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操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025


  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年来,国内基本形成了全国-省-高校-院系四级培养格局,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但是,目前各高校“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培养标的模糊、培养质量缺乏可测化标准等问题。本文将从“育成”和“实操体系建设”两个方面着手构建适应现状的高校“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以真正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动一代青年学生。

  关键词:新时代;“青马工程”;实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事关高校“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并且对于强化“青马工程”实操体系建设的创新深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下的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发现人、培养人、使用人三个环节上,构建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质量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培养目标清、源头纯、路径全、检测实、实效好,为党培养更多合格青马人才。

  一、“青马工程”培养总布局及其招录体系建设

  要培养出合格的青马人才,首先应当做好“战略布局”,明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定位,即育成什么样的人,做到由上至下培养目标鲜明、与时俱进。另外,要充分利用党团、校院一体的特色优势,做到党团联动、校院协同、全员育人,在培养体系格局上共同发力。

  (一)明晰培养目标

  明晰“青马工程”培养目标是促进“青马工程”创新深化实践的重要关键。“青马工程”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强调:“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从两者的对比和共性上看,“青马工程”旨在培养合格的先进分子,为党培养和输送优秀可靠的青年人才。在全国—省—校—学院四级“青马工程”工作链中,国家层面制定和达成方向目标,作为省级和高校(校、学院)层面而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2]。针对高校而言,培养对象主要是合格学生党员和非党员优秀学生骨干。

  (二)构建党团联动下的培养途径

  招录环节的科学有效是保障培养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青马工程培养源头纯、实效好的重要关卡。新时代“青马工程”人才招录应着点于培养标的特性,构建学生党员的院校两级推优路径和非党员优秀学生骨干的“双推双考”招录模式。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全员联动育人。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全员联动育人。政治坚定是青马人才的首要特质,从战略层面上剖析“青马工程”在高校的纵深推进,关系到稳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一代一代有志青年的接力奋斗下实现[3]。统筹推进党、团、学和院校两级上下联动,既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又鼓励院系层面发挥首创精神,在全校范围营造重视“青马”、培育“青马”的浓厚氛围,合力开创新时代青马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切勿将由本是一场全校上下联动协同,广大青年激扬青春梦想的“大合唱”,割裂为各级培养单位的“独角戏”。加强青马人才先进性建设,严格把控发展规模,有效兼顾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严格按照上级团委确定的名额发展选拔人才,杜绝突击发展、超额发展、随意发展。顺应高校改革新形势,融入高校改革发展,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青马工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依托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体系,纳入招录体系重要衡量标准。

  2.理顺机制,党团联动推优。健全工作目标归一、培养路径衔接、立体全面扎实、育人实效良好的党团协同联动推优机制。对于进入二级分院业余党校培育的学生,通过党员推荐或团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编入校院两级人才学院青马班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培养锻炼,优秀的通过团推优、党员发展程序成为学生党员,其他同学继续培养使用,作为学生党员的预备梯队或优秀学生骨干序列。具体培养路径设计如下:

  3.院校协同,强化“双推双考”推优机制。建立入学动机明确,院校协同合作,吸收广泛民意,素质测试全面的“双推双考”推优机制。切实把住“青马工程”人才入口关、质量关,对高校青马人才的招录要从以往“强制安排”“被动分配”的消极负向的报名模式向主动性“双推双考”标准化模式转变。在全面了解“青马工程”的育成目标后,有意参加的大学生首先必须争取更多的学生联名推荐提交报名表格,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典范性。其次,所在院系要本着“政治方向准确,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入调查摸清情况,采取“分时逐个”征求意见的方法,深入了解,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双考”模式是指通过推荐报名的学生要进行笔试考查和面试考查,即通过考查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领导力、综合心理等基本素质确定可塑性。

  二、“青马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师资体系和课程体系是建立健全青马人才培养体系的两大基石,需要夯实打磨。要育人,先择师。导师是青马学员获取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初始源头,应当以保证师资、师德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利用现有技术优化教学形式、共享教学资源。而好的课程体系可以改变学员对于青马班的认知,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开拓教学思维是培养青马人才的关键步骤。同时,应当着点学员理论研究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锻炼培育。实现学员学习能主动、教育教学能生动、多维度、全覆盖。

