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微信朋友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908
刘书豪

  摘 要: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初高中学生信息传递、交流互动以及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平台,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对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亦利亦弊的影响。为实现教育优化可采取如下对策:提高学校德育队伍信息素养,增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能力;培育一批高素质“意见领袖”,发挥同辈作用激活“羊群效应”;优化朋友圈舆论环境,营造文明健康、和谐愉悦的网络教育氛围;技术、教育、制度三管齐下,切实筑牢朋友圈信息安全“防火墙”。

  关键词:微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继QQ、微博之后,微信、抖音、钉钉等社交软件亦渐次深入中学生日常生活,深刻改变着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其中,微信朋友圈因其用户面相对较广囊括了学生、家长、老师等多类人群,而成为了广大中学生信息传递、交流互动以及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平台,它在给中学生群体带来众多社交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方面影响,形成了诸多挑战。

  一、中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现状

  为探寻中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现状及其影响,本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部6个年级各1个班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设计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微信朋友圈使用状况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等指标,共发放调查问卷316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98.4%,有效调查样本涵盖初一至高三年级各阶段学生,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中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接触使用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但是对于手机的使用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禁止在教学时间、教学区内使用智能手机,住宿生晚上熄灯后禁止使用手机,严禁登录手机色情网站,不得上传、下载、传播黄、赌、毒信息等。依据这一规定,学生使用手机限定在了课外活动时间、非教学区,周六日及法定节假日均可自由使用手机。调查显示,在允许使用手机的时机或场合,中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频率为每天多次(3次以上)的居多,达到了49.23%,每天一次的为37.55%,每两三天一次的为10.24%,而使用频率为一周或更久一次的,仅占2.98%。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使用频率的降低,其所占百分比也随之降低,接近半数的中学生每天都要多次打开微信朋友圈,体现出了较高的用户黏性。调查中发现,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众多中学生打发闲暇时间的首选,在准许使用手机的时机和场合,计有89.75%的中学生会通过阅读微信朋友圈的最新动态来打发时间;有56.83%的中学生会在正课时间之余以及64.52%的中学生会在就寝前使用微信朋友圈。这些说明,每天查看和使用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中学生日常生活一部分,甚至已演化为一种生活习惯。

  (二)中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结构情况

  在对中学生微信朋友圈好友结构的凋查中,数据显示,中学生微信朋友圈的好友61.7%来自“目前学习阶段的同学”,19.5%来自“之前学习阶段的同学”(此为初高中学生平均值,高中生数值相对较高),5.2%来自“老师、父母、亲戚”,另有13.6%来自“一面之交或陌生人”。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学习阶段的同学”以及“之前学习阶段的同学”是构成中学生微信朋友圈中好友的主要成分,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中学生微信朋友圈基本上算是“熟人圈”,社会交往关系相对简单;中学生群体对老师、父母、亲戚的线上交往较为排斥,少数学生甚至心存“忌惮”、有意拉黑;好友中所存在的13.6%一面之交或陌生人,值得细加分析,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三)中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关注与发布信息情况

  在对中学生所关注及发布的信息考察中发现,中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信息的关注度,依次为“好友生活动态”(87.36%)、“新闻资讯及评述”(73.76%)、“奇闻趣事”(62.54%)、“学习类资讯”(39.43%)、“学校公众号资讯”(19.09%)、“其他信息”(10.22%)。

  在对“你通常会在朋友圈上发布什么信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依次为“个人心情”(66.21%)、“生活动态”(53.75%)、“新闻资讯及评述”(45.63%)、“奇闻趣事”(34.52%)、体育锻炼(33.15%)、“音乐艺术”(32.94%)、“学习及修养”(22.74%)。

  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关注和发布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但较多局限于个人化、生活化和娱乐化信息,对有关文化学习及个人品德修养类资讯关注不够。

