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校企合作对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77
黄燕明

  摘 要:校企合作是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优化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工科院校基本上都有推行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建设,但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层次、深度、质量都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高校已经形成,但是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热情和积极性都需要加大力度培育。本文结合当前工科教育新形式,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科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推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需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培育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实施政策。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积极调动社会、企业、政府和学校全面参与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工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需要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在培育人才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供需对接,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

  一、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

  校企合作投入不足,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中存在校企双方重视程度不一致,合作形式没有进一步根据校企双方需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创新,校企双方投入不足,更多地合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上,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技术的研发双方投入都不足。

  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需求对接不匹配。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形式上,需求对接不匹配,造成拓展和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方面做得不足,合作质量不高。学校往往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缺乏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考虑;企业在实习安排上,没有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来培养,只是象征性地让学生了解企业。

  校企合作延续性不强,后续合作动力不强。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目标追求不一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招揽人才,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一旦短期内校企合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就会流于形式,缺乏继续合作的动力。

  二、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新工科背景下,国家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多年来从事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经历,发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相对于文科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工科学生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内做实验,较少接触外围环境,对国家创新创业形势的认知不如文科生,学生更多地是为了完成课程研究和实验,较少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和成果。

  学生创业热情不高。新形势下,国家和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基于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难度,加之学生對创新创业具备的素质不足,工科学生愿意创业的热情不如文科生。

  缺少工科创业实践导师。高校创业实践的导师更少,高校职称评定往往看重教师的科研业绩。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管理类、经济类等偏文科领域,工科教师研究成果的时限更长,造成工科教师无暇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因此工科创业实践导师更加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短缺。“互联网+”等轻资产的项目往往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有效的融资,但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本高于文科生,而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较大,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较大,融资难度较大,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降低。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促进新工科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校方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高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协调+共享”模式。

  (一)协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新工科培养的是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教育方式、课程体系等都难以跟上产业需求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工科课程体系、改良教育方式,探寻新的培养模式。学校应当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协同企业,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技术发展要求,更新社会人才知识体系,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基础教育,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专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可以根据产业需求选拔一批学生,成立虚拟班级,配备校企双方导师,校方根据产业需求将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校教务部门进行商定,并给予学生专业学分认定,既能培育产业需求的人才,又能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二)联合开展科技类竞赛

  科技竞赛是拓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效途径。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沿,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市场需求产品,联合开展企业赞助、学校给予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的科技作品竞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赛热情,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了有效地完成校企合作竞赛作品,引导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研究企业的产品,并为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意产品,通过学生展示、校企双方评委鉴定,挑选出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的产品,企业根据学生的创意产品进行改良上市。校企双方联合开展科技类竞赛,既能满足企业对市场产品的供给,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携手建立众创共享工作室

  校企双方相互协调,建立校方提供场地、多家企业资助搭建的众创共享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入校的归属感,为企业导师到校指导学生提供固定的场所,为“引企入教”提供培训场地,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持续性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为校企合作培育的项目提供孵化场所,为项目指导教师和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搭建了活动平台,便于校企双方导师定期给学生指导,全程化引导教育。

  (四)共同培育工科创新创业导师

  高校教师注重理论素养的培育,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企业技术人员实践操作能力强,理论素养和教学手段较弱,因此需要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当制定符合学校实情的政策,鼓励并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入驻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安排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旁观高校教师授课方式和手段,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提升授课能力,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校企联合共同推进工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

  [2]吴文辉,邱传勇.关于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学园,2013(08):190-191.

  [3]刘丽.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9.

  [4]王启.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研究——以保险学科为观察视角[A].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4月会议论文集[C].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2016:1.

  [5]张金峰,杜小振,苏春建,田和强,戴向云,高丽.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1):9-11+89.

  [6]程琦,刘明菲.研究教学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3(1):53-55.

  [7]李秋红,张彬.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山东化工,2018,47(01):112+114.

  [8]吕爽,罗二敏,王樱琳.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市场,2015(1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