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理论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756
袁寅智

  摘 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格洛托夫斯基二者都是近代戏剧表导演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二者都对近现代表演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诸多学者习惯将二者的表演理论以对立形式进行分类,但如果我们深入去探究体会,则不难发现两种理论在基础面的统一性。本文即结合了笔者自身的学习体验,进而对两种表演理论相融与的互补的可能性做了以下探究。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洛托夫斯基;表演训练

  在学习表演理论之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并运用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训练理论(以下简称斯式表演训练理论)和格洛托夫斯基表演训练理论(以下简称格式表演训练理论)两种宝贵的表演训练经验。然而不幸的是,部分表演理论研究者时常将二者置于对立面。诚然,從理论层面看,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的确存在显著的差异,譬如斯式表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格式表演理论则崇尚质朴化、原始化的后现代戏剧表演。简言之,斯式表演趋于“还原现实”而格式表演则重在“删繁就简”。由此看来,基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斯式现代派表演理论与“离经叛道”的格式后现代似乎着实是大相径庭。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二者对立起来时,是以表演艺术形式视域来窥探差异性,在此情境下它们的差异就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下一般。如果我们从表演艺术的根本原则出发,再次探寻斯式表演与格式表演的内在联系,就更容易发现它们的同一性。下文我们就通过探寻两种表演训练理论的同一性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对其融合互补的可能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的同一性分析

  (一)两种表演训练理论都重视体验的重要性

  斯式表演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通常被称为体验派,顾名思义即是要求演员不能仅仅是模仿形象,而是要通过与形象相似的社会体验,从而“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相同的是,格式表演理论同样也强调“体验”在表演训练中重要性。只是格式表演理论更倾向于原始化的体验训练,即通过训练先人累积传承的世代记忆,用身体知觉来重现表演时的状态。对比来看,斯式表演训练理论重视的是社会体验,而格式表演训练理论则侧重于原始体验,在此层面上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两种表演理论都将行动作为获得体验的重要方式

  斯式表演训练理论提倡演员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去内化角色的思想感情、行动特性,其强调模仿角色的动作、神态、心理状况来获得更好的表演体验,为还原并创造角色奠定基础。与之不同的是,格式表演训练理论则侧重于引导演员通过练习翻滚、跳跃等动作来获得表演体验。可见,斯式表演训练理论与格式表演训练理论同样都将动作作为演员获得体验的重要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仅是斯式表演理论是以角色为导向的情境化体验,而格式表演训练所提倡的则是基础化的体验。

  (三)都重视物质刺激对感情体验的刺激作用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阐释的那样,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表演训练中离开物质刺激,演员所体验到的情感就会偏离客观实际。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格洛托夫斯基在主观意识层面都接纳了辩证唯物主义,以至于二者都提倡以物质刺激演员情感的表演训练方法。例如斯式表演训练中,若是要培养演员扮演银行家这样的角色,那么就应该使其在优渥的生活条件及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情境下进行体验训练,如此以来方能够使其成为“银行家”。而利用格式表演训练方法来培养演员的演技时,则可以要求其像“猫”迈出轻盈的步伐去引发旁人爱慕的眼光,也可以相“猴子”一样去攀爬跳跃去获取食物。总之,斯式表演训练理论与格式表演训练理论都无一例外的格外重视物质对情感体验的刺激作用。

  二、斯式表演训练与格式表演训练相融互补的可能性

  (一)斯式表演理论的开放性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斯式表演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就不难发现,斯式表演理论并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弥留之际对自己戏剧实验教育的总结。正因如此,倘若我们以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斯式表演理论的不足,那么我们也许会对其“不完美”之处而倍感失望。但从客观实际层面讲,斯式表演理论体系的不足却为“体验法”表演理论的延展留有余地。对于斯式社会体验表演训练法与格式原始体验表演训练,我们与其将二者对立起来,倒不如将其融为“体验派”这样一大的表演体系之中。在表演训练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需要而采取不同的体验训练法。譬如,如果我们需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性表演,那么就运用斯式表演训练法去引导演员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从而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反之如果追求的是写意性的戏剧表演,那么就不妨运用格式表演训练法,使演员从原始体验处获得最朴实无华却又耐人品鉴的表演技能。一言以蔽之,从理论体系层面讲,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有着极易融合的共通点,在戏剧表演训练中,我们可以秉持求同存异的态度,有效将二者同时运用起来,从而拓展演员的演绎能力。

  (二)两种表演训练方法在历史维度存在相融互补性

  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点是具有差异性和历史统一性的。在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情况下,人类文化都具有极强的连续性,我们既不能厚古薄今同样也不能厚此薄彼。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由于精神空虚及人类自身困惑而产生的原始性追求空前繁盛。在此情境下,人们更多的是需要格式表演理论所想要呈现的原始化表演状态。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斯式表演理论已经过时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人类历史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具有高度融合的特点,表演艺术理论同样是承前启后而来的。格式表演理论从历史层面讲,也是斯式“体验法”表演理论的延伸。因此,我们很难将格式表演理论与斯式表演理论分割开来。在当代表演艺术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将斯式表演理论与格式表演理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融互补,这样才能完美的体现表演的艺术性。换言之,只要我们秉持历史承接发展的思想观念,就不难促使斯式表演训练与格式表演训练的有机融合。

  (三)促进两种表演训练相融互补具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现代表演艺术对格式表演训练与斯式表演训练都有着极强的需求。很多现代表演作品里都呈现了原始性与社会性相融合的特点。这些优秀剧目的导演既有深厚的斯氏理论的功底,又充分吸取现代派戏剧理论(包括格氏)的精华,将体验派表演推向了极至。在以体验为核心的表演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侧重斯式表演还是格式表演都是有失偏颇的。在现代表演艺术中,演员既然接受斯式的社会性体验训练同时也许兼顾格式原始性体验训练,这样才能准确的拿捏“忘我”与“自我”之间的界限,才能在张扬个性、突出表演张力的同时,注重特殊社会情境下人物特性的有效彰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格洛托夫斯基所提出的两种表演训练方法都对近现代表演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表演艺术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两种理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切实根据表演需要有效地将二者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靖青.斯坦尼与格洛托夫斯基:两种表演训练相融与互补的可能性[J]. 戏剧艺术, 2009(5):217-221.

  [2]梁燕丽.质朴戏剧的美学和方法初探[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6(4):55-63.

  [3](俄)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林陵、史敏徒译,郑雪来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4]钟明德.接着格洛托夫斯基说下去——格氏的“艺乘”及其在我们文化中的可能发展[J].戏剧艺术,200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