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若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和若羌县委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创新思路,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脱贫攻坚;做法;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能人大户+贫困户”联帮带动。通过整合各村“能人大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1+1”、“N+1”的模式,结对联帮带,根据贫困户自身实际,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一户一册,引导帮助贫困户了解扶贫政策、增强劳动技能,采取“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管”相结合,抓好贫困户集中培训,使之熟练掌握红枣种植管护和牲畜养殖、防疫技术及烹饪、刺绣、修理等技能,确保每户最少有一个“明白人”。
(二)建立“扶贫羊托管”新模式。若羌县是一个以林果种植、畜牧养殖为主的农牧县,而在畜牧养殖中养羊最为常见,养羊风险小,销路好,效益稳定,因此发放扶贫羊就成为扶贫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贫困户家庭缺乏劳动力、缺少科学的养殖技术、防疫措施等,导致扶贫羊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针对这一情况,先后多次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养殖大户座谈会,征求各方意见,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最终确定了“托管羊”的扶贫新模式,由村党组织联系专业畜牧合作社或组织农牧民共同出资,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的养殖人员,进行日常的养殖管理,为贫困户搭建起“扶贫羊托管”平台,鼓励贫困户和畜牧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将“扶贫羊”交给合作社托管,减少贫困户养殖风险,确保他们获得稳定收益,贫困户也可以腾出时间进行别的生产经营活动,拓宽了他们的脱贫途径。
(三)“企业+基地+贫困户”带动模式。若羌县以发展红枣产业为依托,以推进“互联网+有机红枣”的村级电商“新产业”为抓手和载体,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实现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积极与红枣合作社协调,为本村提供就业机会,引导企业和贫困户建立投资、生产、经营、收益联动机制,采取 “1+N”等模式与贫困户结对实施联帮带,采取一帮多、一带多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员自身“造血功能”,鼓励贫困人员通过劳动自主脱贫,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培植农村电商发展的“土壤”,利用周一升国旗宣讲、农民夜校等载体搭建电商知识培训,培育壮大发展农村电商的“种子”群体,切实发挥村级电商发展带头人示范作用,培养新型农商,通过实实在在的成功实例引导和带动村民发展电商,激发农村电商发展的“动力”。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拓宽致富渠道,使农牧民持续增加收入,永久脱贫,若羌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支持、引导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创办农家乐、牧家乐,举办特色节庆、观光体验,发展“庭院经济”,为持续增收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若羌县“庭院经济”示范户比例已达30%以上,农区形成了以枣园农家乐餐饮服务业为主的增收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面对面“传”,助力思想脱贫
1.大力宣传,转变思想。一是结合“八个一”联系制度,定期走访包联贫困户,大力宣传党的脱贫攻坚、农业发展理论和优惠政策,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二是通过入户走访、大喇叭广播、张贴公告栏、悬挂扶贫标语等方式,利用周一升国旗宣讲、农牧民夜校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党的各项扶贫政策的宣传、感恩教育和思想引导,确保了扶贫政策宣传全覆盖。三是通过住户面对面的交流,帮助群众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破除脱贫攻坚上“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2.技能培训,提升能力。根据贫困户、贫困人员的不同实际,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精准扶贫培训,因需施教,传授种养技术和实用操作技术,让贫困人员掌握一技之能,切实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结合各村实际,把实用技能作为精准脱贫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推行“短、平、快”的技术培训,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确定培训方法、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充分满足贫困户的不同需求,增强就业、创业脱贫的能力。
(二)心贴心“帮”,助力经济脱贫
1.合理规划,高端设计。整合村党员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能人大户及工作队队员,在开展扶贫工作中采取“一帮二”或“一帮三”模式,全方位实施结对帮扶,帮扶到户,明确具体帮扶责任人,从资金、种子、技术、出谋献策等方面助力,千方百计协调解决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2.因户施策,务实方法。针对贫困户贫困情况的不同现状,因人施策,一户一策,引导帮助贫困户了解扶贫政策、增强劳动技能,在扶贫的同时注重扶志和扶智。当了解到社区居民阿某一家因病致贫,又由于经营不善不得已关闭了自家的烤肉店,工作队联合包联干部先从思想入手,通过面对面的鼓励引导,解开其心理包袱,重塑了继续经营烤肉店的信心。
(三)手把手“带”,助力机制脱贫
一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干事,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多方面拓展他们的思路,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能力。二是通过特色产业、企业带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产业+旅游+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支持、引导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创办农家乐、牧家乐,举办特色节庆、观光体验。三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红枣产业,以红枣产业为依托,积极与红枣合作社协调,为各村提供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和贫困户建立投资、生产、经营、收益联动带动机制,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为农牧民持续增加收入,永久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全县各族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巩固提高工作,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赢得了人心。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引领示范,形成了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脱贫攻坚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了在助脱贫中促团结、在促团结中助脱贫,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二)社会扶贫大格局初步构建。利用“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爱心包裹”“千企帮千村”等扶贫公益行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全县扶贫开发事业中来,形成了政府主导、巿场调节、社会参与、援疆协同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村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组织贫困村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指导致富带头人、土专家、农村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合作社,發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探索村级资产增值收益、电子商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导和帮助贫困户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等优势产业中。
(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把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作为助力巩固提高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压实责任,久久为功。组织和指导贫困村、贫困人口做好培训计划、就业项目,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的农村青壮年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破除语言障碍,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民族特色手工艺、商贸物流、特色餐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民生保障得到有效改善。把抓好民生领域的扶贫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兜底性政策的有效落实,将因病、因学、因残、孤寡老人、长期患重病等原因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群体全部纳入社会兜底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