  (四)中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信息的思辨与传播情况

  在回答“面对微信朋友圈上转发的大量信息,你是否相信其真实性?”时,有2.33%的中学生选择“非常相信”,43.36%的中学生选择“基本相信”,选择“视信息发布者而定”的有41.92%,选择“经常质疑”有21.13%,另有14.53%表示“无所谓”。

  可见,仅有少部分中学生会对信息“经常质疑”,超四成选择“视信息发布者而定”的中学生,他们对信息真伪的辨别也是依赖于对发布者的信任度,而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回答“你认为发朋友圈会造成泄露隐私或网络暴力吗?”时,选择“会”的同学占53.82%,选择“不会”的占15.63%,另有30.55%选择“不知道”。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忽视了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潜在风险,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对于微信朋友圈中所发布的不良信息,有65.13%的学生选择了“听之任之”,持“无所谓”态度,有11.24%的学生“会指出其中错误再加以转发”,但有4.29%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感觉好玩会直接分享传播”。可见,尽管多数中学生对不良信息具有一定批判和處理能力,但少数中学生未意识到抵制不良信息是每个网民的应尽责任。

  二、微信朋友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用户黏性、独特的交互功能、便利的自我呈现而备受广大中学生青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亦利亦弊的影响。

  (一)微信朋友圈的正面影响

  一是拓宽了学生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微信朋友圈吸引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由此带来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讯,既有即时新鲜的新闻时评,也有陶冶情操的励志美文,还有酸甜苦辣的生活感悟、赏心悦目的音乐美景、呵护健康的养生保健、天南地北的旅游信息等等,大量资讯公开免费地呈现给各位学生,形成了一个海量信息资源库,大大地拓宽了中学生群体的信息及生活视野。此外,微信朋友圈“文字+图片”、“文字+视频”或“文字+图片+视频”的传播方式,自然形成了图文并茂、鲜活灵动的网络信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是提供了即时更新,有利于追踪式开展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朋友圈是学生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心理状态的即时反映,其中的诸多细节可以折射出中学生群体的内心想法和思想动态,这就为教育者实施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准确抓手、创造了便利条件。教育者不仅可以借助朋友圈接近自己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消除教育对象的心理隔阂,还可以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及时发现教育对象在思想意识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是密切了彼此情感,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渠道模式。在微信朋友圈里,学生们发布状态、表达观点、展示喜好、分享生活,并进行相互点赞、评论,有利于促进形成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集体归属感。尤其是作为教导主任、班主任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在朋友圈中公开分享自己的个人感悟,可以较大地增进彼此间情感交流,有助于消融横亘于双方之间的情感代沟,更有利于获得教育对象的充分理解,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微信朋友圈所具有的全天候、交互性等特征,既破解了以往教育活动所存在的时空局限,也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大家可以围绕某一热点话题随时随地展开探讨,这有助于缓解正处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们对于刻板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二)微信朋友圈的负面影响

  一是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微信朋友圈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降低了交往成本。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了“朋友圈”,他们乐于通过“圈子”分享自己的动态,收获他人的“点赞”,获得他人的肯定。朋友圈尤其满足了中学生群体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这种行为具有心理成瘾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见过许多同学遇事先发朋友圈,一些原本属于师生、同学、家人之间进行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却用于了玩手机、上网、刷朋友圈,出现了忽视身边“实在的人”、关心网上“虚拟的赞”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将会滋长部分学生的现实社会交往障碍,这就势必会对中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助长了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网络是一个较为自由的世界,微信朋友圈也不例外。朋友圈内每时每刻都在自由传播着各类信息,由于在信息源头上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再加上一些媒体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炒作和营销,导致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高雅与低俗并存,积极与颓废同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在朋友圈里暗流涌动,一些西方价值观念也企图利用朋友圈对青少年学生伺机进行思想渗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好奇心强、思维开放的同学就会很容易被各种不良信息所诱惑或被错误观念所误导,进而造成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混乱。

