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心理需求问题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499
徐义婷 叶梦岚 沈婷婷 许艺腾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心理需求的内在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涵盖了分属情感期待、精神自养、价值实现三大层面的多项内容。然而,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这些需求往往难以被满足。冲破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需要发挥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多方的协力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老人;心理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迈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满足,但由于缺乏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效帮助,他们的心理需求无从满足,精神生活相当匮乏。这一情况正日益凸显,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心理需求内在构成

  农村老人的心理需求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体系,有其自身的内部结构与基本特征。尽管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一般来说包括情感期待层面的子女孝敬需求、配偶关爱需求、亲屬慰藉需求,精神自养层面的文体娱乐需求、教育求知需求、人际交往需求,价值实现层面的社会参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内容。

  (一)情感期待层面的心理需求

  虽然老人的情感较之年轻人显得更为内隐,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样丰富多彩。而情感期待这一老人们普遍共有的心理需求一般要通过来自子女的孝敬、配偶的关爱和亲属的慰藉来实现。

  1.子女孝敬需求

  子女孝敬在农村老人的情感期待中占有很大比重,儿孙绕膝承欢、共享天伦之乐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所渴求的理想生活状态。而无论与子女分住与否,老人们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都不是金钱与物质而是亲情与关怀。不管是子女日常的嘘寒问暖,及时的交流沟通,还是对于自身选择的支持及形成多年的生活、思维方式的尊重,都能使老人感受到情感上的满足,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2.配偶关爱需求

  步入老年后,势必会经历精力消退、记忆衰减、肌体老化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其引发的相关心理变化。而在敏锐体察这些变化上,与老伴之间朝夕相处形成的相依、相随、相助的默契感所产生的效用是子女们无法替代的。因而,许多农村老人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老有所伴”的期许,丧偶老人的再婚愿望是应该得到家人、社会的理解、保护与支持的。

  3.亲属慰藉需求

  亲属是在人的关系网络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群体。亲属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获得区别于子女、配偶组成的小家庭所形成的归属感,成为其排解孤独与寂寞的又一助力,在情感慰藉上起到补充性作用。

  (二)精神自养层面的心理需求

  老人们需要以各种方式来充实自身精神世界,自主地为丰富多彩生活的诞生制造有机养料。他们通过文体娱乐、教育求知、人际交往等途径来实现自身对于培养兴趣爱好、获取外界信息、构筑社会关系网络的诉求。

  1.文体娱乐需求

  年龄渐长,很少再劳作的老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大大增长。原来紧张忙碌的生活突然被按下暂停键后该如何来打发时间、排解因“闲”而生的空虚感,成为了困扰许多农村老人的难题。要改变晚年生活单一灰暗的色调,使其变得健康、合理、丰富、多彩起来,离不开参与符合自身兴趣的积极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但目前的情况仍不容乐观,要真正实现“老有所乐”全覆盖仍任重道远。

  2.教育求知需求

  虽然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大不如前,甚或是面临环境条件限制,很多老人们仍然希望自身能够拥有更多了解新兴事物、获取外界信息的机会,实现“老有所学”。他们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所学为自己与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步伐,使自身与所处的时代相适应。

  3.人际交往需求

  交往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所有处于社会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人际交往来满足自身获取信息、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与志同道合的新老朋友交流所见所闻的同时,互排忧思、共享乐事,对于老人们调适自身的情绪状态大有裨益。

  (三)价值实现层面的心理需求

  老人们希望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来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以便获得他人的认可,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

  1.社会参与需求

  老人们虽然大多已脱离了生产领域,但他们仍然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有着较强的社会归属与参与意识,并希望自身言行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并自发地产生了把这些经验传递给后代的责任感,有着“老有所教”的需求和愿望。

  2.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是指要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理想抱负,体现自身生命价值。老人们尽管大都已赋闲在家,但仍然期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们期望自身仍然能够为家庭、为社会、为他人发挥余热,这会令他们感到自己是有用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喜悦、满足与幸福。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的成因

  在城镇化这样一个大潮流、大背景之下,农村老人的心理需求难以被满足这一困境的产生原因必然涉及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

  (一)自身身心素质缺陷

  进入老年阶段,人们在接受由机体老化所带来的精力消退、记忆衰减、疾病缠扰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同时,还不得不面临社会角色、家庭地位等的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应对此二重考验,往往需要老人们依托自身强大的身心素质来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寻找自我实现的新平台、新途径,否则就极易由于剧烈落差而产生“自轻己身”的价值失落感。但目前,很多农村老人的自身素质与自我精神慰藉能力还远不能成为他们排解孤独落寞、适应晚年生活的强有力支撑,这也正是造成其心理需求满足困境的主观原因。

