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扬琴演奏在锡剧演出中的伴奏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039
金旭华

  摘 要:扬琴演奏在锡剧演出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能够深入的探讨其伴奏的作用,在本文之中,将会进行深入的剖析,主要从扬琴的特点、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地位、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并根据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对其各种表演形式所发挥的作用做出了剖析,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关键词:扬琴演奏;戏剧演出;伴奏

  扬琴旧称“洋琴”,它的形状象似蝴蝶,因此也叫“蝴蝶琴”。发源于波斯、伊拉克一带,约于明末传入我国。以往扬琴只用于民间合奏、说唱音乐,例如江南丝竹、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广东音乐等等,并形成多种流派。现今扬琴通过科学改进,音域宽、转调快,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表现力极极为丰富,成为戏曲伴奏伴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例如,陕西省是我国戏曲大省,有五十多种地方戏曲,其中有二十多个剧种需用扬琴伴奏。

  戏曲表演的任务主要是把导演、编导的意图以及内心构思转换成舞台形象,并且表演区域不会有很大的限制,乐器伴奏则主要靠演奏者在舞台的固定一点上,通过运用演奏技术,将无声的乐谱转化为有声的音乐,加之乐曲上的处理以及表演动作上的体现,从而表现某种音乐形象。乐谱本身只是一张绘画好的设计图,是作曲家主观意识的体现,要想成为供听众欣赏的美妙音乐,只能通过表演者的预先规划、精心处理,使原本抽象的楼宇具体、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客观的将曲谱通过音响效果、视觉效果传递给听众,使之与演员的表演浑然一体,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扬琴就在伴奏乐队在扮演在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一个扬琴演奏员要在戏曲伴奏中能出色的我完成任务,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文化内涵。本人在多年的现场演奏实践中体会到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独特作用:

  一、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地位

  锡剧作为江苏省代表性地方剧种形成虽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且完善,成为华东三大主要剧种。锡剧伴奏乐队规模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松散到规范的演变过程,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完备的唱腔伴奏体系、成熟的音乐发展流程、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独特的风格流派以及不断发展的崭新创作理念。扬琴作为其中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在锡剧乐队中与二胡、琵琶合称“锡剧三大件”。 锡剧最为突出的是抒情效果较好在表演过程中,锡剧音乐与唱腔都有着地方特色。锡剧的基本曲调可以分为簧调、大陆板、玲玲调三大类。在与其他艺术的交流中显示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融合了京剧、电影、昆曲等优点。扬琴在舞台上有独奏、重奏和协奏等演奏方式,在锡剧伴奏中担当重要角色,在乐队演奏中起着中和作用,主要表现为清唱伴奏。在锡剧演出中,扬琴也经常与司鼓等节奏类乐器配合,起到一个统领乐队的作用,控制着整个乐队的节奏变化和旋律发展动向。由此可见,扬琴在这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谓不言而喻。

  二、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

  (一)增强了锡剧音乐的丰富性

  由于扬琴自身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件音域宽广的乐器,一般可以演奏四个八度,因而它可以在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起到过度的桥梁作用。同时它是双键演奏,又具有和声效应的演奏功能,在常规10多人编制锡剧乐队中,对于增强整个乐队音色的厚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显而可见的。

  (二)增加了锡剧音乐的完美性

  过去遇到一些既不宜用脆亮的竹笛,又不适用琵琶的轮指来演奏的,一般都是简单处理、将就而过。如果用扬琴来演奏,就显得优雅动听,又有和声的效应,加上应用反竹、拨等手法,音乐效果更完美,应该说扬琴的运用使锡剧乐队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三)起到了乐队音准的稳定性

  扬琴的音位排列是十二平均律,音准程度相对而言也比较稳定,所以,扬琴在锡剧乐队不是作为色彩乐器使用,而是全程演奏,且在锡剧乐队座位的排列上,也处在中心位置,无形中起到稳定乐队音准的作用。

  三、扬琴在锡剧音乐伴奏中的情感表达

  扬琴是唯独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解明的民族性器乐,它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音色清脆悦耳,艺术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而这些特性最有利于戏曲舞台是人物情感的表达。

