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老龄化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我国当前的养老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医疗卫生、精神健康等需求日益凸显,导致当下老龄群体的养老困境亟待解决,而社区养老工作是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因此,关注老年群体的内心世界,破解社区养老困境,实现社区中老年群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是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多元治理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社区养老困境进行探索,理论联系实践,力求破解我国社区养老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困境;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占人口总数15%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1.5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养老需求巨大。而社区养老作为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重重困境,因此,破解社区养老困境对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意义重大。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有资料表明:18.9%的老人需要托老所,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 .3%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 .8%的老人需要,仅有7 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 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可见,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差距过大。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愈发盛行,这就对老龄化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提出了新要求。社区养老服务的“枷锁”愈发沉重,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当前我国政府社区养老政策较僵化
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文件层出不穷,但多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而且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停留在居家服务、养老政策等层面,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见效甚微。在现有的政策中,养老政策严格,变通灵活性不够高,听证会、征求群众意见的工作有时候变成了表面功夫。
(二)专业化的社区养老人才较匮乏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职位固定,养老工作独立性差,被包含在民政工作中,没有作为单独的板块处理。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素养,对养老工作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区内的不少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还不完善,其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等难以满足老年人越来越复杂的养老需求。
(三)参与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政府在社区养老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社会力量增长速度的缓慢,老年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度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社区与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社区内的老年群体之间的协作存在缺陷,未能形成一个高效、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四)社区养老信息交流沟通渠道狭窄
当老人有需求或出现养老困难时,可以向社区内的服务机构或养老服务人员提出等待社区安排服务上门或者有偿性的服务,这些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养老管理中心来实现,但这种养老服务局限于有自理能力的养老对象。大部分老年人信息化的掌握缺失阻碍了社区养老信息的交流沟通,制约了沟通渠道的拓宽。
(五)社区养老供需不平衡
社区养老供需不平衡是社区最主要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供需数量失衡
社区目前供需数量的失衡表现在:一是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不足,社区里也没有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置特殊通道,对于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度和关注度不高;二是社区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规模较小,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以小面积活动范围为主,无法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2.供需結构不平衡
社区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较为单一,在医疗保健类服务的供给方面,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老年人要求;在精神慰藉类服务的提供上,文娱活动的覆盖面不广,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固定的成员,其他老年人对社区所举办的活动的知情度较低,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我国社区养老建设总体失衡
我国各地的老年群体数量庞大,需求也同样巨大,但是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总体失衡,并没有全面普及推进,各地区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满足。
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养老事业的经济支持不足,农村社会化养老基础薄弱,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不断滞后于城市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东西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社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差,除部分省会城市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缓慢,养老机构数量少、功能单一、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在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破解当前我国社区养老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测评老年人需求,调整供给服务
社区养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作,所以在开展社区养老工作之前必须收集社区老年人的养老信息,定期调查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老年人想要的养老项目、期望的养老支出费用和服务形式等,正确把握社区里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养老服务供给,有效发挥社区养老的积极作用。社区养老工作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为民所用,而不是止于形象工程、浪费社会资源。
(二)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
政府要着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社区内部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而社区作为政府政策的宣导者,为满足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多样化需求,需要不断地主动联系相关的医疗机构,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社区医疗服务项目的发展。
(三)提倡多元化主体服务,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协同供给机制
首先,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反映建议,不断更新法律法规,填补社区养老法律法规的漏洞,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加大对养老工作的资金投入,向社区养老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其次,社区应该积极向政府反映目前社区养老情况并提出关于社区养老的有效建议和方案,并向民众做好政策宣导工作,正确向下传达政府的政策方针,并鼓励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养老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养老氛围。
再者,第三部门或者其他社会公共组织要积极承担起社会养老责任,积极与社区居委会联系合作,不断开发社区养老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最后,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活动,为社区养老建设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社区活动不断地实現自身社会价值,努力实现老有所为。
(四)探索“互联网+社区养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
1.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打破各地区养老信息壁垒,实现全国社区养老大数据信息共享,促进我国各地区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构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加大政府对养老工作的资金支持,逐步实现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等住所的应急服务全面普及,并构建养老应急监测体系,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应急救援工作。
2.促进养老服务信息技术发展
利用政府政策的激励功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投入养老服务的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在引导社区开展老年人手机班提高老年人信息化掌握的同时,研制出有利于老年人方便理解和使用的养老智能设备或产品,例如一键呼叫、二维码链接养老信息等项目。再者整合产业链,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由前端设计到终端市场的新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
3.建立服务质量绩效评估体系
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评价反馈进行评价。建立审查机制,对服务良好、群众满意的单位给予通过,对审查不合格服务商或供货商,取消服务资格,并将审查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实行准入机制,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手段,提升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加强社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梁誉.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理念与发展路径[J].老龄科学研究,2014(5).
[2]徐懿,向运华.高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的特色、困境与出路[J].江汉论坛,2017.
[3]高茜.城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2017.
[4]姜向群,郑研辉.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社会建设,2015.
[5]丁煜,王玲智.基于城乡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8.
[6]马晓姗.上海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