  (二)子女亲属角色缺位

  承受着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不少子女往往会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对父母的赡养问题普遍持有一种物质满足观。他们以更迅速粗暴的物质供养代替了需耗心耗时的代际情感沟通,忽视了自身应有的满足父母精神需要的角色担当。而在外出发展、动迁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居住距离渐远的大家族亲属间开始越来越各顾各小家,彼此的互动往来越来越少。亲属们有时甚至只在应急情况下充当一些补充性支持角色,对于老人所能发挥的亲情慰藉作用愈发淡薄。许多子女及亲属对于老人的心理关怀与精神赡养既没有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更谈不上从行动上加以落实,严重影响老人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成为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的又一大成因。

  (三)政府部门职能缺失

  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相关政策日趋完善,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体系已初成规模,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体系仍然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有关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法规也仍未完善,无从为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政府在农村文体及老年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财政投入仍然较难使目前农村老人文化娱乐形式单调、接收外界信息途径匮乏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许多社区与村委会配备的场所、设施、用品、人员都难以满足老人们不断充实自我的需求。而且,很多老人在赋闲后都难以再找到继续发挥余热、重新进行社会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与途径。政府部门在政策保障、法律支持、财政投入、平台供给等方面的职能缺失是构成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的又一层原因。

  (四)社会环境重大变迁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化大生产高速发展,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移。大量青壮年的流失使本就匮乏的农村社会与家庭养老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要想满足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需求更是难上加难。而这种劳动力的大迁移造成了对传统家庭结构的进一步冲击,催生了大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的转变,家庭无论是在物质养老还是在精神养老上的功能都在逐渐弱化。核心家庭的日益增多更致使传统孝文化衰退,“长者本位”正逐渐被“代际平等”的现代家庭伦理取代,甚至出现了向“儿童本位”转变的倾向。空间的间隔、价值观的分歧使老人与子女间的交流更少,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因而更易被忽视。因此,劳动力城镇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传统孝文化衰退化等社会环境的重大变迁也导致了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的形成。

  三、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心理需求的可行性策略与建议

  (一)自我强化为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主观基础

  要想真正实现心理需求、打开内在世界、改善精神生活,老人自身是一大关键。首先,在面临机体老化、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转变等一系列身心考验时,老人们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自我慰藉的能力,妥善处理好与老伴、子女、亲属间的依赖关系。其次,老人们要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参与有益的文体活动或是接受老年教育等方式,拓宽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扩大自身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内在精神生活。最后,老人们还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借助政府与社会组织提供的平台,在利用自身所长继续发光发热的过程中收获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二)家庭敬养为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必要条件

  在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上,家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子女要刨除以往单一的物质满足观,从思想上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并付诸行动。子女要兼顾好事业与家庭,多问候、陪伴老人,了解、尊重其内心想法,为其提供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与氛围,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而亲属也可增加与老人间的互动往来,充分发挥亲情慰藉作用,弥补核心家庭在精神赡养功能上的不足与空白。

  (三)政府履职为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政策安排

  政府应全面了解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现状,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两手抓。二是要加大在农村文体活动、老年教育等方面的场所、设施、资金、人员投入,建设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生产力,为老年人打造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三是要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强化服务功能,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社会参与、自我实现的平台与途径。只有形成以制度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以文化为引领、以平台为助推的支持网络,政府才能更好履行自身职能,成为农村老人实现心理需求的坚实后盾。

  (四)社会支持为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有利环境

  农村老人的心理需求必定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社会支持对于破解农村老人心理需求满足困境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一方面,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重塑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孝道文化,培养全民养老、尊老、敬老、爱老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动用民间服务力量,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团体等更好发挥在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方面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明艳.老年人精神需求“差序格局”[J].南方人口,2000,15(2).

  [2]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6).

  [3]王涤,张旭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J].人口学刊,2008(5).

  [4]胡爱敏.高速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的著力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观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2).

  [5]李芳.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网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2(8).

  [6]廖和平,付睿.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5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数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15(6).

  [7]杨红辉,张云英.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武陵学刊,2015,40(3).

  [8]王雪峤.农村留守老人情感与精神需求困境破解[J].人民论坛,2015(485).

  [9]吴桂英.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工作,2018.

  [10]张玉洁.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11]马明.马克思精神需求理论视域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12]田文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需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常德市澧县如东镇牌楼村为例[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