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762
陈雨轩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它在拓宽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路径、丰富大学生文化沟通的方式、拓展了大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中探究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自觉内化和自觉外化的内外机制,对于培养并不断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媒体形态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格局和生态的急剧变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条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并伴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2]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新媒体形式如两微一端、各种学习类APP以及直播平台等应运而生,成为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其次,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音频视频、电子书籍以及大数据搜索等,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文化资源,满足了大学生的文化情感需求和文化探知欲。

  伴随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海量信息数据实现了共享,多元文化思想以不同形式通过新媒体得以展现,国际间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日益加深。首先,新媒体平台用户分布全球。新媒体平台用户的国际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沟通交流;其次,新媒体降低了跨国文化交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大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72亿,同比增长5.6%,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总数的25%。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文化自信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价值体系的自信,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现代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以追求物质财富来代替精神上的满足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红电商和以虚拟礼物、付费订阅为盈利手段的各种网络直播和短视频APP不断被催生,部分平台用户为博取关注度和流量制造传播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虚假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各种难以甄别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刺激,促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麻木不仁,产生同情疲劳,甚至出现群体性道德冷漠的现象。

  (二)网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污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新媒体形式也日益丰富,人们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获取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新媒体已不仅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环境,甚至于作为人体的某个无法割舍的器官而存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容易给他们带来“信息污染”。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伴随着网络文化的侵略。虽然网络文化是多元的,但它在互联网上体现的是由网络技术所承载的政治意识形态,信息的传播可以摆脱学校、老师、家长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阻碍。

  三、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机制探究

  文化自信的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渠道、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自我培养能力,构建起自觉内化的内在机制和自觉外化的外在机制,使之相互作用产生效应,从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积极效应。

  (一)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渠道

  1.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功能

  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3]坚持将文化自信培养目标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在学生常驻地-新媒体平台去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起来并作出价值引导和回答,为文化自信心得培养奠定良好坚固的信任基础。

  2.完善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4]当前,高校的人文素质选修了处于边缘化状态,为更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养,高校应合理开设如国学文化经典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鉴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艺术鉴赏(包括:书法艺术与欣赏、民间艺术赏析、戏曲鉴赏、礼仪大观)等一系列课程。其次,组织开展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文化展览馆、文物遗址等户外活动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亲身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环境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一一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良好的文化环境能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提供有力的外部刺激,大学生在受到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为在为这种氛围的延伸提供了可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也是大学生充分利用自由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开展跨系别跨专业的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大学生增加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校情的认知,丰富认知层次,转换认知角度,促使其实现认知的全面提升,从而有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其次,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激发学生文艺爱好,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快捷、虚拟、交互、平等、开放等特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高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打造具有优质网络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平台来吸引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首先,通过加强学校网站的功能建设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相关知识和活动策划的宣传力度,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网络空间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高校可通过新媒体客户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的空间范围,两微一端、网络社交群等都可以成为校园网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载体。通过利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快捷性特点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交流和学习。

  (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所谓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就是对传统的认识尊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信”[6]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概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意识即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对于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的意识立场。

  1.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大学时期是学生整体价值观塑成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开放的媒介环境暗含着许多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易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海量的碎片化媒体信息鱼龙混杂,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须提高其新媒体素养,使其能自主的甄别获取有用信息。

  首先,高校可以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深化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提高其有效使用大众传播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是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同时,有人才能创造文化。媒介素养作为高层次的心态文化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心理暗示,媒介素养低的网络环境易使大学生产生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因此,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和实践等方式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動性不仅是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也会改变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

  2.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

  大学生作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主体,需要在充分认识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在多元文化对比中提高文化的反思力,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推陈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根基之所在。大学生只有在具备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的挑战中主动的去提高文化鉴别力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2).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周慧敏.华东师范大学,201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黄秋生,陈元.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团结出版社,20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67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