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提高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就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方式、内容做简要阐述,并分析困难和解决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学,提高创新实践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实践
一、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背景环境调查
首先,课题组针对锦州市大学生开展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知的情况。此次调查对象涉及文、理、工、艺、医等不同学科类别。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呈现出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创新的认知和态度。整合各类高校学生对该状况的认知的异同,做出描述性分析,分析了锦州市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探索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同时,课题组调查了锦州市各个高校的教师,了解各自学校专业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现状、采取的方式方法、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效果。从以上两个维度审视学校开展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背景环境。
二、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
本课题通过校企联合的的方式,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参与式渗透、课程式教学、培训式推动、课题式引领等方式,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项目与活动相结合。以访谈、培训、问卷、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通过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的个案研究,摸索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式;发现学生在专业创新实践中需要养成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而在以后的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中予以体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案例,均形成了国家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进行了扎实、认真的研究。
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案例案例1:《新闻学专业“社会小记者”培训项目研究》——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双创项目
本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是从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服务社会”着眼,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社会文化属性,借助锦州市图书馆、锦州市少儿图书馆、《锦州晚报》等地市级媒体平台,通过建立校企联盟,发挥新聞传播学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锦州市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文化活动机会和空间,提升锦州市少年儿童的媒介信息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校外创新平台的建立与拓展,帮助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磨练意志、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
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果。《锦州晚报》24日、25日、26日三天的彩板宣传;《锦州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推广;锦州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的推广;)6月2日《锦州晚报》的消息报道、以及后期的“小记者活动”专题报道;辽宁理工学院网站宣传、学院报的宣传
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案例案例2:《“Book U”项目研究》——2017年校级大学生双创项目
本专业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建立项目平台,试图达到将大学校园构建成一个“低碳绿色校园”的目标。带动校园内的读书热情,以书会友,让书友互相交流心得,促进书友之间的感情,书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也加深读者对书本的理解,使知识更好、更快的消化。通过这个平台,让闲置的图书发挥作用,发挥余热,使有限的闲置图书资源为大众服务。使大学生提高了读书热情,热爱读书,将实体与网络相结合,尝试新颖的读书方式,在提供便捷的同时,让学生有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宣传、利用新媒体等手段的能力。
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案例案例3:《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锦州市高校为例》——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双创项目
本专业创新实践活动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其中对数据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科学推算,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调研。本次调查旨在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并对高校微信公众号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和提出解决措施。此次发放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计500份,回收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3.4%。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
通过调查数据和制作的统计图来直观的了解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和还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微信公众号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提出解决策略帮助高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健康有序的在网络中平稳运行和发展。同时,对于学生认识本专业新媒体领域的最新应用,增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困难与障碍分析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难与障碍。首先,是环境和制度层面。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有些教师在专业创新实践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对于学校的制度环境存在犹疑,专业创新实践要允许教师们去尝试,对于成果要奖励,对于失败要包容,才会给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学生对于创新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有一些专业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主动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进来,部分学生有惰性,对于课外的实践部分参与不够积极充分,这也需要指导教师创新思路,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对于创新实践活动的认证,需要进一步规范,给与师生更多的认可。
五、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层面,已经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工作放到了非常重视的地位,家庭层面对于大学生的支持也是学生能够勇于创新创业的重要后援力量。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充足的师资保障,是提高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水平的重要基础。
再次,不要的资金支持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校方的经费支持,创新团队自己找到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行业支持,都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经济保障。
最后,提高大学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后管理与服务保障,后期对于创新实践成果的认证和宣传推广,是保障创新实践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具体的实践案例的分析,课题组成员初步探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些方式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从事本专业的老师,能够跟上时代媒体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创新实践,将学生培养为新媒体时代有创新思路和头脑的媒体人。
参考文献:
[1]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苏海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以辽宁省10所高校3565名大学生调研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50-53.
[3]刘伟.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_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79-84.
[4]陈俊峰.从专业化危机谈新闻教育的创新及创业模式[J].新闻界.2016(6):34-39.
[5]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16(3):87-89.
[6]朱松林.泛媒体就业时代的新闻创新创业教育[J].新闻研究导刊.2016(9):16-18.
[7]邱源子.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新闻知识.2015(4):89-9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