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507
李怡然

  摘 要:在大众传播环境下,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现出特有的文化属性及特征,其中“专属性、地方性、内向性、禁忌性”等属性特点最为突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与经济、民生关系也日益密切,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带动着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本文将就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做深入分析,以期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众传播;文化传媒化

  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其本质与主流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差异。传媒化的过程也是体现其属性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和载体对其属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民族文化特有的传播特点和大众传播路径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新的传播形式和文化属性,其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是民族学和传播学的融汇交集,需要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传播范畴,因此我们要有更高站位,客观理性看待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属性。

  一、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专属性分析

  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专属性表现在特定民族唯一的对营销关系上,其专属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也就说一个民族不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文化,而多个民族也不可能共用同一种文化。两者相互对应又相互区分,实际上,有些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任何民族的民众都不会承认自身民族生活在异族文化中。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专属性特点。

  以中华文化为例,虽然中国文化在东亚区域有着广泛影响,但是日、韩、越等国不会认为自己奉行的是中国文化,同样会将其视为舶来文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大众传播具有鲜明的专属性,这就使在大众传播中其具备“不可转译性”。也就是说民族文化复杂的内涵和民族底蕴并不适合以大众传播的形式进行。具體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将文化视为民族民众共同的符号系统,那么由于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所以其大众传播必然会受到阻碍,大众媒体如电视、报刊等都是以事件作为内容载体,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传播容量有限,以大众传播方式去展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快餐文化的传播模式下,大众传媒追求受众“易于理解”有可能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曲解或者误解。

  第二,大众传播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还存在符号系统转译问题。传媒从业者多数缺乏专业的民族文化素养,很难驾驭如此庞大传播体系。如果在大众传媒过程中出现常识性或者原则性错误,甚至会引发民族矛盾,这就使传媒从业者更多的去回避民族文化符号的转译。实际上,对于本民族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事项,可能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很难理解,跨文化传播进一步增加了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难度。

  第三,现实中学术领域所研究的文化传播版本和大众传播中的民族文化传播有着本质不同,在社会学研究中,大众传媒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两种文本的转译嫁接往往是传媒工作者所不能胜任的,这就造成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障碍。由此可见,处于主流文化视域下的大众传媒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专属性”特点,在传播模式、内容、受众等方面有所选择。

  二、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地方性分析

  民族文化的地方性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文化多表现出的适宜性和适用性。而一旦超出这些范围,文化就会失去其原有效用。在大众传媒环境下,这一认知已经被公众广泛认同。这种文化地方性特点的认同存在于当地民众的潜意识中,虽然更多时候在公共场合没有公开被表达。民族文化的地方性属性是建立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地方性文化的发展和认同表现出人类多元文化传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被取代,都有其存在价值和文化感染力。即使本民族文化不为其他民族所接受,也丝毫不会影响该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中,民族文化的地方性特指其“边缘性”,也就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性。在这样的文化区分下,才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民族文化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民族文化的地方性特色与传媒构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传播才能使民族文化发声,具备更多的话语权。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地方性更加突出。

  中国民族文化注重“平等、团结、进步、繁荣”,在民族文化传播中以客观、公正、诚恳态度去实施,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国人对“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已耳熟能详。如果将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民族文化、商业文化、主流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战略中,最具实践价值的应该是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具体文化产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差异,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阻碍,而商业文化则与西方商业文化有着相同的本质来源,传播过程中很难实现“陌生化建构”;而只有中国族文化能够规避上述障碍,从而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路径和更可观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传媒化发展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首先战略。

  三、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内向性分析

  所谓民族文化的内向性,是指民族文化趋于核心内敛的动态变化过程。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通过传播与外界文化形成融合互动,表面来看,民族文化的内向性体现在本民族的人际交流传播中,而在大众传播环境下,这种内向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对外渗透和融合,只有在其文化边界之内才能体现其活力。而内部性属性又是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大特质。从大众传播的向度来看,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代,民族文化主体能够直接参与到大众传媒的终端,其传播途径、意识形态、场域功能等都会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在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中,必须突破其中的四个障碍,一是民族文化需要突破文化边界障碍,首先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结合大众传媒特点认识到意识形态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文化传播中有适当让渡,从而促使其向中心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二是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要突破跨文化障碍,其中语言障碍是首要的,通过语言转化实现文化主旨的传播,坚守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促使其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内。三是要突破民族文化的边界障碍,文化市场有相应的规范和法则,但是这些规则并非文化主体所构建的,这就需要借助文化产业化法则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的权益主张,关注民族文化传播的技术升级,促使民族文化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完善。认识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内向性,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这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从大众传媒自身来说,需要在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提供相应的资源、技术、市场以及文化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空间,这也是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内向性的本质动因。

  四、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禁忌性分析

  在大众传播背景下,民族文化会因为自身固有特征形成一定的禁忌,这是大众传播场域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权力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和民族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力量悬殊,双方不可能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在大众传媒强势传播下,文化主体会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扭曲或者滥用,难以实现平等交流,进而产生抗拒行为。如果出现这一问题,多数民众会选择以极端行为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并非有可能上升为文化暴力。

  大众传媒中主流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传媒语言与民族语言有很大不同,而语言本身属于社会化产物,这就造成了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的语言隔阂,而语言权力也成为民族文化禁忌的重要因素。文化禁忌因言说权力而形成,尤其是在科學、真实、合理等特性的要求下,其禁忌性会进一步加剧。从这一点来看,民族文化的禁忌性其本质在于文化主体面对大众传播强势来袭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而商业文化的介入再次加剧了民族文化禁忌的形成,商业文化是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追逐文化利润是其本质目标,因此在商业文化中,民族文化的猎奇性被人为放大,尤其是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陌生感使其在商业文化被滥用。从文化资本所秉持的逻辑来看,民族文化和空气一样,是能够随意支配的自然资源,经常以借用的名义用民族文化来盈利。这一行为会造成文化主体的无奈和愤怒,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禁忌性是被迫形成的,其本质是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和防范,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民族文化边缘化,而文化让渡在大众传播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其让渡“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必须兼顾民族文化主体的权益,避免出现不可控的文化张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具有专属性、地方性、内向性、禁忌性的特点及属性,其中专属性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主体认知基础上的,地方性则是站位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客观对照,内乡性则驱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理性思考,禁忌性则是以文化和谐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探索。上述四种属性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传媒工作者则需要理解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完善传播理念、创新传播路径,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薛颖,刘永强.文化传媒化场域中的意识形态[J].出版广角.2016(20).

  [2]徐震.论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3]吴晟.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7(23).

  [4]张牧.融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J].长白学刊.2018(04).

  [5]许敏佳.新媒体语境下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形象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7(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