  三是加大了信息安全隐患,平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压力。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随意使用微信所附带的定位功能,任意转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有个别学生甚至将自己道听途说的事情添油加醋地披露在了朋友圈上,这就给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甚至成为了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的帮凶而不自知。此外,少数学生通过微信所提供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与学校、住家周边的“社会人”随意交往,形成了扭曲的交友观,引发了“网约”、“网恋”甚至“一夜情”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三、新形势下利用微信朋友圈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主席有过著名的“系扣子”理论。初高中仍是一个人打底子的阶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像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信息素养,增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能力

  微信朋友圈这一新媒体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既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能力,又要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以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微信朋友圈,精通其各方面功能。“要进厨房就不要怕炉子热”,教育者还必须自觉摒弃居高临下意识,放低个人姿态,秉持开放胸襟,以普通好友的身份入圈发声,以率真的品格和真实的观点示人,与自己所教育管理的学生保持零距离互动。此外,教育者必须要懂得观察,学会观察,仔细把握微信朋友圈给学生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以及学习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准确把握中学生群体的现实思想动态。教育者只有将自身积极投入到朋友圈思想政治教育重构的具体实践中,才能提升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能力,才能挖掘到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进而保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旺盛生命力。

  (二)培育一批高素质“意见领袖”,发挥同辈作用激活“羊群效应”

  初高中学生正处于特殊成长期,常见的逆反心理总是让他们更倾向于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交往,相互吐露心声、共同成长进步。在微信朋友圈中,尤其是一些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被认同感或综合能力,或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的同学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更容易为圈内好友所认同和接受。这些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够影响到整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是否正确、价值观是否端正,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思想动态,这些核心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為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同辈作用,积极培育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式学生,以激活“羊群效应”。我们要充分利用“意见领袖”在同学中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公信力的特点,让其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思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三)优化朋友圈舆论环境,营造文明健康、和谐愉悦的网络教育氛围

  舆论往往具有导向性,当正确的舆论思想成为主流时,就能引领中学生群体思想潮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四个方面入手,积极优化朋友圈舆论环境,汇聚良性互动的正能量,营造出文明健康、和谐愉悦的网络教育氛围。学校老师方面,要建设好、利用好学校官方公众号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远距离到零距离延伸,使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更贴近广大学生,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延伸至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影响作用。家长方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和内涵修养,多与孩子分享一些高品位、有深度的文章,引发孩子的关注与思考,尤其在与孩子当面互动时,更要注意自身言語行为,要以身作则示范育人。学生自身方面,则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多与朋友圈中有文化、有涵养的好友交流互动,汲取他们的文化养分,提升自己的文化鉴别力,自觉抵制和批判低俗

  文化。

  (四)技术、教育、制度三管齐下,切实筑牢朋友圈信息安全“防火墙”

  近些年出现的大量网络信息安全案例表明,加强微信朋友圈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已是刻不容缓。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技术手段。技术防范既要依赖微信服务商定期升级软件增强隐私保护及信息安全功能,又要引导各位同学适当安装一些具备防钓鱼、防木马、防伪基站等功能的手机APP,以对手机病毒及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过滤和拦截;二是思想教育。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提高同学们的个人隐私保护及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辨别网络信息内容的能力,克服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同时提高网络交友的警惕性,避免落入不法分子设计的圈套;三是监管制度。学校不仅要制订出台手机使用管理规定,而且要针对初高中学生特点对于同学们手机上网浏览内容、转发信息、留言评论等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规范,要让每位学生对于阅读、转发、制造不良信息可能产生的责任后果有一个充分认识,杜绝放任自流、失度无序。

  参考文献:

  [1]徐宁,肖祥彪.微信平台价值观与中学生价值观的互动机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7(4):156-157.

  [2]汪博宇,张梓默,孙昕泽,李金华.微信影响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视角,2015(3):67-69.

  [3]朱平文.微信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正能量[J].中学教学参考,2014(4):75-7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