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育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399
王婷妮

  摘 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育已在很多高职院校生根发芽。如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使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育长效化和常态化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所面临的困境,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的目标,尝试提出“课程培育、教师示范培育、校园文化培育和校企协同培育”四维一体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培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那么,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于一身的综合素养,才会拥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是学生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立足社会的第一步。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映着为什么从事某一职业和怎样从事职业等根本性的价值判断。具体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谋取方式不同。职业技能的获得是学生经由教师讲授技能知识或接受规范性培训,再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掌握,也可以临时突击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职业精神的获得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其渗透于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体会感悟并内化,且在长期积累中逐步形成。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家长文化层次等原因,不少高职学生自中学起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后进生”,可能长时间厌学、可能习惯不良、可能过于依赖家长,不愿意思考任何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填报志愿也是家长说了算,更不用说主动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职业目标不明、定位模糊、毕业后频繁跳槽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有的学生在职业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如过多地以金钱作为评价职业的标准。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职业精神的培养并未有效地融入课程体系,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将其系统化、常态化。如学校团委、学工部门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及职业精神培养,创就业教研室会在创就业指导课程中提及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但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育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收效就很难保证。

  三、職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所以高职院校应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等三方面下功夫。

  (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强化职业价值认知: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劳动工作,需要在校期间引导他们对劳动的认知,要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存在社会分工不同,只要将来从事的工作是社会所需要的,就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

  2.突出职业价值追求:高职学生往往从职业本身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入或者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进行判断,把职业人为地盲目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忽视了职业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让学生牢固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这样的职业价值追求才能激发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和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二)培育学生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规范是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起点,职业规范中的道德规范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无外乎“敬业”、“诚信”和 “公道”等内容。高职院校可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激发学生的公平正义等方面着手。

  (三)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只有在职业技能成长过程中才有可能生发职业精神。没有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就缺乏支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之根本的地位从未改变。

  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有机融入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精神的养成,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本研究尝试提出“课程培育、教师示范培育、校园文化培育、校企协同培育”四维一体的融合培育模式,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活动,从思政理论课到专业课教学,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课程培育

  职业精神的培育只有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感染人、教化人的功能。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其与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发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努力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优势。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平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指导教师身份参与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实习实训职业认识总结,归纳提炼专业所对应岗位的职业精神内涵。

  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与专业教师沟通,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时应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融入职业精神元素,帮助学生分析从事专业所对应岗位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

  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在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个月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这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借助企业的榜样力量,用直观、鲜活的个人事迹感染、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能够通过课程思政这个模式,让学生体验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从转变学习态度开始,把对职业精神内涵的理解融入到职业技能的习得中,这是高职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二)教师示范培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首席培育师,一支专业知识扎实、企业实践经历丰富、专业技术技能精湛、言谈举止彰显职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

  校内专任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实践锻炼,重视个人言行举止的职业性和规范性,对学生起到职业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

  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要聘请真正资质过硬的高水平企业导师来校授课。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不仅能带给学生最新的技术技能和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职业精神。这些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三)校园文化培育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具有职业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三年的耳濡目染,终会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特质,这就是校园文化应发挥的功效。

  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突出“職业”特色,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如我校的汽车学院完全按照汽车4S店的模式建设实训室,并且真刀实枪地开展校内教职工私家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服务。

  制度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结合院系和专业特点努力探索“3+X”模式的工匠精神内涵,那么就应在制度上落实基本的“守时、守制、守信”教育,在作息制度、课堂纪律、行为举止、社团活动等方面严格要求。另外,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尝试与企业管理接轨,引入企业管理和考评体系。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土壤。首先,高职院校可借鉴企业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人文素质,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建立文化园地、文化长廊等,宣传行业企业先进人物和事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学生寻找职业理想的力量。其次,高职院校要有效利用社团实践活动,开展专题活动或系列活动,将职业精神的隐性教育有效地全方位地融入活动过程。

  另外,职业技能大赛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展示专业才能的舞台,也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职业学习情境,并能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校企协同培育

  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机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更应是职业精神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工厂、实训中心、仿真实验室、现代学徒制下的企业订单班等形式来将学生理论学习的职业精神的内容付诸实践。校企双方应进一步强化“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精神为基石”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互相渗透,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一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高教研究,2016(3).

  [2]葛志亮.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3]李丽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7).

  [4]潘懋元.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高职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

  [5]薛栋.课育·人育·境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质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