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0539
秦崇胜 陈彦同

  摘 要:传销具有极强的欺骗性、破坏性和顽固性。它们不仅编造、鼓吹虚假产品,制造思想混乱,而且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传销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而处于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面对传销组织的蛊惑、欺骗,往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文章分析、高校学生误入传销的根源以及打击、防控传销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传销;对策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获得财富的违法行为。

  一、高校学生误入传销的根源

  伴随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部分高校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目的感到茫然,出现精神危机。

  传销的产生、发展与现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个人的独立、自由越来越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现代化交通、通信手段、因特网的使用越来越来宽广;但另一方面,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分工细化、以及城市化进城加快等,使人与人之间联系、结合的紧密度越来越小,接触交流深度减小,个人感情世界和精神空间萎缩,相当多的高校学生躲在手机媒体、网络游戏虚拟世界里。很多高校学生尤其是从农村到大城市上学的高校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城市巨笼中的渺小“困兽”,感到孤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感到丧失了自我。

  從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水平,但是社会经验和识别陷阱的能力不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防范意识较低,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差。由于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所以大学生更容易成为传销组织的目标。在学校期间,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易产生叛逆、自我、孤独、抑郁、自卑等心理,这类人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的现状,因此传销组织就可以在学生招聘工作时趁虚而入,致使很多渴望脱贫的大学生掉入传销组织所编织的“一夜暴富”“内部消息”等圈套。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同时,会出现社会道德伦理水平下滑,理想、信念沦丧的现象。凡此种种,都会引起高校学生精神危机、非理性主义、非世俗主义、颓废主义、神秘主义兴起,会弥漫回归自我、一夜暴富的情绪。

  激烈的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沉重的学习负担等因素给高校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困难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高失业率,也导致一些高校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误入传销组织,传销组织成了部分人群躲避心理压力的避风港。2017年的大学生的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95万,比2016 年的毕业生数量就多了16万人,但是市场对应届学生的需求量很少,又加上以往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那么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各类招聘会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求职网站来搜寻各种招聘信息,由于现场招聘会开放的地点和时间非常有限,不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对招信息的筛选,所以这也使得大学生们在求职渠道上具有局限性。况且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工作经验”还看重“实习经历”,这更让求职大学生们屡屡碰壁,倍感焦虑。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大多数大学生都承受着就业困难和岗位少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们常常是在缺少警惕性心理的情况下,匆忙搜寻实习的机会,而此时传销组织提供的虚假招聘信息正投其所需,极其低的收录标准和优越的工作待遇,诱使大学生主动跳入陷阱。

  传销组织通过长期的欺骗实践,总结出了列名单的技法,就是盘算哪些人是可以骗来的对象。传销人员的笔记中这样写道:“在这里面包括这样几类对象,亲戚类:兄弟姐妹;朋友类:五同--同学、同事、同乡、同宗、同好;邻居类:前后左右邻居;其他认识的人,如师徒、战友等等。”总之,那些急于改变现状的人,是传销组织网罗的主要人选。

  高校学生加入传销后的心理主要有:

  一是神秘体验。高校学生误入传销组织后,在上层的教唆下,通过修炼、崇拜或其他途径获得超感觉的神秘体验,这种在神秘主义经验中获得的满足实际上是以心理的满足代替了客观需要的满足。这时其心理会进人高度兴奋状态,甚至达到心物合一、物我两忘的神秘境界。

  二是依赖感。依赖感是人基于需要对某些对象所产生的感情,是传销产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传销是因为高校学生渴望感到可靠、无忧、安全,“成人像儿童一样,也渴望有人能使他感到可靠、安全,正是这个原因,他更倾向于崇拜偶像、崇拜那些炫富者”。

  三是恐惧感。传销组织大多都是由原本就不相识的人员构成,那么这些人都存在相同的目的“一夜暴富的心态”。所以为了组织的壮大,除了群体传播和精神控制外,也采用暴力手段灯来发展下线。传销组织具备先天的欺骗性和煽动性,通过不断地向大学生重复宣传,由周围环境烘托情绪的亢奋,从而达到精神控制。

  北海市工商局副局长陆玉宝说:“住在一块的时候,他不讲别的,没有电视没有报纸,即使有电视要么没时间看,要么看的都是些与打击传销不相关的,跟外界可以说是隔绝的,所以他们讲来讲去,就是说我们每个月要发展多少人,发展到上线后可以有多少奖金,时间长了思想会像入了魔似的。”

  二、打击、防控传销的策略

  对于日渐猖獗的传销,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等闲视之,一幕幕惨剧惊醒了善良的人们,社会公众纷纷发出打击传销的强烈呼吁,各国政府也都加大打击传销的力度,其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依法对传销组织加强监控和管理,依法严惩传销组织的首要分子和骨干分子,加强教育工作以提高抵御传销的能力。

  1.加强高校学生“三观”教育。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远离传销,避免出现不劳而获的想法。

  2.加紧立法,遏止传销。面对传销恶潮,要大力加强防范和打击传销方面的立法,运用行政司法手段严惩传销犯罪,对带有传销性质的组织进行防范与制裁。

  3.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反传销斗争。这类机构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行政机构,二是警察部队。前者有利于协调对内对外反传销工作;后者在警方的协助下,以秘密或公开的方式调查传销组织的活动情况,从而完成彻底铲除传销活动的任务。

  4.及时揭露传销的罪行加强教育工作,帮助高校学生回归社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引发社会刑事案件上升、家破人亡等社会骚乱。传销的本质在于通过发展下线实现财务的非法转移与聚集,并未创造社会价值,这是它与正常营销的本质区别。传销不是国家行为,也不可能是国家行为。虽然给当地带来经济刺激,促进了消费,但其本身组织行为对大多数参与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违反了人类正常生活和活动。

  5.建立反传销识别机制。传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伪装性,因此有人提出:有关部门应密切注视传销组织的活动,及时向全社会揭露其可能带来社会危害性的活动,相应地,国家也要加强对传销的研究,成立反传销监控、研究机构,负责监控全国各地传销活动,开展调查,防范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另外,对传销组织的骨干成员实施严密监控。

  6.利用社会力量打击传销。针对传销的滋生蔓延,国家可以动员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反传销组织,向公众义务宣传反对传销的知识,使其看清传销的罪恶本质,远离传销。

  7.加强反传销国际合作。当前,传销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有些传销还形成了国际组织,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是当前世界反传销的又―新动向。

  传销的产生和泛滥,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因此,虽然世界各国不断地取得打击传销斗争的胜利,但对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销骨干分子蠢蠢欲动,妄图向世界各国渗透。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不使任何传销在我国有生存空间。

  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公害,人类的公敌--传销,必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被历史所抛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