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欠发达地区毒品问题治理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91
刘汉文 钟李鹏 温田野

  摘 要:广东省陆丰市曾经是毒品重灾区,主要是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基层政权建设不完善及权力运作错位、致富观念偏移和宗族势力保护等原因造成。经过多年的努力,陆丰市终于在2018年底成功摘掉“毒帽”,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毒品问题治理格局。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论,解决毒品问题应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毒品问题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就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治理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广泛发动群众,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1]国家禁毒委在2018年12月正式宣布不再将陆丰列为禁毒重点整治地区,陆丰成功实现了“摘帽”的目标。此次“摘帽”,无疑是陆丰毒品问题治理的肯定,陆丰毒品问题治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对毒品问题治理的指导意义

  十九大报告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3]

  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思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各项事务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

  如今毒品问题在我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且总体上仍呈快速蔓延的趋势,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其严重。但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至今还没形成一套相对具有普遍性的禁毒模式。欠发达地区更是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教育落后,缺乏人才等原因,使得毒品问题治理较为滞后。当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通过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论,指导解决毒品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在此理论指导下,欠发达地区应摒弃过去社会治理全靠党政的治理模式,创新毒品问题治理的思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与公众的力量参与到毒品问题治理中,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禁毒之路,最终实现“零毒品”的目标。

  二、陆丰毒品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

  陆丰市位于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曾经是“制贩毒重地”的代名词,冰毒产量曾占全国份额超过1/3。陆丰的毒品问题极为严重,在2011年被国家禁毒委挂牌列为毒品重点整治地区。2013年12月,广东警方出动了三千全副武装警力“清剿”陆丰“涉毒堡垒村”博社村。2015年“惠东会议”上,陆丰再次被国家禁毒委挂牌整治。此后陆丰深刻反思,不断加强和创新毒品问题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陆丰市毒品问题得到有效的遏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终在2018年底成功摘到“毒帽”。陆丰毒品问题由来已久,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陆丰毒品问题主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宗族势力保护等因素有关。

  (一)地理位置独特。陆丰市地处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以及众多的港湾和港口。陆丰所拥有的独特地理条件非但没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反而为了制、贩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陆丰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處于落后状态。多年来,陆丰的人均GDP仅是全国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广东人均GDP的四分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大量适龄人口找不到就业机会,这也是博社村人制贩毒的根源,制贩毒在博社村一度也成了“谋生之道”。

  (三)基层政权建设不完善,权力运作错位。陆丰市党组织涣散,且相关执法人员给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这给警方打击毒品犯罪带来了困难和阻力。自陆丰市对毒品犯罪行为狠抓严打以来,陆丰市发现行政机关内部存在制贩毒“保护伞”,内部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毒品问题的泛滥。

  (四)法律意识淡薄,致富观念偏移。陆丰教育发展落后,当地居民对毒品的认知不够、法律意识不强。20世纪90年代,“捞偏门,赚快钱”的习气开始向陆丰地区渗透,个别“三甲”人致富观开始扭曲,一些急于脱贫的人不惜铤而走险,走上了制贩假币、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运毒品等违法犯罪道路。

  (五)宗族势力保护。海陆丰地区是广东宗族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地区之一。以博社村为例,该村以蔡姓人口为主,制贩毒也全部在同宗族内进行,外姓人员无法参与进来。宗族势力的强大,使得博社村务被霸道操控,形成了一个相互庇护的利益共同体,博社村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家庭直接参与制造冰毒,从而走上了集体制毒贩毒的道路。

  三、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欠发达地区毒品问题治理对策

  (一)加强党对毒品问题治理的领导。一是坚持各级党委对禁毒工作的领导地位。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欠发达地区的毒品问题治理中,各级党委在禁毒工作中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在陆丰市毒品问题治理中,陆丰市委及其上级党委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保障、组织机构保障、目标规划保障、经费投入保障等。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博社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才将博社村引入制毒贩毒的歧途。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毒品问题治理必须从抓党建入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将其建成毒品问题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压实政府对毒品问题治理的责任。一是强化禁毒整治措施,保持高压打击态势。针对欠发达地区制贩毒严重的問题,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对涉毒重点地区的涉毒人员和场所开展专项排查,增加警力专门用于禁毒清理清查和专项摸排等工作,开展多部门的联动执法。二是推广网格化管理。实行大、中、小三级网格管理,把网格化责任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源头治理。三是强化经济产业帮扶,从根源解决毒品问题。对毒品问题严厉打击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产业园区,扩大当地劳动力创业就业的空间;配套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引导群众走正道、从正业;增加交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有效改善道路、改进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等。四是加大禁毒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建设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渠道,全方位广覆盖多角度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毒品预防意识。

  (三)提高毒品问题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是依法惩处毒品犯罪,提高法律的震慑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依法追究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刑事责任,严惩毒品犯罪。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严厉打击毒品犯罪、震慑犯罪分子。二是依法审查涉毒“保护伞”。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优势和职能作用,依法查处党政机关内部的毒品犯罪“保护伞”,对于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三是制定禁毒责任细则和责任追究办法。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通过倒查问责,查处因禁毒工作不力的党政和基层干部,给以免职或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坚持毒品问题的社会化治理。一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毒品问题治理的协同作用。涉毒重点整治地区的政府应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毒品问题治理,将禁毒社会组织的培育纳入政府的工作规划,扶持禁毒社会组织发展,引导鼓励社工机构等力量参与到毒品整治工作中。二是发挥乡贤在毒品问题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乡贤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当地政府应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乡村治理的榜样示范作用。[5]三是积极动员企业参与毒品问题治理。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招聘已成功戒毒人员,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四是引入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力量参与禁毒。大学生作为欠发达地区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当地共青团系统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等活动,为家乡的毒品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调动公众参与毒品问题治理。一是充分发挥宗族在毒品问题治理的作用。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宗族力量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发挥宗族力量的正面影响,引导宗族力量解决毒品问题。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探索群众预防和整治的新模式。通过村规民约和自愿承诺,可以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并引导群众积极创建“无毒家庭”和“无毒社区”,共同为无毒目标贡献力量。三是积极发动群众举报毒品犯罪。禁毒是整个社会的战争,应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毒品整治,举报毒品犯罪线索,建立对涉毒逃犯的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群众举报毒品犯罪线索的积极性。坚决抵制毒品,形成合力,让毒品犯罪无法生根蔓延,从而保证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J].党课参考,2018(14):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3]马海韵.“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内涵——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4):137-145.

  [4]马庆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J].行政管理改革,2018(03):34-38.

  [5]王斌通.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善治体系创新——以新乡贤参与治理为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4):133-139+15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