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32
杨涛

  摘 要: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包括了中国文明基体论的认识论、全面系统改革的方法论、公平正义导向的价值论、强化制度法律的保障论、以人民幸福为宗旨的目的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为民主化、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公平化等基本特征。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内涵和特征最终要通过一个个领导干部个体来体现,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实现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的现代化。反过来讲,而要实现领导干部的现代化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关键词:新时代;治理现代化;内涵;特征

  “现代化”既可以有器物层面的涵义,也可以有價值层面的涵义,特别是价值层面的现代化更为关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现代化,器物即使再先进也不可能最终带来国家的现代化,有时甚至阻碍现代化的各种观念上的痼疾会随着当政者对先进器物的掌握而固化,成为制约国家现代化的瓶颈,翻开历史可以发现,这已经多次被历史所证实。例如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封建主利用对先进武器的掌握而阻碍同时期先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等等。过去我们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也是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命题,超越了器物层面,蕴含着制度体系及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特质、行为方式的都要实现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了新时代。

  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命题。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经过对现代化的不断认知和探索,196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们今天一直耳熟能详的“四个现代化”的表述由此形成。毛泽东后来又在周恩来报告草稿上加写的一段文字“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由此形成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邓小平主政后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并且为“四个现代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他特别注重经济体制现代化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并确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内涵在于“富强、民主、文明”。2007年,十七大又在此内涵中加入“和谐”一词。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际上是将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主要内容,成为与“四化”并列的第五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不同于其他四个现代化之处在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主要立足于工具层面,而前者更多的是体现在价值层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和实践的主要发展脉络:“毛泽东提出“四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而探索现代化;邓小平侧重于现代市场经济问题,主要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的层而探索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3]因此,现在普遍认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指的是“在维持特定国家政体基本制度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现代化政治和行政的一些技术、程序、机制引入到国家治理的实际过程中特别是立法和决策过程中以提高国家治理的质量,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4]

  二、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等。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统一辩证的整体:只有在科学的治理体系下,治理能力才能实现有效的提高;只有充分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确保国家治理体系绩效的提升。可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顺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更新治理理念、提高治理能力,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保证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可见,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最终要通过一个个干部个体来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也要靠一个个干部去推动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千千万万干部执政能力的总和。实现治理现代化,其关键还在于实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心理特质、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正如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6]

  三、新时代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既立足于中国的最大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更具有一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及其治理要求的普遍规律性特征。

  一是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人民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以及国家权力的行使者,能够切实通过合法渠道直接地或通过根据自己意愿选出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成熟的、科学的追惩违背各种制度性安排者的常规化、程序化手段。

  二是法治化。与“统治”“管理”的人治色彩相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对国家治理的行为,都要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以规则和程序之治代替人治。

  三是文明化。与“统治”“管理”的强制性相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强调协商和同意,消解排斥和歧视,主张“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旨在通过对话协商与沟通合作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效能,推进社会文明化进程。

  四是科学化。与“统治”“管理”的非理性相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主体拥有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能力、水平和条件,领导干部具有协调各方的能力、进行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

  五是公平化。与“统治”“管理”的工具性相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率进而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而且还要求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并将增进公共福利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3]许耀桐:《國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认识》,《民主与科学》2014年2期,第8页.

  [4]何增科.《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探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4期,第13页.

  [5]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17/c_119373758.htm

  [6][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