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确理解新时代下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内涵、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念,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爱国主义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爱国主义的增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扩展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而且使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更加鲜明、使爱国主义的科学定位更加明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增量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爱国主义理论的增量体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扩展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
新型权力观、义利观、交往观、文明观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的价值观基础,此“新四观”内蕴着国际主义视域,丰富和拓展着爱国主义理论的内涵。
1.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
长期以来,国家间政治是历久不衰的国际话题,国家间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斗争,对抗性思维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但是,当今时代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主流,现存的国际秩序已经不再允许一个国家独自垄断国际事务的权力,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发言,“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①2015年5月,又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提到,“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这一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可见我们国家对于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中国态度,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兼顾他国权力,和平发展,实现共赢,而这正是爱国主义理论应具备的放眼世界的格局。
2.义利兼顾的新型义利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体现的义利兼顾的新型义利观源自中国传统的“义利相兼”思想,此新型义利观体现着崭新的中国国际责任观。新型义利观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践行正确义利观,就要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进一步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②。我们国家倡导新型的义利观,把“义”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地位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重义而不顾利,事实上,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地位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对于国家的正当利益是决定不会放弃的,对于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绝对不能牺牲的,这也是中国践行新型义利观的底线。全球化浪潮下,各国争相抢着享受全球化的红利,想要把大蛋糕占位己有,这无可厚非。从长远来看,必须把蛋糕分好,在充分保证和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努力增进他国的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才能真正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实现和平发展。爱国主义也同样适用这一理念,在维护国家合法权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他国的权益,兼顾全人类的权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义”的美德。
3.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互鉴新型文明观,具体表现为和而不同、互鉴融合的文明交流。正如习总书记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的讲话中国所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③,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各国文明如果不彼此交流、彼此欣赏和借鉴,那么世界文明必然是单调的,是停滞不前的,因此,各国文明在不断绽放的同时,要允许人类文明的绽放出光辉,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编制“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树立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中向全世界呼吁,“不要用“文明冲突论”来师徒制造文明之间的对立,也不要用“普世价值观”来试图消解其他不同文明”,文明的包容互鉴、兼收并蓄需要建立在接受文明平等的理念基础之上,只有承认人类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才能在多样性的文明中互相尊重、包容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欣欣向荣、丰富多彩。“人类文明共同体”思想内蕴的新型文明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这种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的文化理念,對于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梦”具有世界意义,既增强了民众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深化和丰富爱了国主义理论的内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使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更加鲜明
尽管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中冲突和和矛盾不可避免,但随着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面临严峻考验,各国政府愈来愈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合体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中国政府主动承担责任的大国担当。
时代发生变化,从时代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不能停滞不前,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品质。爱国主义理论必然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发展。地球慢慢在成为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地球村,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脱离全球化的轨道独自前进,中国也不会有所例外,如此,爱国主义若仍只是倡导热爱中国的土地、同胞、主权和文化必然是狭隘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恰好为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主题的确立提供依据。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诚然,新的时代下,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梦休戚相关,中国无法脱离整个世界独自发展,我们必须将中国梦和世界梦、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将国家的发展放到全世界发展的轨道中去规划,才能充分占有并享用更丰富的资源,获取更尖端的科技水平,挖掘最国内外顶尖人才,抢占更广阔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使爱国主义的科学定位更加明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将爱国主义的视野单从国家层面扩大到全人类层面,从价值观、义利观、权力观、文明观、交往观等方面对爱国主义的定位给出了明确的阐释。一,在价值观方面,不再单纯注重国家特色的价值观,而是将国家的价值观融入到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当中;二,在义利观方面,不再狭隘地追求本民族利益,而是注重道义,从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中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三,在权力观方面,不再倡导通过战争手段垄断国际事务,进行权力分配,而是“通过经济纽带确立并维系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国际秩序”;四,在文明观方面,不再单纯的拥护本民族的文明,而是在促进人类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互鉴中发展本民族文明;五,在交往观方面,不搞强权、不做凶猛的狮子,而是倡导合作共赢,建立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和平中追求爱国主义。总的来说,爱国主义不只是单纯的注重本民族的权力、利益,而是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中更好促进我国利益的实现。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的同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倡导的理念与爱国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爱国主义理论在本质上并非对立的,这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的和谐发展起著基础性作用。爱国主义强调热爱祖国的土地、同胞,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更大范围内、在热爱整个地球的土地、同胞中加深对祖国土地和同胞的热爱;爱国主义强调拥护国家主权,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底线的原则就是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不容侵犯,世界各国在主权平等、互帮互助中实现共赢;爱国主义强调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无不散发着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熠熠光辉。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可以同频发展的,那种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相结合,推动两者的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应当树立起强大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共十九大报告里,他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根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构想的思想源泉、精神气质和理论指导。因此,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是爱国主义在新的时代下的应有之义。
注释:
①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4-8.
②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7-5.
③杜尚泽,倪涛.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3-26.
参考文献:
[1]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526.
[3]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N].人民日报,1985-10-2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