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整个欧洲开始进入新的时代。紧接着所发生的宗教改革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虽然曾经一度免于宗教改革的冲击,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幸免。宗教改革是研究世界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它与欧洲当时所发生政治、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热门,该文在时间上主要锁定在宗教改革前后,空间上主要是围绕着英国国内展开。先从整体上叙述宗教改革在英国的历程,以概述宗教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对英国整体的影响,并且列举了宗教改革中的宗派,和其跟英国的关系。然后再切入到英国城市这一主题,对比了宗教改革时期前后英国城市政治的变化。着重分析了这一段时期城市自治权扩大,但是“社区性”越来越小的趋势。之后转入经济层面,简单介绍了城市经济方面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主要是围绕英国的清教运动来分析英国宗教改革中的另外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清教徒。除此以外近代后,欧洲发生的重大变革就是民族国家的形成,英国宗教改革也对英国主体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宗教改革;英国;清教徒
一、宗教改革在英国的历程
自罗马帝国以来所继承的一些教会传统被新的教会形式所取代。基督教形成以后,在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被打压的时期后,最终在君士坦丁皇帝的米兰敕令后,获得了其合法地位。而之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废除一切多神信仰,正式确立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随着罗马教皇地位的提升,天主教在之后的千年左右中一直维持着其在欧洲唯一合法信仰的地位。
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大潮滚滚而来,教皇地位被动摇了,这使整个欧洲的信仰形式不再是单一的了。伴随着各国君主地位的提升,整个欧洲的政治环境愈加复杂。欧洲各国之间矛盾的主要形式不再是君主贵族之间的权力争夺,而往往与各国的信仰文化纠缠在了一起,这对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之后的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殖民行为扩大了全世界基督徒的数量,但是在其核心的欧洲地区,教皇不再是绝对的宗教领袖,对于宗教改革之后派系林立的新教徒而言,其信仰有很多是建立在路德的“因信称义”理论上,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天主教徒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再需要一个宗教的权威,而是重视圣经,以自己虔诚的 信仰来追求自己的信仰之路
宗教改革是近现代欧洲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对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影响至深至远。狭义上的宗教改革一般认为自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信纲》后开始,自三十年战争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协定》后结束。除此以外,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宗教冲突仍然在英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之后的英国内战中,国会军和保皇党之间很重要的矛盾冲突之一也是宗教层面的。
宗教改革后形成的主要信教派别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会。路德宗为马丁路德在神圣罗马帝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后形成的,其主要影响力也在德国北部地区和北欧诸国。加尔文宗为茨温利和加尔文在瑞士领导宗教后形成。英国一些基督徒受其教义的影响,在英国发起清教运动,加尔文宗教徒在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极大。而圣公会的建立则开啟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大幕。英国的宗教改革相比于前两者影响力颇有不及,其范围主要局限于英伦诸岛,但是仅就英国史而言,却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其妻,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阿拉贡的凯瑟琳结婚多年而无子,亨利八世意在与凯瑟琳离婚,而教会却多次阻挠,甚至对亨利八世施以绝罚。亨利八世随后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而独立,由他自己出任英国教会最高领袖。自此英国教会被成为圣公会,又被称为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
亨利八世在一开始先是授命英国议会策划整个教会的改革,并在之后逐渐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削弱教皇和教会在英国的权威的法令。而英国宗教改革在1536年到1540年大中小修道院的解散中达到顶峰,王室没收修道院的动产和不动产,在随后的年代中又将其中的大部分投放市场。爱德华时期,王室又解散了同原教会密切相关的机构团体,比如礼拜堂、各种社团以及慈善组织等。宗教改革之前,英国教会在英国占有大量土地(有说法认为占有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先后有如此多的土地被王室没收后并投放市场,难免会冲击英国的经济,也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圣公会基本继承了天主教的礼仪、规范和大部分的神学思想。但是随着大陆地区加尔文宗影响力的扩大,其宗教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了英国。受加尔文宗教思想影响的基督徒发起清教运动,冀望以加尔文的思想来“净化”教会,彻底将天主教残余清除出英国教会。英国的资产阶级也利用这一机会发起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内战结束后,一直到光荣革命,英国都处于政治上的动荡中。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的清教运动,它不仅是克伦威尔国会军的指导思想,更是形成了重要的清教徒文化:勤奋、理性、反对享乐、重视家庭。随着英国清教徒移民的步伐,这一文化也随之来到了北美大陆,而且对之后美国早期的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诸如“禁酒令”政策中仍能看到清教徒文化的身影。同样受到加尔文宗教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文化有很强的“预定论”色彩,这对早期美国的扩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英国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城市的变化
从政治角度来说,这一次宗教改革对英国城市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文艺复兴以后,典型的英国城市相对独立与英国的分封体系以外,与宫廷政治关系不大。市政官员主要是通过推选的方式选出,城市的秩序主要通过城市内的行会和教会来维持。宗教改革的政策打破了城市内部的政治平衡,大量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被没收,使教会和修道院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那些经济多样性比较差的城市。这些城市可能很依赖教会和修道院在城市中所扮演的协调关系和维持秩序的角色。宗教改革后,由城市的市政府来承担这一工作,但是这一权力的转移过程会给这些城市的秩序和稳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城市政府所要承担的担子变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润滑剂的角色一时无人接替,也为城市内部产生了一些矛盾。总的来说,城市市政府的权力在宗教改革以后是得到加强的,政府顺理成章的接管了教会的工作,宗教在整个城市中的地位被削弱了,整个城市生活更加世俗化。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壮大,很多城市也趁此机会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
