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时代重庆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168
廖益

  摘 要:“互联网+”时代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呼唤新型外贸人才。分析了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现状和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呼唤新型外贸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重庆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急迫呼唤新型外贸人才

  随着重庆成立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渝新欧”铁路的建成,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建立,重庆一改内陆城市从事外贸的地理劣势为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不断加强。据华龙网(2017)统计,重庆备案外贸企业接近15000家,外贸物流人才常年高居人才需求市场的前列。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出现低迷,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在外贸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重庆本土传统外贸企业近年来也纷纷进入跨境电商平台市场,运用“互联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重庆作为我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7年跨境电商总额1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1.8万亿元,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重庆和全国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对适应新型外贸环境、掌握新型技能的外贸人才急缺,表现极为“饥渴”。根据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协会预测,未来三年我国“互联网+外贸”人才缺口将达到 445.5 万人,而且仍将有扩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有调查表明,相当多的企业表示招到的人不能胜任工作任务。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需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优势。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作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前沿阵地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适于“互联网+”时代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重庆国际经贸专业外贸人才需求

  为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重庆国际经贸人才需求,对本校2017、2018届毕业后从事外贸相关业务的外贸和物流专业3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对中国外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对外经贸集团、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进行了访谈。通过现场和网络方式发放了企业用人需求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0份。从学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于外贸业务员(销售为主)、单证员、网站运营、跨境电商客服等。总的来看,企业强调如下三类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

  从知识层面要求具有国际经贸知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情况下,必须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国际惯例,熟悉贸易国的文化和風俗习惯。要求具有网络营销、产品推广等电子商务知识。此外,还要求具有国际营销和国际商务知识。从能力上看,除了具备传统外贸模式下与国外客户沟通能力及外贸基本业务能力外,还需具备运用英语工具进行网站推广、网上平台运用等运用新技术能力,网络营销应变能力。78.5%的企业表示当前需求最大的是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营销人才。

  (二)实践型人才

  从企业招员工的途径来看,44.2%的企业表示优先考虑来自其他企业有工作经验的员工,39.2%的企业表示优先考虑有岗位实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16.7%的企业选择了其他途径。52.5%的单位表示在招聘中不会太强调职业技能证书,但会作为参考。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力需求中排名最靠前的四种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

  当前重庆乃至全国外贸企业正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企业需要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考虑贸易摩擦背景下风险及应对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正在转换,“互联网+外贸”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探索。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重庆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但需要探索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创新模式,谋求快速发展。调研中,83.3%的企业表示他们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接不畅,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脱节

  专业的发展导向依托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需参照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训环节要求。虽然大多数本科高校都在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但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并没有实现与行业岗位的真正对接,践行的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上手慢上手差。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能迎合复合型人才需求

  当前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对电子商务类课程开设比较少,学生缺乏在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方面的学习和操作训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上复合性较弱,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开展新型外贸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过时、授课模式传统

  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企业营销策略制定、新产品开发、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提供了支撑;物联网技术、射频技术等的应用,给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变革。2018年8月随着关检融合相关政策的实施,国际贸易在报关报检业务上将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新技术新变化在课程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在授课方式上,以《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为例,当前高校授课基本是采用单据介绍-教师讲授知识点和填写要点-学生依据贸易背景填写这样的步骤,脱离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是典型的“国际贸易电子化”,遵循的是基于平台经济的电子商务规律,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跨境电商实践。

  四、“互联网+”时代重庆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一)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服务于重庆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必须依据重庆外贸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在熟悉行业和企业内部岗位集群的设置和职能层次以及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专业定位,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提出具体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引入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

  (二)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国际经贸专业中的实践课程比例,现有的实践课程主要依据传统贸易来开设的,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训》、《国际商务单证》等5-6门上,通过引入如网络营销、跨境电商运营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如校内建设现代化外贸实训室、外贸工作室,校外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学生见习、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实习实训教学工作。三是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聘请企业老总和一线工作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对学生实施双导师制。通过一、二、三课堂联动来开展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以模拟的外贸任务为载体,在现代化的外贸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第二课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在外贸工作室,由校内外师生一起指导学生开展跨境电商各类工作,既解决了企业业务需求,又锻炼了学生实战能力。第三课堂则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以见习和实习的方式,学生全方位進行职场体验。

  (三)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服务重庆外贸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导向,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当前外贸企业和行业的情况,了解重庆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等途径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将诸如全国“互联网+”等比赛和实训、实践教学实现融通和一体化,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格坤,地方性院校“互联网+外贸”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难点剖析[J].高教学刊,2016,10:205-20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