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对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2873
朱天智

  摘 要:在2016年召开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最终要实现“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对此,提出四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问题意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这对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而言同样如此。本文将充分论述习近平讲话对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一元化;审美意识形态形式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

  习近平同志在谈“第一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时,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应当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的实现作出贡献。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必须服务于社会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描绘为唯一正确的、普世的思想价值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个无产者的精神世界中去,强化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奴役。哲学社会科学学、人文科学都应该脱离于剥削阶级的异化目的,为无产者发声呐喊,推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次运用在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太阳社和创造社率先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学”。郭沫若在《孤鸿》中将文学分为“昨日的文艺”“今日的文艺”和“明日的文艺”,认为“今日的文艺,只在他能够促进社会革命之实现上承认他有存在的可能。”基于“今日文艺”的价值定位,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中系统地展现出了自己作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的文学观:第一点是革命与文学的关系,“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前驱,而革命的时期中总会有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第二点是革命文学的内涵,“无产阶级的理想要望革命文学家点醒出来,无产阶级的苦闷要望革命文学家写实出来。要这样才是我们现在所要求的真正的革命文学”文学在动荡的社会时代里应当肩负起它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诞生。这一点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必须回应并服务于时代、社会的需求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都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为分析、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作出贡献。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元化

  习近平同志谈及第二个问题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我们是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将解放全人类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崇高的目标,力图在实践行动上改变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事实上中国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需一元化的发展方向的。

  《庄子·天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同时,在《论语》中孔子也常常将自己的“仁”视为“天道”、“天命”,从某种角度看,所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实际上诸子要争取的是话语霸权,即将自己的观念上升为一元化的意识形态。

  学者王晓明认为,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文学应该有中心”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文学中心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五四”多元文化传统向战争文化传统转变的内在原因。学者洪子诚认为,“五四时期并非文学百花园的实现,而是走向‘一体化的起点”,“‘左翼文学在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政治转折中,成為中国大陆唯一的文学,文学‘一体化目标得以实现。”

  上述研究成果在某种“默契”下构建了一个事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追求着意识形态的一元化,我们可以称之为“道”,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道”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说,在今天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仍然保持着一元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习近平同志在谈及第三个问题时,明确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两个更为具体的要求,即“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这两个坚持对于文艺理论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毛主席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出现过,文艺理论工作者到底是在为什么人服务?这关系到了文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文学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新时代里,文艺工作者们“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三、审美意识形态形式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谈及的最后两个问题分别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实际上这是由如何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引发的。文艺理论工作者也是同样要大力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习近平同志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就明确了宗旨,“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队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是我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都要背负起社会责任,文艺理论工作者尤其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觉悟。

  习近平关于第四个问题中有两点对于文艺理论工作者如何最终落实马克思主义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首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习近平同志很好地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双百方针,“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来丰富多彩的作品,它们的竞赛,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创作方法,禁止另一种创作方法,会有害于艺术的发展”。习近平同志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对于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而言,同样也要继承毛泽东同志正确的观点,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就在于“团结-批评-团结”。最后,“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基于当时的问题,认为文艺工作者自我的思想改造,当以鲁迅为榜样,“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在今天,文艺工作者同样要这样要求自己,“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这对于文艺理论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在国内外建立起自己强有力的话语体系,使得正确的观点能在国内外能宣扬开来。学者李斌做主题为《谣言与真相——纪念与重新认识郭沫若》的演讲,再一次证明郭沫若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时时刻刻都不能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尤其是话语权的建设。

  四、结语

  综而述之,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上的讲话,对文艺理论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文学应当同样肩负起社会责任,为推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文艺工作者在从事其工作时,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位,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文学的发展要靠文艺工作者在文艺阵地上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做好文艺的话语权建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共同为马克思主义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始终都是上述学科中每一个工作者所应该贯彻执行下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2]李斌.为什么有人要抹黑郭沫若?为什么?|第30期.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5457&page=0.

  [3]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何畏.个人主义艺术的灭亡[J].创造月刊,1926-5-16.

  [5]郭沫若.孤鴻[J]创造月刊,1926-4-16.

  [6]郭沫若.革命与文学[J]创造月刊,1926-5-16.

  [7]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8]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J].上海文学,199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