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具备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在各高校扩大人才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原有的人才培养制度逐渐出现了局限性,因此,探索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三方面阐述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过程。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没有展开系统性的特色培养,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过程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本质中来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过程实质性变化较小,招生模式的改革只是开始,其根本原因与我国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不规范
首先,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课程内容不规范,导致课程体系杂乱,使得有关部门不能对研究生的培养结果以及教学质量展开科学评估。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导致实践教学向本科方向倾斜。因为课程设置标准缺失,导致部分导师在定课环节根据自身兴趣或研究方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将不同学位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分,使得课程的价值不明,教课程体系体现出相似性特点。学术型人才的教学上“研究性”缺乏,导致教学本科化。最后,在信息时代下,出现了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对研究生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种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推广,但是在研究生的教学方面是否适用还有待考证[1]。
(三)培养过程缺乏开放性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缺乏合作交流,受传统观念影响,培养单位都各自为政,缺少联合培养机制,导致校际交流不能深入化。第二,缺乏国际化视野,缺乏与国际上著名高校间展开学术性的合作交流,缺乏跨国科研意识,导致研究生的水平难以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第三,培养模式僵硬化,衔接性不足。在我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中,不同的学位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立性,缺乏互通途径,难以再次分流。此外,贯通式培养机制的灵活性较差,难以有效分流和退出,使培养固定化。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一)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其是某段特定时期的固有产物,具有阶段性特点。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应按照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发生变化,与时俱进更新培养目标,将具体的培养目标分为不同的阶段,不断为人才的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学位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将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为学术界培养更多科研人才;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将技能水平、专业素质为培养目标,将人才的职业特点作为导向,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方面的人才;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和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在培养过程应循序渐进,逐层培养。
最后,应灵活制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根据研究生的发展规律与水平,不但要为不同地区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且还应结合不同学校研究生的类型、层次、专业等特点,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为研究生设置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好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的指导,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指引方向。
(二)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课程内容不规范的现象,应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制定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标准,确保其规范性。课程标准是对研究生水平的最低要求,目的是提高研究生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为提高课程标准的适用性,在制定时应侧重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同时将研究生所在的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等因素充分考虑其中。
其二,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展现出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并且突出培养重点内容。学术类型的研究生应建立将学科作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人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塑造人才的科研能力。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将学历的衔接部分进行考虑,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应用类型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展现出灵活性,同时具备综合性,将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作为课程重点。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打破学科限制,不断拓展人才的知识面,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并在其中为其进行专业指导。
其三,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由于研究生人才的课堂教学具有独特性,学生差异、课程差异、专业差异等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能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对不同理念的教学方式有明确的认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教学环境,只有以育人作为教学本质,才能赋予不同教学法真正的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过程,应恰当运用传统或者新型教学方法。
(三)制定开放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首先,制定开放式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突破传统思想,打破校际交流的局限性,跨越专业的限制,不断拓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资源。通过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展开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整合教学资源,展现不同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
其次,以国际化的视野展开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引进国际留学生,培养学生走出国门的方式,实现国内、国外联合培养人才。从培养顶层研究生人才的视角出发,深化国际化培养制度,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进行融合,健全培养机制,冲破人才培养环节产生的资源障碍,促进不同专业、类型人才之间的互动性,将培养过程的充分衔接,灵活应用分流和退出等机制展开研究生的培养,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与创新性[2]。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高校应立足于自身人才培养现状,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制定开放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不断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志增,席旭刚,赵杰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1):74-78.
[2]胡代花,杨晓伟,张志健.协同创新环境下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应用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156-15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