除此以外,那些被出售的土地大量地流入到了城市所有者的手中,还有一些则被城市外的贵族们所购买。土地被城市内部人士所购买,会刺激城市的经济,鼓励城市去追求更多经济上的利益,而如果是被外部的领主所购买,这些新的领主们也会通过这些途径想要攫取城市权力,城市政治不再像原来那样简单了,这甚至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
宗教改革以前,英格兰的一部分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这里所指的自治性,即“自我统治”的意思,不为领主或者教会所有,当然名义上,仍然是依附于国王的自治),官员选举的方式也较为透明。城市的“社区性”很强,城镇市民之间关系较为平等,市民对于政治的参与度已经有相当的程度,(在宗教改革之前,全部城市中,约有超过四分之一控制在教会手中),城市往往拥有市长和市议会。随着教会财产在宗教改革中被世俗化,教会权力的削弱,更多的城市开始抓住这一契机寻求自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获得自治权在亨利八世时期并不是很多,反而是都铎王朝的后几位国王如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以及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时期,获得了更多的自治权。1485-1540年间有13个城市获得了自治特效资格,1540-1590年有87个,1590-1640年间63个。究其原因,可能是都铎王朝不断加强王权的一系列削弱贵族,和宗教改革削弱教会的双重作用。
随着城市自治权的不断加强,城市内部的政治状况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原来那种相对比较透明朴素的“民主”政治被破坏了,寡头政治频繁出现在了英国的城市政治中。至于寡头制为何在此时频繁出现,主要的原因有经济政治两方面,国王授予城市自治权,并且希望市政大权掌握在更加稳定的少数人中,这样对于国王的统治来说是更加便利的。另外,17世纪前后的那段时间,城市某些行业垄断严重,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很容易诞生寡头。
宗教改革对城市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冲击,在宗教改革以前,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及纪念活动是由当地的教会组织主持的。到1547年,考文垂取消了圣乔治日、耶稣升天节、降灵节以及基督圣体节等大型巡行瞻礼。教会组织主持这些节日,可以渲染宗教氛围,强化教会的权威。同样,宗教改革后,城市政府在这些方面取代了原来教会的职能,但是城市政府更倾向于组织主持一些彰显世俗權威的纪念活动,以抵消教会在民间的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宗教改革的影响同样具有两面性。教会在社会秩序、风俗方面难以替代的调节作用,一时之间政府是无法承担的,但是更多的土地落入到市民阶级手中,显然对城市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有所助益。
三、英国的清教运动的重要影响
清教运动的出现,与当时欧洲的整体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都铎王朝改革的不彻底性有关。所以在加尔文宗的宗教思想传播到英国以后,英国开始出现了认同加尔文宗教思想的清教徒。除了神学思想大不一样以外,对于教会所承担的功能和教会的组织结构,清教徒与天主教徒和圣公会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清教徒之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长老派,其主张是以长老制度取代主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尔文宗教思想中,关于教会民主化的诉求。清教徒虽出现于都铎王朝时期,但是其真正影响历史却是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清教运动与整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最终成功地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
随着清教徒势力的壮大,其对英国国教圣公会的不满,演变为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16世纪末,清教徒已经有了独立于圣公会之外的宗教组织,长老派也已发展成为长老会。最终,清教徒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在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试图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系列政令后爆发了。除了国会与国王之间直接的冲突以外,其内在的宗教矛盾也不可忽视。在光荣革命中,英国资产阶级一应诉求,就与新教有很大关系。
除了对历史进程直接的影响外,清教文化对社会伦理和道德有很大的影响。清教徒相对于天主教徒,往往有更加积极的职业观,他们更加勤奋,更加热衷于世俗生活,更加青睐新的技术,这使得清教徒的存在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宗教改革后欧洲的巨大变革中,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加尔文派国家。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更是提出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建立在新教伦理的基础上”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强调了加尔文宗教思想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尽管这一学说在学界还有很大争议,但是新教徒“天职”式的职业观,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更加积极的职业伦理,这是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的。正如本文之前所提到的,清教徒伦理中积极的一面无论是在当时的英国和之后的美国,都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的英国文化和早期的美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可能一直持续到两次大战以后,越战后美国受左翼思想的影响,其宗教氛围开始逐渐衰退)。
四、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宗教改革中英王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民族性的增强,同时也维护了英国的主权,或者说政治上的独立性,从此以后,教皇在英国几乎失去了其影响力,英王成为了世俗和宗教的双重最高领袖,这也为英国演变为一个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这一切都是英国的民众拥有越来越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与欧洲大陆的居民区分度越来越高,直到今天,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仍然是若即若离,维持着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的
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涛.论宗教改革对近代早期英国城市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14,(4):165.
[2]刘涛.英格兰城市政治变迁研究(1485-1640年)[D].武汉:武汉大学,2010.
[3]董小川.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世界历史 2005 (6) :45-55.
[4]张松韬,刘景华,近代早期法国胡格诺教徒移居英国及其影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1期 2009年3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