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大学生共情量表问卷”,共情的状态或者共情的,是准确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考框架,这种觉察带有情感的成分和含义。大学生正式处于青年期后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时期。我们将大学生共情分为情感隔离、情绪感染、观点采择、洞察力四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共情量表并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星收集数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本次调查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0.859≤Cronbach α系数≤0.943),结构效度较好(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且0.424≤r≤0.856,p<0.01),结构效度理想。结论:我们所编制的大学生共情测验基本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对大学生的共情进行分析与所处情况的定位。但男女差异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量较小以及社会赞许性或者地域道德影响。
关键词:共情;大学生;测验编制;信度;效度
一、前言
共情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够对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理解的能力(王庆, 2010),是通过内心的模拟产生心理意向的过程。今年来,共情的相关研究逐渐转向社会认知,多学科领域,道德,情绪等方面。我们借鉴钟正亮2014年发表的《大学生共情量表的初步编制》,将测验的维度定为四个,分别为:观点采择、洞察力、情绪感染、情感隔离。观点采择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会通过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来形成自我概念(马燕妮, 2018)。洞察力是一种从理性角度质疑和批判的能力,它直接体现科学的理性,充分表现科学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王鸿生, 2012),是对个体内部状态的认识,与识别和表达感受的能力相关(刘健, 2018)。情绪感染最早由McDougall定义,认为它是通过基本的共鸣反应而产生的对情绪的直接感应,后来有学者提出情绪感染是个体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接收他人的某种情绪、行为而产生的一种表现出相同情绪或行为的趋势(任新惠, 2018)。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在需要情感反应的情境下能多大程度上抽离隔离自己的情感。
共情表现为高社会赞许性、社会互动性、自利性、利他性和互惠性,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高度相关,共情与道德决策呈显著性相关,可以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钟毅平, 2017)。因此探究大学生共情等相关领域是非常值得的,这有可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原因;同时,为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加亲社会行为提供指导意义。值得指出的是,研究亲社会行为,必将需要一个有效便利的实测工具,然而现阶段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共情问卷比较有限。此外,现在量表编制,一般采用“经验准则法”或者“因素分析法”或者“理论指导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研究兼用了上述方法,取长补短,将外文量表进行翻译和本土化,使得题目更加适合中国大学生进行施测;同时,根据大学生生活经验,增加生活化的题目。问卷采用了五点量表,选项1-很不符合,2-不符合,3-一般,4-符合,5-很符合。我们假设大学生共情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前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三观趋于稳定和成熟。大学生的共情能力相对而言也是稳定的,能够较好地进行测量和预测的。大学生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择业这一人生重大选择,一份良好的共情量表能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给用人单位在人事测評时进行筛选的依据。
二、测验的施测
(一)被试
选取在校大学生,大一至研究生258人,男130人,女128人,其中研究生5人,男3人,女2人;大四3人,男生1人,女生2人;大三11人,男8人,女3人;大二213人,男104人,女109人;大一26人,男14人,女12人。
(二)问卷施测
利用“问卷星”app让被试填写问卷。
三、结果
(一)数据处理
数据的录入及处理利用SPSS 20.0软件,并且在SPSS上进行相关以及信度、效度的关系。
2.内部一致性信度
本次大学生共情心理量表利用Cronbach α系数来评估内部一致性信度,该心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9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3.结构效度
大学生共情心理量表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究其结构效度,本次的KMO值为0.839。旋转成份矩阵具体见表1
4.效标效度
本实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对大学生共情问卷的效标效度进行了考察,删题后的总分与效标总分之间相关性r=0.816,p<0.01,二者显著相关。具体情况如表2。
5.常模
对删后的题目的总分进行描述统计,具体情况如表3。
本实验依据问卷回收结果进行了分数的转化分析,建立了常模,具体情况如表4。
(二)差异分析
本实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看大学生在共情能力方面,男女生是否存在差异,p>0.05,男女生在共情能力上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我们的问卷在钟正亮的《大学生共情量表的初步编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添加,通过结果表明,我们的修改相对合理,可以用于对大学生的共情进行分析与所处情况的定位。
然而男女共情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与前人研究存在矛盾。普遍认为大学生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共情在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谢芳, 2018)。共情能力在性别因素上主效应差异极其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贾立茹, 2019)。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导致的,同时,无法排除社会赞许性以及地域道德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同时,考虑到共情可能随着时间、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未来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结合的方法是值得考虑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