  (一)独特化培养师资体系构造

  高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掘高校所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利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强大的师资力量,借力借势借平台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结合地方红色基因,深层次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突显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骨干培育中思想引领和精神涤荡作用。除此之外,本着探索大学生理想教育新模式,整合社会精英的育人资源和学员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构建行业协同政界联动下人生成长导师聘任机制。学员“1对1”结对各行业领域突出人才或政界领导干部,开设学员学习“社会之书”,指导乡镇基层走访、省委党校课程旁听、创新创业行、课题调研,开启了解当代社情国情之窗,搭建走进民众的阶梯,认识社会的坐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灌输”由“主动内化”转变,由“单向通道”向“交互参加”转变。构建地方联动下学生组织资源共享体制,推进大数据时代下“青马工程”智能化、共享化发展,加强省新世纪人才学院、周边地区市级学联大骨班、校内各级学生组织、校外各類实践服务基地的交流,利用邀请优秀导师进行巡回讲堂、实习交换听课制度、搭建网络资源交流平台等实现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的有机合力。

  (二)以理论教育为高势位的四维课程培养体系设计

  高校“青马工程”的本质是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确立理论教育在“青马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再辅之以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示范维度的课程教学。

  1.遵循教育教学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生动有效。坚持政治性原则兼容并蓄、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理论实践重在衔接,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高校青马工程课程设计原则。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站位思想政治引领高格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意识,确保社会主义教学方向;准确把握学员思想动态,创新培养理念和方式方法,大力强化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对教学成果的运用,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相互衔接,通过成果引导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实效,将四维课程内化为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外化为学员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动力。

  2.利用自媒体扩大课程教育覆盖面。探索实行社团、寝室和网络“三进三融合三提升”的课程隐形教育新模式。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的进程中,传统课堂授课仍属于主要教育方式,其实效差、覆盖面小、青年学员接受率低的流弊已自明了。高校要深化以人为本顺应新形势下新青年的发展需求,紧贴学生需求、紧扣学生特点,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巩固原有基础上,探索实行青马工程课程教育通过进社团、进寝室、进网络等学生最为乐于接受的新媒体阵地,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网络文化、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高校应深入研究新媒体,形成新媒体工作矩阵,从而借用三大阵地的熟悉感消除传统理论课程的学习距离感,提升学习实效,提升了课程的感染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3.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育的黏性和受众性。理论教育课程包含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思想素质等三大模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凝聚青马人才;以知识传授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听主题讲座与视频学习相结合、时政热点自我学习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新模式,问需问策问效于学员,着点于学生开展普遍关心的话题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让青马学员成为青马工程理论教育的主角。重点加强革命精神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研读马列经典、近现代史、重走一大路、长征路现场教学等。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一刊”制度,定期召开青年读书会、青年论证会、青年生活会,将相关理论教材列入全校公选课课程计划,并由学员调研撰写《团青视角》,能够将广大青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反映和评价,传递并引领好更多的青年团体,形成理论灌输、理论吸收与理论实践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三)青马人才实践体系设计

  理论学习是“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但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于实践体系的建设,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培养模式,坚持理论和实践锻炼先行。相较于理论学习较为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实践作为青马学员学习的“第二课堂”,是激发学员创意创新和主观感受的绝佳方式。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交替是一个反复运用和相互回馈的过程,实践是理论学习成果检验和运用的绝佳方式,通过实践,又可以总结相关的经验、寻求事物发展规律,最后回归到理论。

  首先,定位社会热点,开展专题研究。聚焦公众关注度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阶段性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针对热点问题的公众争议焦点,引导学员进行思辨性开放式讨论,教育学员以积极的态度去关注和了解此类问题,培养学员对于社会动向的把握和认知。其次,联系地方特色,强化红色精神教育。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走访红色革命地和地方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体验和考察,并开展“重走一大路”“再登井冈山”等一系列现场教学。以红色基地为背景,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带给学员相较于书本上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游学的过程中,去认识红色历史、体会革命精神、了解结合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发展和创新。第三,密切联动周边、面向社会,发挥自身优势,扩宽实践途径。把握地方地理位置优势,结合地方特点,加强与省新世纪人才学院、周边地区市级学联大骨班、校内及其他高校中各级优秀学生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参观考察、对外交流、挂职锻炼等工作,取精弃粕,突出自身优势、完善自身不足、促进共同进步。对于校外的各类实践服务基地、公司工厂、团学党办,可以积极联系、设置轮岗空岗,采取志愿服务、实践实习等方式加强学员实战性训练,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技能。第四,积极开展“导师制”课题研讨,组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发挥思想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可以让学员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或根据阶段性研究安排,和学员共同商议课题研讨方向,采取科研项目培养模式教学,帮助学员在实践中巩固和补充理论知识,了解其本质内涵及运用方法。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和阶段性理论学习相契合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时间结合“乡村振兴”、“垃圾分类”等实时政策导向性内容打造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其思想性和教育功效,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互应用和反馈的过程,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性和得到感。最后,要注重阶段性总结反馈,发挥模范教学的带头作用。及时总结反馈是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同时的又一工作重点。可以定时召开青马学员校园思辨交流会,在会中分享经历、经验和成果,探讨如何进行实践成果的结果运用。会上,导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交流解惑,帮助学员“取精华、弃糟粕;存真理、去伪劣”,做好思想上引领和矫正工作。对于理论和实践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进行奖励、表彰和推文专题报道,树立模范形象,增强行为示范效应和榜样效应。

