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涵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16
岳鹏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自信的精辟论述,涵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准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概念,总结其主要特征,才能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直接展示,是民族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支撑。”[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向公众传递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理念和态度,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重要性有了崭新的认识。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视野,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必须从基本概念着手,深耕其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本意蕴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易经》中提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此。文化形成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观念性文化。物质性文化是基础,具有决定性;制度性文化是结构,具有建构性;而观念性文化则是基因,具有指导性作用。“自信”一词中,“自”的本义指“自己”,“信”的本义即“相信”。自信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及积极评价,是一种自发性的自我信任和肯定。

  基于对“文化”与“自信”的界定,文化自信即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信念及发展前进的自我肯定和高度认可。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指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从语义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精神保障。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精髓是文化本身蕴含的价值。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从内容层面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来源是其主要内容,分别构成了其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红色基因和价值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是近代以来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造。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

  从结构层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或政党。其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的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发展。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关系,主客体间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以及主客体间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基础,认识关系是桥梁,价值关系是核心。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

  (一)先天的民族性

  就文化主体而言,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政党,都是由中国人所组成,具有民族属性。从文化客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是由具有相同习俗和共同生活环境的群体所创造的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表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神要旨。从文化主、客体相互作用来看,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产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强调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鲜明的时代性

  首先,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国际交往不断扩展,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更加频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防止全盘西化思潮泛滥和侵蚀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更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其次,这是一个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的时代。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奋斗,在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再次,这是一个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时代。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再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再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些都离不开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之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支撑。

  (三)深刻的辩证性

  一方面,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共性在于它是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坚信,任何一种文化的自信都具有这一特征。其个性在于它的主体是中国人民,它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和多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国内来说,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发展多样文化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包容文化的多样性。从国际来说,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要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博采众长,辨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对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以来的红色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自信,既是对我国历史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敬意,也是对无数革命先烈及其造就的革命文化成果的敬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遵崇的文化是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当代的发展和创造。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从事文化建设和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三个历史源头,在深入把握和理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由此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归根结底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自信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升华,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支撑和保证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信念四个层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熔铸了红色革命文化;在改革、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且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进行的新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精神品质,继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中百折不挠的革命品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自信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升华

  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的内涵更加丰富。首先,确立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最关键的实力。坚定道路、制度和理论三大自信的同时,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 首次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其次,提升文化自信至战略基础的高度。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座谈时指出:“文化自信是道路、制度和理论这三大自信的基础。”[3] 将文化自信摆在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位置,其重要性和基础性不言而喻。再次,文化自信是最广泛的自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着人类一切实践活动,是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支撑和保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民族精神的独立性饱受摧残。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与精神文化相对滞后的矛盾,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精神短板。习近平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第一,未必能够巩固我们的政权。只有民族的精神独立了,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4] 他还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 不难看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须有文化的繁荣来支撑。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而民族独立性又是中华文化真正得以自信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的前提。鉴于此,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而确立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地位,重塑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构筑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脉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理论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文化自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生成并筑基于事物的发展。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历史精神的延续,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源头活水。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向前。中国人民在一代代接续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鉴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动力和信念。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13).

  [3]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言论专题摘录——论建设文化强国[J].时事报告,2016,(6):18-19.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5]习近平,《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34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