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资兴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了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更好更快推进资兴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资兴市;美丽乡村;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后,农业部办公厅随之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但由于开展时间短,加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美丽乡村建设或只限于局部的试点示范,或局限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两个方面,这与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差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在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实现全体农村居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资兴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率先整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2016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2017年被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市区。尽管如此,资兴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制约因素,笔者试图以此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资兴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点、线、面”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全域美
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域规划、全域统筹,邀请加拿大AIM公司、上海同济大学等专业团队“把脉问诊”,结合村庄布局、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高质量完成全市13个乡镇(街道)总体规划和183个村庄规划编制。一是打造“十镇百村”示范“点”。通过实施建房规范化、乡村点亮化、村庄洁净化、沟渠路硬化等“十化”工程,重点打造了10个特色镇、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围绕“十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财政资金2.6亿余元,改善示范镇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托乡村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利用数千亩的荷花、油菜花、桃花、梨花自然资源及古民居群等文化底蕴,定期举办“荷花节”、“油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等美丽乡村文化节,打造了三都镇流华湾、唐洞街道大王寨、蓼江镇张家坪等一批特色示范点,其中流华湾村获评国家3A景区,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从单一的生产居住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展,走出“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新路子。二是打造“一湖两线”风景“线”。以水面160平方公里的东江湖周边村庄、贯穿资兴的S903线和S322线“一湖两线”为重点,投入财政资金5亿余元,大力开展“绿化攻坚”,引导村民开展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四旁”植树,扎实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东江环湖环湖路风光带及省道沿线三条精品乡村旅游线。兴宁、白廊、黄草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三是打造美丽乡村普惠“面”。全面规范农村建房,向全市所有村组免费发放《资兴市農村建房规划设计图集》,引导农房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风貌,有效破解了“村民不会建房”、“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有新村无新业”等问题。强化资金帮扶,全面落实国家危旧房改造政策,对20户以上集中建房点还通过以奖代投方式每户奖1.6万元,统筹用于新村庄美化、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村庄梳理式改造提升,推动拆改结合、拆用结合、拆美结合,建设了一批具有资兴风韵的“湘南民居”。三年来,全市按照规划图集建房5618户,集中建房点建设100个,已完成20户以上集中连片建房点73个。
(二)“整、改、拆”并重,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
一是抓卫生整治。出台东江湖区域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理办法,启动污染源治理工程、供水工程、河流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湖区居民实现了每户有“四格式”化粪池、每组有污水集中处理点、每乡镇有垃圾中转站,在黄草镇建设了垃圾日处理能力为6吨的碳化热裂解处理场。利用亚行贷款资金,投入5500余万元,建设垃圾收集转运站11座,垃圾收集转运能力覆盖所有乡镇。为乡镇配备入户分类垃圾桶78464套,240L垃圾桶9605套,各类垃圾收集转运车83辆,硬化垃圾收集点400个,为垃圾分类减量、转运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推进湖区畜禽规模养殖退养和网箱退水上岸,东江湖周边594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关闭退出,拆除违规网箱23.2万平方米,拆除水上餐饮平台3400平方米。二是抓厕所革命。在“一湖两线”、人口集中路段、重要交通路段旅游景点,通过以奖代投,制定了农村公厕图集,统一标准,全市兴建了160座农村公厕、村组分散污水处理2816处、村组集中污水处理274处。同时,全市农村全面开展了四格式化粪池改建,已完成了8000多户,基本上消除了农村旱厕。改变了过去农村脏乱差形象,农村生活习惯得到了彻底转变。三是抓拆危拆旧。明确拆除范围,统筹分类推进,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全市土坯房、废旧杂房、废猪(牛)栏和旱厕进行了全面拆除,对农民自愿拆除的给予40元每平方米的奖补。全市广大农村危旧杂房、残垣断壁基本拆除完毕。同时加大复垦力度,每拆一处、绿化一片、靓丽一村,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管、投、评”并举,构建长效管护大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管护体制。坚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做到设施运行常态化、配套管理长效化。完善村庄常态保洁制度,各村按人口的5‰比例配备保洁员,全市共聘请农村专职保洁员3012名。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形成市里统筹、乡镇管理、村组主抓、农户受益的农村生活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有效。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积极整合小城镇建设、洁净乡村行动、农村拆违拆旧、东江湖亚行贷款生态保护等项目资金10亿余元,拉动社会投资30余亿元投入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亮化绿化工程中,通过以奖代投方式,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三是完善督查考评机制。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评估,实行月排名、季考核、年总评,市财政从统筹城乡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600余万元作为乡镇(街道)洁净乡村行动奖补资金。每季度进行一次单项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环境整治经费挂钩,以奖代补,并与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和各村(社区)职业化干部的绩效工资和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同时,加强监督,把群众监督、行政督查相结合,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二、资兴市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建设资金缺口大
美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钱不够,大部分村支书表示上级政府给予的资金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的资金相比,缺口很大。笔者在走访中遇到诉说,有个村打算建个文化广场,初步预算25万元,县、镇两级政府共给了9万元,村民筹资2万多元,还有13万多元的缺口至今没有着落。事实上,美丽乡村建设是村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干好这一事业得主要依靠村集体。但联产承包以后,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资产,也无生财能力,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
(二)没有优势产业做支撑
