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365
赵洪燕

  摘 要:目前“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越位和错位现象,造成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把握学段要求,着眼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练习?笔者重点从练习范围、练习语言、练习方法、练习体裁等方面分析了高段 “读写结合”实践策略的侧重点,寻求不同学段的最佳教学手段,达到“读写结合”练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目标差异;实践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据此,我们认为抓住阅读和写作,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但是实际上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却捉襟见肘。中段和高段目标不清楚等是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回到原点,从教学目标出发中,笔者发现中段与高段“读写结合”目标存在以下差异:

  中段目标:

  1.以“段落”练习为主,习得典型的句群构造方式、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2.把一件事情具体、清楚、完整地表述出来,具有真情实感。

  高段目标:

  1.以“篇章”练习为主,习得基本的文章表达顺序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并且运用在自己的文章。

  2.积累生活素材,注重个人独特感受,做到形式不拘一格。

  基于中高段读写教学目标的差异,同时考虑学情的不同,两个学段的读写结合练习的实践策略也应该有所区别。高段学生的“读写结合”练习指导策略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一、练习范围侧重篇章

  高段“读写结合”教学应该以篇章为视角,应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概括的能力,始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观。所以要把读写结合的重点放在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上,重视表达顺序的揣摩和运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过渡照应等表达策略的习得等。

  例如六年级下册《灯光》一文中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首尾呼应和倒叙的手法,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对于这样特别的写法,我们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这么设计小练笔:

  1.引导学生仔细默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发现?

  2.思考讨论: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灯光随处可见,请你也用灯光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写几句话。

  此外,学习了《桥》,模仿用设置悬念写一件事;学习了《猫》,可以用上总起、过渡句,把描写的事物写清楚;学习《手指》总—分—总的结构;学习《凡卡》的插叙手法等。像这样的篇章模仿还有很多,读写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练笔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体验文学情境,体验习作乐趣。

  二、练习语言更加含蓄

  文艺作品里常常有所谓的“言外之意”,话没明说,只要读者想得深些透些,也就能够体会。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句子所体现出来的含蓄美。高段课文有许多这种含蓄、深邃之处,值得研究。

  《猫》一文,老舍用“贬义褒用”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老师可以这样设计练笔:

  1.出示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看似贬义的词语却表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加深体会,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类句子。

  3.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还有《落花生》、《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类文章的道理都深深地蕴含在某句话中,也可以进行模仿、悟写的练笔。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通过这种练笔,学生会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三、练习方法趋向创新

  高段学生以有意注意、抽象思维、求异思维、语言创造为主。因此根据不同的学力应采取“教——扶——放”的不同策略,让学生开发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新型玻璃》是五上年级一篇课文,学生不仅要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还要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合理地想象。所以根据这个要求设计这样的练笔:

  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这次习作主要突出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适当运用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要进行充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根据平时对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观察,融合自己的想象,使发明的玻璃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对于中段模仿性的练笔,高段学生已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创造,所以不乏标新立异之作,而努力让高段学生凸显个性,也是“读写结合”练习的追求。

  四、练习体裁追求多样

  相对中段,高段的文章体裁更加多样,《一夜的工作》是写人的叙述性文章;《钓鱼的启示》是叙述为主的,用议论的笔调进行深入的思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说明文;《伯牙绝弦》《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另外也出现了剧本、小说等。所以,高段学生的“读写结合”练习的体裁也更加多样。

  高段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书信体,所以学完《少年闰土》后,少年闰土已给作者“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适时引导:

  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鲁迅,能给闰土写封信吗?闰土收到信又会在回信中说些什么呢?

  这样将文本引向深入,而且进行了书信的写作训练,孩子们在尽情的驰骋与抒发后,再阅读老师推荐的《故乡》,也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除此之外,可以把《半截蜡烛》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把《威尼斯的小艇》改写成导游稿,把《新型玻璃》改写成有趣的童话——《瞧我们一家子》等等。

  这样,不同体裁之间的互换,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

  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定可以明晰教学的终点;有心者,定可以明确教学的起点;有心者,定可以选择最佳的路径。只要我们树立“学段”意识,分解“学段”目标,动态看待“学段”,我们的读写结合教学就会日趋明朗,守得云开见月明,教学效率才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第6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丁有宽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实验》.

  [4]张化万 《切实提升读写结合中“写”的品质》小学语文教师,2008.6月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