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231
谢启文

  

  

  

  摘 要:本文以新乡市某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问卷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首先与个人特质紧密相关,其次是志愿服务组织,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和社会风气、政府宣传、价值导向等大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系統理论强调,个体处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以大学生本身、志愿服务组织、政府社会风气引领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社会文化与社会风气的推进,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其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不仅已成为志愿者队伍重要组成部分,还推动着志愿服务不断向专业化、高效化发展,大学生已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为自身进入社会之前架起了缓冲适应桥梁,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提升自身能力;对社会而言,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不但可以补充志愿服务人员的不足,适当地缓和社会矛盾,还弥补了志愿服务活动中人员不足的缺点

  一、前言

  (一)研究思路

  用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以生态理论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更好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子,更加清晰地定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通过探究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参与目的,结合其他影响因素,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引起政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视,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从而从各个方面解决影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二)研究方法

  笔者结合自己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大致概括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基本假设,设计问卷调查题目,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河南省新乡市某校在校大学生,调查主要选用非概率抽样当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即先通过部分熟悉学生完成问卷,然后通过他们在互联网再帮忙发放问卷,这样根据人际关系网进行调查。最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概念界定

  1生态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主张发展个体都处于环境系统(即生态系统)之中,三者会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组成。 本文将微观系统界定为个人特质以及个人的价值观、认可度等;将中观系统具体化为家庭、学校、志愿服务组织以及朋辈群体等;将宏观系统具体化为舆论导向、社会风气、社会认可度等。

  2.志愿服务参与

  志愿服务的一般定义是指志愿者机构或者志愿者,通过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而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本文对志愿服务参与界定为曾经或正在利用自己个人的时间、资源、技能为所需要的个人或群体提供的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服务。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是在网络进行发放,共计回收问卷257份,无效问卷为7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50份。 在 25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 86名,占 34.4% ,女生 161名,占 64.4% ;其中被调查样本以大四学生为主,占 30% ,大一学生占 24.4% ,大二占 22% ,大三占23.6% ; 被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人文经管类、理工农医类艺术类,其中人文经管类占48.8%,理工农医类占27.6%,艺术类占23.2%;75.2%的被调查者来自农村,24.8%来自城镇;被调查样本显示76.4%的被调查者是非独生子女。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

  (一)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多

  79.6% 的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这说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较为普遍。参与过志愿服务的被调查者中大四学生占26.8%的比例,大一学生占20.0%的比例。大一学生的特点是有好奇心、新鲜感、有积极性跟号召性,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利用大一学生的新鲜感,开展多元的志愿服务类型来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大四学生的特点是足够成熟理性以及利益化,更多考虑到参与志愿服务能收获什么,是否有利于毕业后的工作,是否对提高自身能力有帮助,笔者建议相关志愿服务组织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更多能够提高知识与能力的活动,来增加高年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率。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度高出39.6%,这说明户籍所在地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很大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较多可能是基于生活环境跟农村价值导向的影响。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率为61.2%,明确显示非独生子女个人更偏向参加公益类的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为他人带来便利。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类志愿服务活动居多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过的志愿服务类型中,社会公益服务类位居第一,约占69.3%,其次是弱势群体服务,约占44.2%,接下来是社区发展服务,约占33.7%,大学生参与教育扶贫服务的比例仅为16.6%。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有一定的倾向性,更明显倾向于参加社会公益服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跟自身所修课程关系密切

  根据问卷中平时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与专业相关性结果显示,63.8%的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通常相关,7.5%的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总是相关,共计71.3%的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总体来说是相关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否与大学生本身所学专业是关系密切的。

  (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可度普遍比较高

  在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样本中,59.6%的大学生都认为志愿服务是有意义的。由此反映出即便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未参加过志愿服务,但是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存在的意义还是十分认同的,认可度比较高。在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笔者设计了另一道题反应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只有5%对志愿服务不太感兴趣,很少参加活动,90.5%大学生都表示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由此反映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认可度比较高。

  总的来看,无论是参加过志愿服务还是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本身认可度都比较高。

  (五)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了解度有待提升

  在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52个样本中,约有80.8%的人表示之前没有听到或者了解过志愿服务。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52个样本中,86.5%的人了解志愿服务,并且有意愿做志愿服务,但是不知道如何对接资源,不知道如何与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关系,不知道如何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总体来看,都反映出来了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不健全的特点。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宣传渠道不到位,导致多数大学生首先是不知道志愿服务是什么,不了解志愿服务,其次是即便大学生知道或者了解过志愿服务也不知道如何对接资源而没有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丧失了大批大学生志愿者。

  四、生态系统理论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微观系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特质对志愿服务参与影响