绝大多数村没有优势产业、没有经济实体和村办企业,这也导致村集体资金来源匮乏,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短,没有往价值高端延伸,提供给市场的多为初级产品,缺乏深度加工。具有资兴地域特色、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不多。可以说,产业发展滞后是美丽乡村建设最短的一块短板。
(三)村民主动性不强
村民群众总的来说是欢迎美丽乡村建设的,但目前大都还停留在“要我建设”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我要建设”的境界,出资出劳出主意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调查显示,36%的村支书认为,搞美丽乡村建设,从村民那里根本就筹不到钱。村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意味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还比较薄弱。
(四)乡村文化建设滞后
首先,文化活动设施比较单薄。条件差点的村庄就一间棋牌室,条件好点的村庄再加一间党员活动中心兼文化中心,一个水泥广场——上面安装部分健身设施。文化室内普遍藏书不多。当代青年比较喜欢的电子阅览室、公益网吧尚未见到。文化讲座的教室及其投影设备没有。
其次,文化生活内容相对单调。主要是棋牌娱乐,有的村已开始兴起广场舞。比较高端且实用的现代农业知识讲座、市场经济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和读书心得交流会较少。文化生活单调,村民们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较少。
再次,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养成了散、乱、奢的习惯。散,自由散漫,不守规矩。乱,乱搭乱建,乱放乱扔。奢,讲排场搞攀比,办酒成风,送人情成了沉重负担; 薄养厚葬,大量占用土地
资源。
三、更好推进资兴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资金供给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是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在政策上,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一协调各部门的政策。继续实施农产品流通减免税、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努力探索新常态下惠农惠民的新政策。在财政资金扶持上,把各级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财政资金向农村道路硬化、危桥危房校舍改造、农村电网建设以及山水林田湖保护与生态修复倾斜。
(二)增强村集体经济“自主造血”功能
首先,发展集体企业。各村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创办集体企业,从集体企业的盈利中拿出部分资金,兴办美丽乡村事业。美丽乡村建好了,反过来又会促进集体企业发展。
其次,引入民营资本,发展股份制企业,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这是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比如,东江街道龙泉村在资兴市率先成立和美龙泉土地股份合作社,向社员发放《郴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证》10本,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股权证的方式明确下来。
再次,组织村民群众适量筹资。经村民集体讨论,表决同意,制定制度,在全体村民可承受的限度内,适量筹集经费。这样既能增加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又有助于增强群众的责任意识。
(三)做大做优产业
首先,促进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就是各乡村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走专业发展道路; 规模化,就是集中连片生产,达到最佳市场效益规模;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借助现代信息平台,智慧发展产业。
其次,延伸产业链,实现农副产品价值叠加。这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如湖南人喜爱的辣椒,做成辣酱,价值翻倍; 做成辣精油,价值翻几倍。延伸产业链,需要创新,增加技术和管理投入。从发展路径来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再次,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优化相融合。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优化生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把特色农业、循环农业、森林经济、花卉苗木、乡村旅游、民俗发掘等作为产业发展优先考虑项目,走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路子。
(四)激发村民主动性
首先,激发村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这种主人翁精神,既要通过宣传教育来唤醒,也要以适当的机制来激发。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等制度,保障村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行使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起主人翁意识。
其次,让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利益。村民群众是最讲实惠的。美丽乡村建设如果能带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支持,并积极参与。比如白廊镇沿湖公路两旁的村民,起初号召村民建设美丽庭院,大家犹豫迟疑,互相观望。几家先进户率先行动,建起了美丽庭院,接着开发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产生了经济效益。这下子犹豫观望的村民改变了态度,纷纷要求在自家建设美丽庭院。由此可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建立与村民利益联动的机制。
再次,将村民组织起来。群众在组织中行动,在行动中受教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发挥村支两委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新兴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新村( 建设) 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因为这些新兴村级组织植根于村民自身需求和利益之中,更能有效表达和保护村民群众利益,调动村民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五)繁荣乡村文化
首先,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针对乡村文化设施单薄的现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增加对图书资料、电子阅览设备和教学仪器、农家书屋、乡村剧院、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其次,培养一支乡村文化队伍。农民中隐藏着很多能人,不乏“乡村文人”“乡土艺术家”,发现和培养他们,有利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再次,开展村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发展乡村文化必须贴近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符合他们的口味。利用闲暇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乡村艺术节、读书交流会是较好的办法。还可以利用全省中心城市和各地州市城市的文化资源,搞“送课下乡、送戲下乡”等活动,开展文化帮扶,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内容。
第四,培育现代价值理念,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在发展乡村文化过程中,既要弘扬爱国敬业、勤劳节俭、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更要培育遵纪守法、诚信守约、爱科学、讲文明等现代价值理念。促进广大村民通过观念更新,养成与美丽乡村、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生活方式。
(六)彰显乡村特色
首先,充分体现村庄个性。个性就是特色,当前我国存在着农村越来越像城市的趋向,面临着个性危机和特色危机的困惑。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出现了富而不美,新而不美,古而不美和千村一面同质化、低质化的倾向。中国旅游有十大“看头”,比如,北京看“墙头”,西安看“坟头”,上海看“人头”,苏州看“桥头”,天津看“码头”,南京看“石头”,河南看“光头,”桂林看“山头”,海南看“浪头”,杭州看“丫头”。那么游客来资兴市有什么看头呢?所以,要挖掘具有资兴市本土特色的东西。
其次,要有故事。既然美丽乡村要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就要有一个故事来凝聚人口,让老百姓有一种归属感,既然美丽乡村要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就要娓娓道来一段故事,让人有一种向往感,进入感,让人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真正让人们走进农村,品味农村,读懂农村,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历史,一幢古建筑,就有一个故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