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85
殷明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受到广泛关注,促进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引入“体育注重自强”思想、继承“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及落实“体育与生产结合”计划三个方面入手,对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展开分析。同时,针对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有效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传统小学体育教育整个教学质量不高以及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主要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问题设计的模式化以及与生活实际发生偏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本身的价值无法得到展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要融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摸索体育教育的生活化实践策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开启了创意而又艰辛的教育事业。期间,他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考虑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终身为教育事业奋斗,最终在疲劳过度的情况下于上海逝世[1]。之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综合分析来,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入“体育注重自强”思想。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悲惨遭遇,比如日本对于我国的肆意侵略,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的被迫沦陷等等。而陶行知选择于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期间,为了不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注重自强”思想。在当时,受到“体育注重自强”思想的影响,全国上下全面开展军事化训练,致力于保卫祖国。

  第二,继承“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陶行知在每一次演讲活动中,均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健康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只有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同时,陶行知要求每个人的身体必须用科学方法锻炼身体、调节身體,不能生病!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逐渐被分为是教育界的宗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切实强化对学生身体锻炼的科学指导,真正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落实“体育与生产结合”计划。为了全面促进国民实践能力的提升,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体育与生产结合”这一理论思想。综合分析来看,陶行知先生的“体育与生产结合”计划,与当时的教育背景相符合。同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通过联合工场、学校以及社会这一方式,促进军事、生产、生育训练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等[2]。现代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所以陶行知这一思想非常适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二、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

  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综合分析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情况,传统刻板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出于对小学体育教育长期发展的考虑,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均需要实施必要的创新,只有切实做到不断摸索向前,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现代化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设计与开展添加新的元素,才能更好地赋予小学体育全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对教学和生活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视,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情感特这,探索一种合理的情感层面的共鸣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管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均由教师全权负责,并且在以上环节中,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进度或者教学成绩,对于学生本身的教学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忽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展现,使得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提升。而生活教育思想影响下小学体育教育的创新,通过将关注的焦点投注在学生身上的方式,结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生活化的实践,对于保证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从现阶段小学体育学科的整体处境分析来看,所展现出的教育教学效果还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究其原因,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没有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产生了较大程度的限制。但是如果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要求,灵活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通过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将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3]。

  三、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生活化

  保证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是充分体现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价值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的生活化,主要是指通过寻求体育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性,从学生本身的生活化体验这一角度出发,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教学任务。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充分发挥出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作用效果以及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比如:为了进一步体现出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完成的日常家务活动,灵活改变为体育教学训练形式,借此来寻求一种情感与教学之间的互通关系,使得生活化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应用。

  (二)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有利于保证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创新的基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使教学目标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际体验与感受作为体育活动设计的核心,综合考虑学生自身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需要切实保证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与现阶段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基本要求相适配。在此基础上,以课堂为平台,以目标生活化为根本,创设活动空间。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往往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依托于教材内容,整体教学的创新性水平有待提升。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灵活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面应该教育高度关注。比如:在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部分生活中的体育实践内容搬到课堂中来,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编制进行创新和优化。以“走与跑的练习”教学为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环节,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获取相关内容,在网络平台获取“红灯停,绿灯行”等与教学相关的动画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内容中去强化感知,从而更直接的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融入效果,保证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十分重要。通过对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开展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依旧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具体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保证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才能有效拉近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现阶段,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将民间体育形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器材制作过程中灵活运用生活闲置物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视生活实践中的体育思想,促进自身体育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保证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协调好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教育实踐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纯超.生活回归 回归生活——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谈小学体育教育创新之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2):252-253.

  [2]尤灵勤,王颖.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8):60.

  [3]姚超.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5):2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