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可持续政治稳定的理论内蕴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613
冯引

  摘 要:维护政治良性发展,促进政治持久稳定,是我们党和政府追求的重要执政目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可持续的政治稳定与传统的政治稳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稳定的持续性、动态性、参与性和制度性,这种稳定建立在广泛的公众参与之上,充分尊重人的民主权利,力求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可持续政治稳定;持续性;参与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与长时间保持的政治稳定局面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协调有序发展是政府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是人民的幸福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对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作系统深入的分析。

  一、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内涵界定

  在探讨政治稳定问题时,很多语境下会用“社会政治稳定”这一范畴。对于何为社会政治稳定,学者聂运麟曾作过专门的界定,在他看来,“所谓社会政治稳定,即使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政府更迭的连续性和规范性这三者统一于社会的有序发展。汪信砚也认为,“我们说某一社会是稳定的,有时是就其特定领域的社会生活即社会政治生活的状况而言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及其活动方式,而国家政权则是调控整个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这里比较注重稳定的“政治”层面,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持续协调发展,是比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制度稳定、政局稳定等更为综合性的概念,不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简单组合,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

  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通过人们的自觉干预、控制和调节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内容作出规定时,明显又夹杂政治稳定的因素,其内容包括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形势的稳定、思想情绪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四个方面,而排在首位的“政治局势的稳定”显然就属于“政治稳定”的范畴。

  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社会政治生活具有主导作用。与此相应,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或政治稳定在整个社会稳定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就无法有效地组织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可以说,没有政治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正因如此,有些人甚至把整个社会的稳定归结为政治稳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谈到社会稳定问题时,他们所说的社会稳定有时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稳定”。

  也有学者认为,政治稳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其中广义的政治稳定,其实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稳定。所谓狭义的政治稳定,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系统、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连续、合范、可控和有序状态。我们把“可持续政治稳定”作为研究对象,但这里的“政治稳定”是广义层面上的,它是涉及国家发展各方面的全面的稳定,包含着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与否的“社会稳定”的意蕴,包含着对“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并起着很强塑造作用的“社会稳定”的要素。同时,我们强调这种稳定的“可持续性”,就是不仅要谋求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稳定,而是追求建立在良性运行机制上的健康持久的稳定,它关注人的根本权益,着眼于人民利益的最终实现,主张通过完善的制度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来解决社会问题。

  二、可持续政治稳定强调稳定的持续性

  正确理解和把握政治稳定的首要要素就是政治系统的持续性,即“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性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政權组织系统能够有效运转,政权组织活动按照既定的程序不间断地进行”。传统的稳定基本上会伴随着间歇性或周期性的危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稳定。可持续稳定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种稳定不仅是眼前的短期的稳定,而且也是一直延续到未来的、持久的稳定,也即一种长治久安的状态。这种稳定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动态、公正、民主、和谐、可持续的法治稳定观”,追求以持续恒久的政治稳定维护人民的长远利益。

  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其往往排斥和抵制自身系统之外的政治要素,在维护现有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外界隔绝分离的闭塞状态,静态稳定使政治系统逐渐失去有效的适应和调节能力。静态政治稳定常采取强力高压的办法维持表面的一时稳定局面,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一稳定状态会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

  派伊指出:“政治稳定的实质是一种实现有目的变迁的能力,因为稳定意味着在对付变迁着的情况时的一种适应能力。”我们所追求的政治系统稳固安定的持久状态,绝不意味着政治体系本身是静止的,没有一定范围的合理调试,而是在追求持久性的安定与和谐的同时,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能够应对变化过程并以有利于政权稳固的方式解决危机,它主张通过一定幅度内的调整来维持新的稳定,是社会政治生活持久动态的稳定。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政治稳定,需要改革传统的社会维稳体制,否定那种静止、失衡的稳定观,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政治稳定强调参与性

  可持续政治稳定追求以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保障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可持续政治稳定就要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广泛的参与倾听人民的声音,有利于提升政府在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等和人民利益直接相关领域中的决策质量。此外,这种广泛发动群众的协商、参与、对话的形式,也能使人民对政府决策和具体的施政过程作充分的了解,从而极大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感,防止因决策失误和公众误解导致的矛盾冲突的出现。

  当前,我国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中大多数矛盾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引起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着人民在保障政治参与权利、拓宽政治参与途径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群众参与的政治优势,丰富参与的途径和形式,重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深入性,通过民主参与来倾听群众的利益诉求,以通畅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过程,就能给可能发生的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非法行为找到现实出口。由此可见,参与是新时代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四、可持續政治稳定强调制度性

  在探讨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稳定”的社会维稳体制时,何增科认为“能否将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制度化纳入现行体制和合法渠道的范围内加以有效满足,实现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制度化,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可持续政治稳定强调稳定的“制度性”,意味着这种稳定不是靠高压控制的表面和谐状态,这种脆弱的稳定在面对内外威胁时,维持“有序”的成本高、代价大,容易导致“失序”。

  可持续政治稳定是一种成熟型的稳定形式,它追求一种制度化的“韧性稳定”,依赖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维系政治体制的持久发展,彰显出政治体系本身的调适性。现代社会和谐稳定是建立在法律制度以及程序的基础之上,重视稳定的制度基础,提高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进而也就越能提高其“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越有助于实现稳定。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制度性还要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范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公众民主参与的合法性,拓宽参与和协商的渠道,同时,还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规制公众的参与行为,防止有些人以民主为借口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总之,可持续政治稳定与传统的政治稳定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稳定的持续性和平衡性,追求更为持久的稳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这种稳定不是静止的,它主张在动态的调节中优化政治系统实现新的稳定。可持续政治稳定充分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强调人民的参与性,主张通过制度化和程序化过程实现政治系统自身的优化和保障人民的充分参与。新时代为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就要深刻理解可持续政治稳定的重要特征,把握其丰富的理论内蕴,同时着眼于我国处于关键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和实现好国家的持久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建中.政治稳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俞可平等主编.中共的治理与适应:比较的视野[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3]王珂,赵宏.中国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

  [4]何增科.社会维稳体制改革:走向可持续的稳定[J].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4年第3辑.

  [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6]周小毛.和谐稳定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