  三、“青马工程”人才考核及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对于学习成果的考量需要经过正规、可操作、可测量的手段进行,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4]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多呈短期性和临时性,一般都是通过假期集训进行集中培养,学期内零散的时间很难被利用起来或者即使利用起来效果也普遍不明显,呈现“严进宽出”的态势。高校青马培训实践过程中考核标准不尽相同,且基本没有形成基于目标效果的培养内容。在具体环节中,还缺乏质量监控及其结果指导下的教学修正,这样就难以达到“青马工程”育成人的最終目标。由此来看,确立培养质量评价指导原则、着眼于青马人才可测化标准,建立青马人才考核及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1.以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和理论知识学习质量考察为重心,落实突出政治性评价原则。“政治是共青团的生命线,须臾不可背离,作为共青团主导的‘青马工程,更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为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青马工程的时代担当。”[5]“青马工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和载体,其目的是“为党和国家输送青年后备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较强的政治性是保证青马学员成长不偏离培养方向的基础。通过青马教师约谈制、青马学员校园思辨交流会等途径全方位观察学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性高度,对于偏离或有可能偏离培养标的的青马学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修正。另外,理論知识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保障,也应将其学习质量的监测作为考察的重中之重。提高理论学习在人才输出关卡所占的比重,鼓励青马学员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掘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员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性和满足感。

  2.扩宽培养质量评价范围,全方位考察并行,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评价原则。“青马工程”不是为了培养个别方面突出的学员,而是要求学员在多方面、全方位都可以学有所长,具备符合培养标准的基本素养。除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外,还可以将学员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既要考核青马学员思想素养的形成情况和理论学习的进展情况,也要考核其课外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学科学习拓展、领导组织管理及危机应变等多方面的情况。对比不同考察方面的偏重点,设立科学的指标分配权数,综合考量青马学员的全面协调发展素质能力。对于像危机应对能力考察,还可以采取阶段性跟进与检测。设置情景模拟,做持续性的追踪考察,对比学员处理问题的不同反应,观察学员成长情况,制作实时培养体系运行反馈,时刻保持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阶段性培训考核和长期跟踪考察相结合,落实跟踪培养评价原则。“青马工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不断地跟踪反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现行“青马工程”培养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采用短期集训培养的“速成”方式,因而建立长期管理联系模式和短期培养模式互为补充、长期跟踪考察和阶段性集训相互并行的跟踪考察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只把控短期内青马人才“出口”的质量,而不注重后期对于学员质量评价的跟进,阶段性的培养成果就没有任何意义。据此,可以创设线上高校青马人才信息数据库,为每一位培养对象建立学员档案,记录学员培训的全过程。并设立在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指标,对于在校期间符合培养标准的青马学员的奖惩情况、志愿服务情况等相关内容进行信息入库。并持续关注离校工作后的青马学员的实时情况,如看其是否能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上是否造成不良影响或因违规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等情况,过程中加以劣汰出口,对于不再符合标准的学员实行淘汰出库。根据该种长远成效作出的反馈,也可以为“青马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做进一步的调整指导。除此之外,也可尝试借助当前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分析的有利条件,搭建“云数据”分析监测平台,就跟踪培养制度科学设计评估考核指标体系。[6]

  4.根据单项考察点最低标准确立主指标合格基线,落实高出底线评价原则。育成一批信仰坚定、功底扎实、本领突出、作风优良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如果仅将青马人才的育成标准定为超过单项考察点的最低标准未免过于宽松,无法体现青马人才先进性、成长性的要求,也无法起到价值与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应当根据各项考察点的合格标准设立主指标合格基线,即要求主指标合格基线的值要高出各项合格标准分之和,以保障育成质量。

  综上,构建和完善育成视域下的“青马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导向、把握新时代的机遇。以强调“育成”和“实操体系建设”为中心不转移,以党团联动目标归一、共同育人为方式不改变,以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运用四模块为工作重心不放松,坚持全阶段对于培养质量和培养标的的校对工作。真正以育成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标杆,并有效运用育成成果,让其发挥出“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共青团中央文件[2007]27号.

  [3]王兆国,《努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一批叉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求是,2011年第5期.

  [4]王静,《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5]刘东海、汪慧(浙江省团校),《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逻辑、境遇与超越》,《北京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

  [6]王娜,《高校“青马工程”怎么抓》,《人民论坛》2018年8月.

  [7]葛建伟,《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培养标的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年第2辑,2018年6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