  (一)要适应情节的变化

  艺术创作要刻画人物形象。音乐是听觉艺术,如何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这就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锡剧传统剧目《荆钗记》选段“见娘” 一折:穷书生王十朋得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招赘要求而被贬潮阳佥判。王十朋到任后,修书遣人接妻子老母到任所。然鸾笺一去无音信,在焦急等待中等来的却是母亲带来的妻子被逼自尽的凶信。十朋苦苦向老母索问妻子的下落,老母怕儿伤心刻意隐瞒儿媳凶信。但是,王十朋最终知道了结果……这里,剧情陡转,乐曲出现了凄凉孤寂、哀伤惆怅、幽怨悲愤的情绪,我在演奏時运用了纯四度、 大六度、低八度的和音轮奏强弱,适当控制速度。随着音乐的连绵不断,伴奏中要尽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停”,以取得与唱腔共同的效果。

  (二)要适应情绪的变化

  扬琴演奏要适应情绪的的变化,对每个剧(节)目中的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所显示的不同情绪和变化要在音乐中演奏出来,这就要求每个音乐演奏人员对剧情要充分了解,对各种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的喜、怒、哀、乐把握有度。我团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选段“寒窑” 一折:北宋真宗年间,宫廷内部围绕着皇位和权利的争夺十分激烈。李娘娘被刘娘娘诬陷逃出宫外,隐名埋姓,在寒窑深居简岀。陈琳受牵连被逐,逃难途中在寒窑巧遇李娘娘,主仆相认,互诉衷肠,着找开封府包拯审清冤情。这段戏我运用了扬琴独特的八度双打轮奏和大量不协和轮音来烘托音乐形象,把情绪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三)要适应情感的变化

  锡剧唱腔中的[清板]是其一大特色,有时一 个大唱段往往有几十句[清板],其节奏随情感的需要而变化。《玉蜻蜓》选段“庵堂认母”一折:姑苏书生申贵开,因口角贵升负气出走,在法华庵偶遇尼姑志贞,由怜生爱,暗留庵中不归。大娘法华庵寻夫,贵升受惊过度,又遭当家凌辱,呕血而死。不久,志贞产下一子,并将贵升定情遗物“玉蜻蜓”及咖书附于襁褓老尼送往申府,却被弃翌道旁,被徐朱氏拾回抚养,取名元宰。元宰十六岁得中解元,详破血诗,寻母至法华庵,几经周折,母子终于相认。

  母子两人都有大段的[清板]唱腔:“志贞:蜻蜓罗衫件件在,血迹斑斑字迹清,此刻不认何时认?忽想起尼姑不能有儿孙,今日我若把儿认,泼天大祸顷刻临,法华庵化灰尘,大小尼姑要难活命。我若不把 儿来认,又恐刺伤娇儿心,我十六年为儿偷生到如今,儿到跟前怎不认?见儿头戴解元巾, 他少年登科受人敬,我儿才高前程大,认儿反毁儿前程,也罢,抛却此生沉海底,让儿世上 做好人。贫尼要做功课去了。

  徐元宰:亲娘,娘……亲娘亲娘连声叫,娘不认儿儿伤心,乌鸦尚有反哺义,亲骨肉岂能两离分。娘啊,我详透血书解破谜,特到庵中寻娘亲,亲娘见了亲儿面,岂可当做陌路人?若怕继母 追往事,天塌大事有儿顶,娘若不把儿来认,你老来终身靠何人?儿是娘亲心头肉,娘是孩 儿活命根。儿无娘儿伤心,娘无儿娘孤零,你在空门受了半生孤零苦,难道说有儿不认,情 愿孤零苦一生。娘啊,荣华富贵儿不要,情愿团聚骨肉亲。”

  这里,清唱表现出剧中人物处于绝境和百般无奈时之情感。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极度悲愤、痛苦、哭泣和哭诉等情绪。如果演员自由发挥,则伴奏很难切入。这时,扬琴如果停下,会影响整体效果,所以,扬琴就要担当起单独伴奏的重任。这不仅要求演奏者平时勤学苦练和多加研究,在实践中掌握演员的唱腔特点,不但掌握“伴”的技能,甚至必要时要学会唱,体会唱腔的特点,在伴奏中重点音符不丢,过度音符不漏,使音乐伴奏具有连贯性、完整性。

  总之锡剧乐队的扬琴演奏员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演奏方面过硬的技术之外,还必须精通锡剧知识和熟悉扬琴特性的常识,要增强对音乐的修养以及对艺术整体感的修养,充分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方面,使扬琴作为锡剧伴奏的重要乐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