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长期以来,诸多因素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怀疑是其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因素。离开信度,就谈不上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此,有必要进行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课;信度;教学有效性
本文认为,“信度”是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亲、诚、真、实,教学处理的灵活、实效、科学、准确,教学效果的教学相长、互利共赢、和谐融洽,学生理解、认同且乐于接受讲授的理论和观点,并身体力行地践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知、情、意、信、行内在转化的过程,由“知”到“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信”既是中间点又是关键点,“信”作为连接“知”与“行”的纽带,起着情感动力、意念支撑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中,信度缺失已经成为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一个障碍。进行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究意义在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作用;深化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提高其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并解决中学生之“理论与现实矛盾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信度缺失原因
(一)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不准确
什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讲些什么?估计社会上能够说清楚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学科价值的人不会太多。大部分社会群体包括中学生普遍存在误解,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国特色的课”、“洗脑课”、“豆芽课”等等。若学生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走进课堂,只会使他们的兴趣有减无增。此外,大家常常把“政治”与“政治学科”等同起来,把“阶级斗争”与“政治学科”相关联,这也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信度下降。
(二)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得信度降低
21世纪以来,社会精神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与信息技术载体多元化发展同步而生的,必然带来与之相应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使各种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冲击了中学生的思想。为适应国内外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进行了积极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应看到,虽取得一些效果,但这种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必须全面深化课改。有专家指出,“书本正确,现实滞后;实践发展,书本滞后;书本一元,现实多元;书本抽象,疏离现实;书本简单,现实复杂。”[1]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提高。
(三)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使得信度难以提高
教师“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后果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2]一些课堂上,“上课记条条,下课背条条,考试答条条,考完全忘掉”现象,仍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通病。在相长一段时间里,过分强调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智育性,忽视德育性,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即“假、大、空”。因此,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就会成为空谈,学生也不能信服。
(四)学科评价方式单一是信度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动机应归因于某些需要未得到满足,因为可能正是这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障碍。”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科评价目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手段仍是一考试为主,有考试就要应试,“唯分数论”观念根深蒂固,知识点的记忆、对考纲的把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依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少学生在学科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并没有形成所期望的素质,在可贵的分数下隐藏着信度危机。
(五)学生心理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落后的矛盾是重要原因
新时代的中学生,敏感、务实、求新,他们主体意识鲜明,头脑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与标新立异心理对于激发其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具有基础性、主观性意义。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模式越发突出其弊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导致呈现的教学内容既不生动形象,又缺乏感染力,课堂教学氛围无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得不到充分地发挥。由此,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信度就更难以提高。
二、信度提高对策
(一)把握方向,用活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论魅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規效力。立足课标,才不至于在使用教材时迷失方向,影响信度的提高。
首先,深化认识,挖掘教材的深度。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透过教材真正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研透并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教材。同时,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对学生发展真正有用并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知识。
其次,有效利用,把握教材的难易度。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有效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参》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对象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学情,区别对待,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创新内容,拓展教材的广度。教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是教学重要工具,但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教学内容是可重构的,教学进度是可调整的。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校本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等,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主体参与,情感艺术熏陶,增强学科教学感染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认知,而是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主体性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抽象问题具体化。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教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为解决理论滞后与实践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教师就应该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和学生个体的特点来阐释教学内容,理论抽象问题具体化,使之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去经历、发现、探索,从而获得广泛的经验。
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轨迹,始终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了解接触社会,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感悟,外化为学生行为,促使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比较、甄别并自觉辨析所讲授的理论正确与否,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深化和有益补充。此外,教师要善于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育教学要求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时政热点,与教材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作用。
最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艺术,真情实意熏陶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影响学生。重视教学艺术改进和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仅是发挥学科理论魅力与德育功能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师个人提高教学水平,树立教学威望,获得学生好感与社会认可、信赖所必经的途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艺术的改进与提高,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利用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采用富有幽默、生动形象、感染力十足的教学语言,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形象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健康的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信度的强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必然是受欢迎的。
(三)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改革就是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单就课堂教学改革而言,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应按照新課程标准的要求,既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又不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落实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很多学校仍然沿袭着“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使课堂乏味、学生厌倦。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联想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秦璞.面对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1-3:(45-48).
[2]《礼记-学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