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浅绛彩瓷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个人性情的极度展现,呈现出姿态万千、风格各异、极具浓郁艺术气息的特点。或悠远、或细腻、或雅致、或豪迈,不同的创作者,展现不同文人画艺术气息,使景德镇的瓷画艺术得到质的升华。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浅绛瓷画
浅绛设色是中国山水画的绘画形式之一,在树林、房屋、小桥当中的主要表现在,画面形式感透彻,结构形式以笔墨为先,运用的色彩主要有淡赭石、并加以花青加藤黄调制出的色彩进行渲染。 五代董源时已有此种画法,到了元代发展的更加完善,主要代表画家为黄公望。 他大多数的画作都是运用此技法,有两件代表作可以反应此种浅绛技法, 色彩明快淡雅,描绘山石巧妙,衬托山石树木翠绿,引领元代山水画全新的风格面貌。 而在白瓷上作浅绛的画法,是清末民初时期景德镇最为流行的一种釉上彩瓷画法,景德镇从事陶瓷绘画人员发现有一种与墨色相同的釉上彩绘的一种黑料,在洁白色瓷胎、或者是在素胎上进行作画,用淡淡的赭石色打底,并配以调制好的颜色进行渲染,经低温(680-780℃)烤花而成。光洁的釉面可以衬托其色彩。使其形体明快,色调柔和自然,在瓷面绘画用色的表现风格与纸本、绢本上的元代时期浅绛山水画尤为神似。并有创作者的名號落款,相较于官窑呆板繁复的图样瓷画是景德镇瓷画艺术的一次大飞跃。正因如此,有一大批知识丰富、勇于创新、瓷画造诣高超的文人直接投身浅绛彩瓷中创作,景德镇乃至中国的陶瓷装饰艺术进入了一片新天地。
一、景德镇浅绛瓷画产生的背景
浅绛瓷画艺术开创于乾隆和御窑督陶官唐英,兴盛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在清末鸦片战争使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老百姓生活在黑暗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剥削和压榨,各地的群众起义风起云涌。 其中太平天国起义影响最为深远。 太平天国的成员将皇帝、孔子思想等统统视为“妖魔鬼怪”,把他们作为惩罚的对象,御窑厂官员、画工、工匠等或被杀,或侥幸出逃,御窑厂生产完全崩溃。
在清朝咸丰年间景德镇的窑厂大部分都已经停止生产了。 而原御窑厂幸存的画师们为了生存,在瓷画技法上进行艰苦的探索,景德镇的浅绛瓷画因此诞生,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而官窑厂里的画师们为了维持生活,就想到运用其画法进行绘制。当时的画家有程门、王少维、金浩等。到了清朝后期,浅绛彩瓷的画法开始成熟起来,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绘制。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有如此多的浅绛艺术作品及画师? 一,从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景德镇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其二,百姓在战后恢复正常生活,生活日用瓷家家都需要购置。第三,清朝廷日渐腐败,国力已跌至谷底,御窑厂长期无力恢复生产,为维持生计,他们只有依仗画技去画省工省料的浅绛瓷画。 寥廖数笔表现其韵味,还可将名号落款,进行择价而售。在这时候将名号落于画面中,逐渐形成。这些画师们开始精心地培养画工,将此画法传承下去,涌现了很多精品。所以在器型的种类、画法上都有了突破,在陈设瓷,日用瓷,瓷板画当中的作品都开始署名落款,还直接标注窑厂的字样。例如 “画于珠山官主廨” 、“珠山环翠亭”、“珠山官舍”等。 相比之下“红店”的浅绛瓷作品画技水平就较差,商品气息过浓,艺术氛围欠缺。
二、文人画的形式在景德镇浅绛彩瓷画艺术中的呈现
(一)将唐英所创烧的“唐窑”继承与发展
在古代有文化素养的画家中,画画的意境在于 “胸中坦荡磊落,笔意就洒脱” ,画画的本身在于其心,历朝历代谈论画道,大多数认为生动情趣意动必然出自 “高雅亮洁之人、才华横溢者都隐遁之山林” 。 文人画既是表达文人情怀,画面中必会流露出文化的气息,画品如人品,在笔墨当中就会出现。御窑督陶官唐英是首当其冲的代表,他是才华出众,即能文、又善画,而且书法篆刻又熟悉,制瓷技术又精通。 他来到景德镇之后,在景德镇制瓷成为他毕生的事业追求,不仅从事窑务日常管理,还要烧制朝廷所需要的瓷器, 深入窑厂与景德镇广大工匠们一起研究制瓷工艺,他彻底放下了督陶官的身份,为了制作出精致的瓷器,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于是闭门学习、聚精会神、苦心钻研,与陶瓷工匠们同吃同睡三年,不断地改进制瓷技术,由外行变为内行。“唐窑”所烧制出的瓷器做工精细、器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色丰富,深受帝王、权贵的喜爱。在构图上更为简洁、疏朗、空旷,大量留有空白、用笔精细、刻画描绘细腻、构图讲究、比例协调、线条优美,意境深远。在釉上彩方面,主要的成就是粉彩装饰技法的成熟及流传,在彩绘时,某些画面采用了玻璃白打底, 并运用中国国画技法进行渲染,又采用了西洋化的技法,突出阴阳明暗,体现浓淡的立体效果,其颜色种类较多,彩瓷细腻、晶莹粉润,以淡雅柔和闻名于世。皇帝的痴迷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许多诗词作品也这样反映在瓷器上。而尽心尽责的唐英是制作精美的瓷器的重要保障,唐英熟知制瓷工艺,精通书画艺术,他的敬业精神,领导才能、制瓷技艺使得景德镇御窑厂在乾隆年间达到中国古代的巅峰。
(二)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在清朝末年直到民国初,有文人思想的儒雅士大夫们参与创作其中,将自己的文化情怀、喜好、以及对事物看法都表现到浅绛瓷彩绘当中,将中国画审美形式及构图都表现在瓷器上,使得当时的浅绛彩瓷艺术具有文化气息,使陶瓷上的作画形式犹如中国画的表现。
