论战,既“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这三次论战更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划清了革命和改良主义之间的界限。通过这三次论战,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从理论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身来说,也是一个理论的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之后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建立起来,早期共产党员大多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社团的骨干成员。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邓恩名在山东建立济南马克思研究会,这些组织发展出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队伍。在这些研究会的基础上,1920年夏开始,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陆续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中也建立了这样的组织。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主要是培养出一批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建党骨干,一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队伍,并在其中形成一个由被称为领袖人物组成的建党核心。在五四运动中锻炼了一批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比如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张闻天等。
如果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五四运动所激发的各方面力量的发展最终选择建立中国共产党,也注定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的必然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也是历史人物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是在认清历史发展大势前提下的能动反映。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的每一分钟最后都会变为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当下事情,因为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抉择也会成为后人评判的标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这一特殊时刻,对历史进行总结反思,能够有助于我们走好接下来的路。
二、时代使命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面临一代人的情况。然而不论到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最朝气蓬勃的力量,都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分子,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人应该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发挥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一)以变化发展的视角看待理论的变迁
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看待时代也要以运动的视角去审视。同世间的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着眼于理论的运用和实践的思考,著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任何理论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二)依历史大势的走向规划未来之路
个体所能发挥最大价值必存在于对历史大势的了解和顺承之中。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五四运动这样自觉地从世界格局中考虑国族命运的群众运动,也没有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觉反强权、争平等的民族意识。同样,五四运动中所涌现出来的爱国志士都是以民族自强为己任,按照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去规划人生之路,坚定信仰而又顺势而为。
(三)按照质量互变规律践履时代使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都是各种因素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实现质的突破。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做好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越。
五四运动是青年人在国家危亡、民族危机之时的一次集体呐喊,他唤起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抗争意识。今天,中华民族已然觉醒,正向着复兴的方向腾飞而起。新时代的青年面临新的机遇,虽然不需要像战火纷飞年代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依然需要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勇于抗争的斗志,需要有纵览全局的广度和探寻本质的深度,需要有日进一步的坚持和持久用力的坚韧,更需要对国家的诚心、对民族的忠心和对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04.
[2]关鸿,魏平.现代世界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17.
[3]丁会仁.激荡百年大国企业1912—2012[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32.
[4]张成德.略论五四运动中的罢市斗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5):82.
[5]陈占彪.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278.
[6]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专题讲义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
[7]闫秋霞.绝无仅有的“五四”发生在一个历史“空档期”[J].名作欣赏,2019(3):3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