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061
乐琴琴

  摘 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本文探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提出研究对策,以此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前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推行了八方面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要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协同创新培养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机制不是很成熟,在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合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

  现阶段很多高校自身体制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发展。在高校过去的教育体制当中,只注重教育的过程而忽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只注重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而忽视高校系统化的管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融合,从而使协同创新培养不能很好地开展。

  我国的高校与各个单位之间各有所长,协同意愿不强,不能很好地平衡高校与单位之间的利益,造成他们不想协同。现阶段的利益分配不均,很容易使得高校和单位的协同创新出现分歧与矛盾。高校与单位之间利益最难平衡的一点就是科研成果和企业产品的利益分割,这是目前制约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起高校与单位之间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减少了教师深入企业的时间。教师不能深入企业,不能与企业高度融合,就不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发现不了深层次问题,这就使得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浮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不能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教师自身也难以得到发展。

  高校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教师在与企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行业不同技术问题也不同。很多问题是很多高校课程体系下所没有涉及的,不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思考,会导致学生或者老师都很难解决。

  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但不重视人才培养、重视课堂但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时,并不太关注教学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而且实施校企合作与教师的教学成绩并不挂钩,可能会导致教师面对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企业合作并不关心。

  高校缺少“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人才往往只擅长闭门做科研和寫论文,但是在与企业合作经验和渠道方面非常缺乏。他们锢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一时很难跨出合作的步子和找出合作的路径。

  二、更新理念,创新模式

  (一)更新理念

  在我国高校建立董事会管理制度的基本都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很少见,具体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更是凤毛麟角。这源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理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更新和再认识。创建以董事会为领导管理形式下的校企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对于我们来讲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是创新人才培养观的新尝试。随着信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迫切需要寻求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支持,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度建立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冲破当前教育改革的瓶颈。为此,学校可以牵头,创立以学校为主导,各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的董事会管理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创新机制

  校企双方做到“点对点、点对面”的直接沟通运行;也就是以项目小组形式运行落实到个人;各专业设置校外实践创新教学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内的校外实践创新教学环节。实行校企指导教师负责制,负责实践环节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及学生管理;建立长效的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奖励机制及教师鼓励机制。凡是运行过程中出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反映给双方合作领导机构。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效益及教育的规律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长期深入储备机制。

  (三)提升层次

  充分调动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性,加强双向互动;明确合作目标,双方尊重平等、互利互惠合作,从实践中出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优势体现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利互惠;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能促进专业建设,同时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形式和转化,也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大学在社会创新中的核心价值。

  三、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策略

  (一)成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高校领导应重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以校领导为主任,成立协同创新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协调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处理协同创新事务。高校协同创新指导委员会要吸纳政府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把人才培养、科研、人事、经费等问题协同好。指导委员会要实施定期协同创新的工作检查与监督,对实施较好的单位(部门)、个人进行表彰,以弘扬榜样的高尚和奉献精神、发挥他们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自觉做好协同创新工作。另外,指导委员会成员要定期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人员相互学习交流。例如,高校应吸纳一批科研创新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与校外知名学者,建设一支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校外专家队伍。高校需制定具有弹性的课时安排与调课政策等措施,通过校外专家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高校协同创新需要拥有共同的人才培养平台,教育部倡导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承接高校合作与交流的任务。如大连工业大学尝试建设稳定的协同创新机构,以中心为枢纽,以二级学院的工作室、科研所等为支撑,集中资源,以点带面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尽快成为素质过硬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健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相关制度

  高校协同创新机构是新兴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是介于学术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机构,肩负着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承接着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责任。高校协同创新不是喊喊口号的政绩工程,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来维持运营。例如,建立保障双方利益分享制度、技术研发制度、技术转让制度、奖励制度、风险承担制度、保障人事交流相关制度等。形成稳定的管理制度,可以避免在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后期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

  (四)营造协同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不仅需要双方在制度上的合作,还需要营造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高校与企业是不同类型的单位,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办事规则,这种组织文化的相异决定着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沟通。双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应明确权利、责任、风险、利益、人事等相关事宜。

  校企合作是高校协同创新实现的必然路径。高校在未来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须坚持人才、学科和科研三大方面,与企业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研究[J].现代交际,2015(1):210-2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