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昆明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应用型建设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分析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尝试探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建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一种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昆明学院就是在国家和地方关于转型发展政策的指引下,率先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建设,并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
在应用型建设的号召下,我校建筑学专业深入思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课程体系杂乱、理论教学过重、实践锻炼不足、课程联系薄弱等问题,尝试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明确能力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上,从而推动专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一)目标要明确,结构要清晰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本科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无疑是关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来分解能力结构,将笼统的能力概念分解为多个细化的能力目标,然后以能力结构为依据安排课程,围绕不同能力目标来组织教学,形成以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其他能力为框架、以课程体系为途径的培养路线,做到目标明确、结构清晰,培养方案切实可行。
(二)课程要精炼,重点要突出
应用型就是以“应用”为核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强调理论课程够用、能用,实践课程实用、管用,不但剔除无关无用的课程,还要清理课程中累赘过时的东西,凝练课程体系结构,提炼课程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的教学精炼有效。同时,课程设置还应突出重点,对于关联性强应用型强的课程在学时学分上有所倾斜,从而反映出课程间的主次感、层次性。
(三)理论要降低,实践要加强
理论教授过多,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一直是本科教学的通病。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往往构成了整个教学培养的主体,重理论轻实践,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导致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有意识地对理论课程进行精简,按实用够用的原则,适度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另一方面,则强化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时等手段,突出应用型培养的特点。
(四)政策要跟进,意识要创新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引,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应本着引导就业、结合实践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深入分析社会行业变化,挖掘就业市场潜力,实时跟进发展,与时俱进地开辟有用实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实践技术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措施
(一)精简课程体系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必要的突出和精简,其中与培养目标关联度较大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在学时学分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对课程内容进行强化提升、精选精讲;同时,对与培养方案关联度小的其他理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减和压缩,清除无关无用的内容,把专业课程做精做实。
新版培养方案在理论课总学时上进行了大幅的压缩,理论课学时比例降低近4个百分点,而实践课则反之予以加强,新增了部分实践课程,调整了实践学时,使得实践课学时比例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超过总学时的35%。最终,在总教学量上一共减少600多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
(二)分解能力结构
依照建筑学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专业能力包含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两个层面,其中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方案设计能力、图纸表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构造设计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其中,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由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以及建筑设计(1-5)系列课程等来完成;图纸表达能力的培养由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建筑设计(1-5)、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设计与表现等课程来分别完成;计算机绘图能力由计算机辅助设计(1-2)、计算机绘图技术提升等课程予以支撑;构造设计能力则由建筑构造及其课程设计、施工图识图与抄绘等课程予以支撑。
其他能力层面则包括规划设计能力、施工图设计能力、测绘能力、快速设计与表达能力、中外文献查阅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等,根据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来支撑专业能力培养,做到逐层分解,相互关联。
(三)优化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主干科目,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最核心部分。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具体措施有:
一是调整开课学期。旧版培养方案里,因公共必修课安排较多,专业课程介入较晚,像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在第三学期才开设,建筑设计(1)在第四学期才开始,中国建筑史在第五学期才出现,这些课程的教学滞后,使得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和兴趣感早早衰减,基础技能和专业功底与其他院校同年级学生相比显得薄弱。鉴于此,新版培养方案特调整了建筑初步和建筑设计(1-5)系列课程的开设时间,第二学期开设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1-2),是辅助建筑设计和制图的一门技能型课程,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提升,原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才介入的现已显得过于滞后,因此,将两门课程分别提前到第三四学期来开设,让学生尽早接触电脑绘图技术,利用电脑三维建模来辅助空间和形体的推敲,很有必要。
二是優化学时学分。对于学时量安排过多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两个学期总学时达到192节,现适当降低课内学时总量,从每学期96节降至64节,两个学期共128节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上机练习时间安排到课后进行。对于学时量给得不足的,如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这两门核心课程,在旧版培养方案中的学时学分不能很好地满足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反馈现分别调整到48学时3学分,在精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体现其核心课程的重要性。
(四)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重要方面,新的培养方案中着重对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和强化,增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设置,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超过35%的学时占比真正体现了应用型教育教学的特点。
鉴于原培养方案在施工图能力方面的教学缺失,特新增了施工图识图与抄绘(3周)、以及施工图设计实习(9周)两门实践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七和八学期进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施工图设计能力以对接设计单位在施工图方面的用人需求;另外,针对时下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升的要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1-2)之后,第六学期增设了计算机技术提升课程,为期2周,目的是对原AUTOCAD、天正、SKETCHUP等软件的教学进行一个补充和扩展,对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进行集中性强化提升。
(五)增设创新模块
按照国家和省厅《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昆明学院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面向学生开设学科前沿、技能训练等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合建筑学的专业发展特点和学科前沿热点,在中高年级可以有选择地开设建筑师职业教育、绿色建筑与发展、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发展、建筑防灾减灾、中外建筑文献导读等多门实用性理论课程,以及建筑模型与建造、建筑摄影实践、建筑评述、专题调研等多门集中性实践课程,旨在展现学科发展特点,培养创新创业技能。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建筑学专业尝试从人才培养方案上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课程体系、能力结构、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创新模块等几个方面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建筑学的应用型创新型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康文怀,王英泽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2]闫晓云,白恒勤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
[2]陈兴文,王晓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