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水平的发展。本课题通过分析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探讨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拓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当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提出的全新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认为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教育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一、培养民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谓文化,指的就是 “人的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类凭借自身的能动性而构建的意义世界。[2]很明显,“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应该是指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总和。而“文化自信”则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可、自我传承和自我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导下社会发展的认同感。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民办高校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职高、中专和技校,他们虽然积极向上,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缺乏认知、认可和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同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自信的融合,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实现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促进。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
笔者通过对上海五所民办高校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2份,其中有效问卷959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但是也反映出不少大学生明显缺乏文化自信。主要结论如下:
1.参加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涉及,但对传统文学研究不深。“快餐阅读”“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阅读习惯。
2.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席位,也有一部分人享受书法绘画和民俗文化的乐趣,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在大多数大学生之间普及。
3.受访者普遍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够深入。知晓传统节日名称却不了解节日的由来,对国外节日倒是知根知底,对国外节日抱有较大的兴趣和热情
4.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受访者大多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但是不少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愈加深远。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不深,创新运用传统文化不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素材,但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精髓挖掘不够,缺乏时
代性。
2.优秀传统文化尚未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等比较单一的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功效。
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运用载体的创新不够,掌控力较弱。手机APP,微信、微博和网站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是现有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等线下活动为主。
4.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普遍认识不足,文化自信意识缺乏。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对传统文学著作研究不深,对传统节日了解不详,对传统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先进文化缺乏了解,对外来文化较为崇拜。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自信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现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外文化大肆侵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文化视野。虽然国家层面提出了多种措施要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但是很多民办高校的执行力度较差。
2.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文化教育带来挑战。很多高校工作者在工作中急功近利,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道德問题和社会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效果。另外,西方国家通过糖衣炮弹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鼓吹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容易造成文化不自信的氛围。
3.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存在各种不足。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想宣传工作者和思政理论课教师等,专门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师资力量缺乏。[3]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重就轻,对自己研究的领域着重讲解,对其他部分就一笔带过,学生对所学的理论认识不深刻,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产生质疑。
三、新时代下加强民办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索
文化自信是激发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应在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中培育和强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使我们从物质消费的满足时代进入了精神消费的审美时代,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
(一)重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动,培育良好的氛围
美国把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充分融合起来,发挥联动机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加坡,大家也普遍认为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配合。而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是开展认同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社会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对公众进行“广而告之”,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也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力,使文化教育扎根人们的心灵深处。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理论涵养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晰自身的重大责任,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教、真用,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涵养。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勤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吸取其中的思想精髓,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和文化鉴赏水平,把美学原则和教育技巧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审美中升华自信。
(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优秀资源,推动中华文化教育从理论教育转向日常的实践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合到理论课堂教育、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全过程中来。
(四)创新教育方式,构建民办高校思政工作新机制
要努力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形成以高校党委为核心,各职能部门为执行层、全员参与的文化育人的组织机制。高校党委领导应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全体教师则是具体的实施者。
制定运行的主要机制。一是保障机制。要健全相应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教育做好后勤保障。二是互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增强思政工作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三是评估机制。建立完整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估反馈,及时修正偏差,把握好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九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蕴[J].教学与研究,2016(11).
[3]凌丹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