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工匠精神要通过工匠精神教育得以弘扬和传播,那么工匠精神教育课与专业课的融通就必不可少。在融通时,采用潜移默化的“软营销”方式进行,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是考试形式上,或者文化氛围、学生管理、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上,都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进行渗透和落实,拓展教育课堂的内涵,丰富课堂的形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软营销;课程设置;考试方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信念。工匠们耐心、专注的打造自己的产品,用心做好一件事,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完美,通过一丝不苟细节的打造,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值得弘扬的精神,并且可以将它应用到学习、工作中,它本身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是需要体悟的。而这种领会只有在踏实的日复一日做好当下工作的躬身实践中提炼和积累起来,化作自身的精神财富,通过工作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在追求工匠精神之路上,需要放下功利心,全身心投入到当下从事的工作中去。这是一种修行,需要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它是一种老老实实做学问,求真务实搞研究的态度,带不得半点虚假。
工匠精神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目标,它适应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能够更好地为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工匠精神课程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教授学生“工匠之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执着专注,如何精益求精,如何创新进取,从而最终实现“匠心筑梦”。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突出强调了工业制造的重要性。而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方向的把握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技工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承载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需要将国家工业制造方向与学生日常技能培养相结合,将工匠精神融汇到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中。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教育使命。同时学校的教学环境孕育着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技能人才队伍,政策的倾向和时代精神的召唤,促使技工院校将民族发展使命从教育教学这个突破口进行落实。
作为技工院校的主修课程,专业课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工匠精神教育课与专业课融通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教育课的实施效果。并且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最终真的能否深入学生的内心,是由教育课的授予方法决定的。那就是需要用潜移默化的“软营销”方式来拓展课堂的模式,重新定义什么是一次真正的工匠精神教育课。
学生日常的专业课程重在锻炼动手操作技能,而夯实基础是重中之重。繁琐枯燥的重复性操作需要的不仅是一种对工作本身精益求精追求的要求和标准,更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坚持。如若没有对本专业和技术的热爱,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很难坚持最后。所以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实现有赖于三个层次的努力。内部层、中间层和外部层。内部层指的是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中间层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细节,包括技能鉴定和具体操作技巧。外部层指的是可以确保以上两个层次可以实现的外在保障和表现形式,包括技能操作动作、语言、思想和操作规范与标准。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工匠精神指導下的技能实现。
软营销的定义是相对于"强势营销-硬广告"而言,企业以友善的方式宣传自己,注重消费者个性化的回归,尊重消费者的感觉,以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打造企业软实力。而我们同样可以把软营销的方法用在学校这一领域的工匠精神的教育上。每一堂专业课上,我们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友好的方式,从他们的感受和角度出发,潜移默化的将工匠精神进行渗透。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工匠教育课与专业课的融通。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时间,而真正能看到落实后的效果或许更需要时间。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时效的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找对弘扬和落实的方式方法,事半功倍的方法。但要真正实现,却需要时间和精力。勤奋和全能,哪个离成功更近?宋书生用55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格拉德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一天工作八小时,每个周工作五天,那么他将用5年的时间,也就是10000小时的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好一件事,岂不是成就了生命的深度?怎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国工匠?学生在校3年半的理论技能学习时间加1年半的实习时间,共五年的时间,单从时间来看,10000小时的时间已经达到。但知识技能的学习绝不是机械性的重复和时间的堆积,那就要求学校需要从文化氛围、学生管理、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工匠精神的融入与渗透。
比如在校园文化氛围上,建设技能文化展览墙、技能文化长廊、开展技能文化宣传月活动等。多多开展技能文化竞赛,对于技能文化能手进行表彰,利用这种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化。这种“软营销”的渗透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带动他们将工匠精神逐渐深入理解,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又如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班级考核中就可以纳入技能考评这一项目。如果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班主任相应的就要在班级考核中进行加分,并且要在早课和主题教育课上对该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带动一个班级的积极学习氛围,形成你追我赶学先进的氛围。另外学生的技能提升跟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教师首先应当身体力行的担当起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将这种精神通过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职业理想的不懈追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也是一种“软营销”。
但正如工匠精神所说,现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追求“短、平、快”,追求了速度,丢掉了质量,丢掉了灵魂和本质。我们缺失的是慢下来,精致起来。所以,当我们谈到如何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与专业课融合时,这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簇而就得,是需慢慢渗透,感同身受的。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时,就像一颗树苗需要播种,生根,发芽,成长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政策大环境的平台,需要教师参透悟透这个道理,才能传递给学生。虽然学校是繁杂社会中的一方净土,但任何一个学校的课程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更何况技工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工匠的重要使命。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学校要做的是从根本上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常规课程,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精神和人才的发源地。
如何将工匠教育课与专业课更好的融通呢?我认为首先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类似“工匠小能手”这样的身边的榜样,通过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开展小组竞赛,评选出动手能力强,技能掌握熟练的工匠小能手,带动和影响周围其他同学。并且对于这些“工匠小能手”进行宣传和表彰,鼓励其参加各类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比赛,将获奖小工匠的事迹分享给周围的同学们。反过来,这些培养出来的小工匠又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到日常的专业课教授中,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们的影响将是深刻的。当你的舍友,同窗好友,身边人都是工匠小能手时,身边人同学的举动带来的影响要比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的吸引力大的多。接下来的效果将会像“病毒”式营销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将被这个大环境带入,被工匠精神感染。
另外,将工匠教育课与专业课融合的办法就是进行对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日常专业课的考试方法都是一个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这种考试方法可以改为一个模块或者一个知识点结束后的阶段性考试,并且把阶段考试的成绩当做本学期最终成绩。现在社会生产中,不缺少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人才,缺少的是能工巧匠和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掌握的并不仅仅是期末考试试题上有的技能,需要的是能将每个小知识点都能顺利出色地动手操作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专业课讲授中將知识点更加细化。另外在技能知识点的课程设置上,追求的不是多,而是精。追求的不仅仅是数量,而是质量和深度。让考试不再是一种形式,不再是为了考试而临时抱佛脚,将考试细化到每个知识点技能讲解结束后,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但这同时要求此种考试方式真正能决定学生的学分和考试成绩,能够直接作为以后就业时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依据。
工匠精神教育课可以是一堂课,可以是一次系列专题教育课,但绝非是一堂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的理论课。工匠精神的教育可以由教师言传身教的带到专业课教育领域的任何一个方面,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通过言谈举止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去。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大环境的配合、需要教育者身体力行、需要利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创新这种精神的传播途径,让身边的人互相影响,工匠精神教育与专业课教育需要在潜移默化的“软营销”中是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马万智.考试周刊.2017(42)
[2]“工匠精神”教育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郭洪波.中外企业家.2018(06)
[3]浅议工匠精神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通[J].方芳.现代交际.2018(03)
[4]探讨师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J].赵璞.管理观察.2015(07)
[5]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杨洲.教育探索.2011(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