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53
张景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网络既成为文化的新载体,网络本身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成为文化的新样态。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体。他们在使用网络文化,制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着网络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网络文化由于其存储空间大、信息变化快的特点被大学生所喜爱,但同时网络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及安全的无保证性等特点也给大学生、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带来了困惑。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的跨文化发展也给教育者适应网络文化提出了挑战,教育者只有积极梳理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文化内容庞杂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一方面,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低俗文化,这对主流文化是一个严重的冲击。低俗文化的具体表现为利用图片、视频或者文字等网络文化形式对社会中的色情、暴力、迷信信息进行传播,包括黄色网站中的黄色图片、视频和暴力影像等等。這些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传播低俗的内容,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许多低俗文化也以隐蔽的身份出现在各种网络文化之中,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各国文化渗透其中,尤其是西方的享乐文化、奢侈消费文化正在不断地以文化渗透的方式侵蚀着大学化的头脑。西方文化滲透还根植于电视节目之中,例如中国引进的参照西方模式的选秀节目,其中的审五观念和无原则的模仿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负能量文化内容充斥于网络文化之中,送些内容混淆大学生价值观的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力。

  2.沉迷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交往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交往观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乃至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沉迷网络文化,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网络文化表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无论什么性格、什么喜好的大学生都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大学生的逃避可以是对现实世界中不喜欢与人交往的逃避,也可以是对自己所受挫折的逃避,甚至有些是对不喜欢这个世界的逃避等等。这些大学生采取逃避的态度,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沉迷网络世界之中,反而会加大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许多挫折都是有时效性的,错过了时效性,即使问题解决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长时间采取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的方式会造成心理负担,严重者会形成必理疾病。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种类繁多,沉迷网络文化会让学生产生虚拟与现实不能区分的问题,现实中的交往形式都网络的交往形式代替,往往会造成交往障碍。最后,网络文化语言与现实语言有很大出入。网络语言很多都是网友自创的语言,网络语言的应用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网络之中,只有部分被大家认可的语言,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将许多网络语言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往往产生交流障碍,慢慢地这些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更加沉迷网络,逐渐地与社会脱节。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1.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网络视频文化可以更直接、立体地表现教育内容。单纯地说教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但是一段感染性强的网络文化视频却能直观地表达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接受度也更强。另一方面,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更容易建立不同的学习情境。例如,对爱国教育情境的设立。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爱国题材的网络文化视频,将受教育者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他们更易受到氛围的感染。另外,教育者可以运用微信、微博、论坛与学生进行沟通讨论,也可以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平台可以方便地下载到相关的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论坛等讨论形式,形成团队意识,对问题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掌握多样的学习方式等等。

  2.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换。网络语言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语境,表达方式更加灵活,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例如"么么化"、"萌萌咕"、"稀饭"、"果酱"等等,对文字的运用抛弃了传统的象形文字涵义,更加灵活多样,更能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内也丰富的感情以及网络中人机交流表现出的亲切感,同时也能体现出广大网友丰富的想象力与抽象的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网络语言急剧发展的时代,在多样的网络语言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需要发生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全盘地接受网络语言,而是在网络语言变化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话语,对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网络文化中语言风格与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带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变革,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话语体系带来了改革的推动力与改革的方向。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对策

  (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文化为依托,实行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在学校官网进行显性教育,将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内容及意义进行正面宣传倡导。使大学生利用校园网时就会对核也价值观的内容予以查看。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思想加以宣传。将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内容嵌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尤其是通过网络校园文化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理解。

  2.法治观教育。一是大学生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法律关于网络方面的规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不随意的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的谈论自己的私人事情,在网络交往中具备法治意识。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大学生通过参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活动加深对网络心理健康常识的认知和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意识到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自我解决问题。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人格。一是学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地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大学生应主动地提出遇到的困难,以确保老师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二是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并且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三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愉悦大学生的身也,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二)提升教育者网络文化能力

  第一,培养教育者运用网络文化的习惯。网络文化的运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需要教育者熟悉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精确掌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能够对新事物快速地接受并且合理地使用。二是教育者需要具有政治敏锐度。大学生是热衷政治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不良信息诱导的群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把握时事热点,及时做出正确的评论,引导大学生正确关注时事。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网络教育软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转变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连接,教育者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也就直接影響着教育的效果。熟练掌握教育软件才能将教育内容完整地传达给受教育主体。例如博客的使用,博客可以发表文章,大学生可以自主去阅读,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第三,能够利用网络工具与大学生交流。教育者要减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感,就需要利用新的网络文化表现形态以及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零距离接触。熟悉大学生应用较为频繁的及时通讯工具。例如微博、微信等是进行沟通的基本工具。

  第四,需要教育者能够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网络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工作模式创新、思维创新。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进行教育,目前网络视频的制作者也具有草根性,只要是合法注册的会员都可以将网络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录制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公益性小视频,力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总体目标。增加视频点击率,使视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弘扬网络文化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渠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化时刻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所以,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最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具有意识形态引导功能。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为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网络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网络文化保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例如改革开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等等。网络文化要通过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党瑛瑛.校园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

  [2]殷慧星.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探析——以网络小说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