  问卷显示,参与志愿服务最重要的条件选项中,爱心跟热情(48.7%)是样本中认为最重要的,其次是时间和精力(32.7%),恒心(7.0%),拥有服务他人的特长(6.0%),个人在活动中的号召力(3.5%),金钱(1.5%)。因此得知,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中,个人占据较大的比例。个人特质中有爱心跟热情、有时间精力的人参加志愿服务的几率比较大。

  2.个人价值观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价值观主要通过认可度表现出来,如以上一系列表格所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199个被调查者都对参与志愿服务表示高度认可,除此之外,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52个被调查者中,只有21个表示参与志愿服务无意义,59.6%的人认同志愿服务存在的意义。这反映出大学生群体整体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比较高,大学生接收志愿服务信息的能力比较强。

  其次,在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被选的次数最多,高达72.6%;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占58.2%;帮助他人,奉献社会48.8%;结交朋友,扩大交际范围42.8%。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动机,另一方面是利他主义动机。即大学生一方面期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视野,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或者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实现自身价值,或者延续家族做志愿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大学生主要是想利用自身的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与服务对象互帮互助,收获精神的满足感与归属感。

  (二)中观系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1.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参与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81.9%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宣传力度太小导致志愿服务在社会上认可度偏低。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组织的宣传范围、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立培育相当数量并且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扩大校内已有志愿服务组织的宣传渠道,例如通过横幅、建立志愿服务公众号、建立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官方微博、校园范围内发起的志愿者注册活动等。重视校内与志愿服务直接关联的专业,并利用好现有人才发展壮大志愿服务组织。

  2.学校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精神奖励泛指荣誉称号,或者是亲朋好友的鼓励,也可能是服务对象的衷心感谢等; 物质奖励一般指补贴、实物等;政策奖励主要包括积分入户、学校加分奖励等。根据调查问卷显示:86.4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建立相应的志愿者激励制度是有必要的, 参与志愿活动后被调查者期望得到的奖励依次是政策性奖励(36.2%)、物质奖励( 34.1%)、只有24.62%的被调查者认为精神奖励就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1.0%的被调查者觉得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物质奖励、政策奖励、精神奖励之外的方式,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任何奖励。综合来看,绝大多数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期待能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得到奖励,物质奖励、政策奖励、精神奖励可以并用,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其中学校建立奖励加分制度对于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首先要承认志愿服务活动的正确性,并将学分与志愿服務挂钩,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给予学生除了精神奖励方面的政策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参加过的大学生志愿者得到应得的收获,另一方面也是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承认。

  3.家庭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在199名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被问及家人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时,有 51.8% 的结果显示家人或朋友参加过志愿服务;而在51名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被调查者中,有58.8%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人或朋友对参加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并鼓励他参加时,确定自身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教育观念影响到孩子三观的建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自发参与比较多,多是因为志愿精神与志愿理念渗透到了被调查者的内心,内化人的品质、信念、信仰认同使之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基于志愿精神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大学生的交际网络将点面结合起来,从而调动每个大学生背后的社交网,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4.朋辈群体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在问及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32.7%的人表示是有关注志愿组织或活动并主动报名参加,其次30.2%的人是因为自己是志愿组织中的一员所以有机会参加并经常组织活动,不可忽视的是21.1%的人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是同学或朋友做的时候带上自己,13.6% 的结果是其他志愿组织安排参与的,这个其他组织可能来自于学校、社区等;90%的大学生表示是因为自己的课程时间与志愿活动时间相冲突;59.6%的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认同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但是80.8%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在大学里学生普遍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也会不想参加活动。由此可见,朋辈群体的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个人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自发参与比较多。志愿精神与志愿理念不但能够深入和渗透到人的内心,还能够内化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调动每个大学生背后的社交网,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宏观系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的认识上,有49.7%的被调查者认同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的社会价值判断会受到整体社会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以及社会认可与支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深远。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一道风景,却不应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存在。所以,在大学生之外的社会空间中,个体、机构需要尽快形成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认可,进而逐步参与,媒体需要给予正面宣传和引导形成积极的舆论支持。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志愿服务也才能真正推广和壮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以志愿服务为荣的价值导向,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尽量让全体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

  五、小结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首先与个人紧密相关,其次是志愿服务组织,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和社会风气、政府宣传、价值导向等大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来看,个体处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故以大学生本身、志愿服务组织、政府社会风气引领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因此,志愿者管理者应丰富志愿活动宣传渠道,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目标指向,发展多元志愿者服务类型等,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政府应该引领积极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郑永森.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人民论坛,2013(17):168-169.

  [2]李芹,于琳.青年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1-5.

  [3]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6):26-32.

  [4]袁怡琨,王芳.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務参与度的因素探析——基于南京仙林地区五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6(11):98-105.

  [5]陶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49-52.

  [6]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15-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