文人画的笔墨用法,在浅绛装饰艺术画面中得以体现,丰富了画面的自然性,设色之间过渡平和,线条随意,使得作品清晰, 但是它的艺术生命期不长。
文人画的审美特点也融入到景德镇浅绛瓷画装饰艺术中,强调诗中有画、画中要有诗句的形式结合,而浅绛彩瓷画书法在画面上的处理,又是和绘画的笔法相随,使画面上的颜色与形体结构相吻合,给浅绛彩瓷艺术带来契机,发展也迅速。
三、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在景德镇浅绛彩瓷装饰艺术中的研究
在晚明以后文人画情怀占有绝对的优势,董其昌大力宣扬文人画的思潮,谈到笔墨是区别画与画之间的距离。 即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重要条件。 更提出 “欲其真率,当彼巨丽”,要一洗“本朝士大夫俗”。 作为寄兴抒情的文人画,无疑要有以下二个条件: 一须 “有文,二须有可以玩味的笔墨”。唐代王维诗人,他是以诗入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画面中,一般都是反映自然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行人脚步、雪花飘落的声音,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 使观看者融入一片宁静的世界当中。 到了元代,文人画思潮理念走向成熟的阶段,“元四家”的创作方法被后世追捧学习。诗书画印相结合融为一体,将诗句融入画意之中,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欣赏,形成具有特色的浅绛设色体系。 出现了许多的浅绛画法的文人画家,为后世的研究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浅绛彩瓷装饰艺术的反映题材种类形式丰富, 而这些素材的种类大多是受到文人画家喜爱,在对晚清的时代里浅绛彩瓷影响也大。浅绛画师们大多数临摹历代的文人画家纸绢图样,用釉上彩颜色在瓷胎上作画,用简单的笔墨语言抒发心中的情感,笔墨寄情,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晚清代表人物金浩的浅绛彩瓷作品极具艺术特色,尤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的描绘。学习明代画家邹一桂的工笔花鸟画技法,学习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人的山水笔墨技法。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使浅绛彩瓷艺术得到创新,在文化素养与陶瓷绘画得到升华,让浅绛彩瓷艺术在陶瓷史册上谱写了篇章。 在当时社会的条件下,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非常喜爱浅绛彩瓷。在清末民初的年代,为了生计展现的浅绛瓷画艺术,简洁的艺术风格、细腻的色彩,也给当时的年代留下光辉的一页,文人画的审美趣味深深影响到浅绛彩瓷装饰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意境之美
文人画家对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人画特别讲究画面的意境,追求内在情感、精神的表现。如明末清初四僧画家石涛、弘仁、髡残、八大山人,都是直抒胸臆,高举创新,都是运用手中之笔,并借籍诗文其画抒发心中的苦闷,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自己心中想法,利用书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笔笔传情。
(二)强调以意构图
浅绛彩瓷装饰艺术在构图方式上运用文人画的审美思想,前期的构图繁锁密布,后期利用以意构图,表现千万事物典型结构的精华被巧妙运用,擅长运用构图,对空间疏密进行处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
(三)追求笔法用墨
在笔墨设色技法上,浅绛彩瓷绘画家,线条流畅随意,不受技法形式的约束,简单为好,运用简洁笔墨去高度提炼物象, 借鉴元代国画山水的笔墨语言,吸收了他们的笔墨风格,层次多样,浓淡适宜。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之法,对山水的画面构图、配景起到点缀的作用。 在用色上犹如“墨分五色”的效果,一景一造物,寥寥数笔就描绘出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使观者流连忘返。
(四)擅用题记
历代文人画家都被浅绛瓷画师们追捧,在题款中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如“仿宋人之笔法”等、无一不显示在文人画对其的影响,程门在《山寺图》题款也是显示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创作手法,表达在瓷器中,在画面中以书法题诗,呈现出“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浅绛彩瓷在清末民初的朝代有了文人画家参与创作后,经过他们的不停地实验,终于将中国画的理念完美的结合到瓷器造型中,将“诗、书、画、印”审美形式结合上升更大空间,使得浅绛彩瓷的绘画语言更具有文化气息,文人画的笔墨语言深深地融入到浅绛瓷画艺术当中,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喜欢。
参考文献:
[1]吴启明.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花鸟卷[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子午源.瓷器上的文人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中国美術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