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学课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181
张文锋

  摘 要:科学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尝试研究如何提高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对策。研究认为,当前科学课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思维陈旧等因素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提出注重兴趣引导,筑牢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根基;创新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依靠科学实验,拓宽学生科学思维认识的相关对策;注重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习惯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其中就涉及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通过改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形式,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学生思維能力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就小学科学课来讲,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能力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该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夯实学生能力基础的关键,也是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更加自主、增强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但是目前,小学科学课授课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同样存在不协调情况,这其中与教师教学思想传统、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具有重要关系。为提高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笔者尝试从兴趣、情境、实验以及思维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注重兴趣引导,筑牢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根基

  小学科学课属于自然科学,由于小学生对自然界了解还不多,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其探求真相、了解缘由的兴趣十分浓厚。因此,注重激发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对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笔者研究发现,目前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认为小学生会“长期”处于兴趣兴奋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学习中,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就放松了备课,没有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逐步对科学课失去原有的兴趣,课程参与度逐步降低,无法形成思维探索与实践模式,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引导,利用学生的探求欲,寻找授课契合点,把课本中的理论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来讲解,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形成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的教学进度,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得到发散、集中,持续形成思维锻炼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

  好的教学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抓住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以及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情境方法有两种。

  一是问题情境,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学要善于把问题形成递进式的链锁,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同时再通过讨论、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分享彼此思维。问题情境的既可以是教师主导式的设计,也可以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教师主导式问题情境设计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反应状态,不断调整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于“物品漂浮”这一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拿同一品种不同大小的胡萝卜,进行漂浮演示,在演示前给学生提问胡萝卜能不能漂浮→演示中给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同的胡萝卜漂浮状态不一样→演示后归纳总结学生给出的所有答案,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就是根据现象,学生自己给自己找问题、找答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对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现象的理解,教师在演示不同物品发出声音的情况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中形成若干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小组间都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去探求声音传播的本质。学生形成的问题是多样性的,教师要善于引导问题,例如根据听声音→观察声音→思考声音的脉络引导学生形成系列问题,“物为什么会发声→猜哪些物体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还是声音形成物品振动”等,这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被激发,能够充分锻炼学生探求本质、发散思考、集中思考、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

  二是生活情境。科学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帮助。在科学课上,教师应该把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现象去思考问题容易被引导,也更容易使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对于光的传播这一现象的讲解,教师可以从大家身边的手电筒发光、电动车灯光去引导学生探寻为什么会发光、光是走直线还是会拐弯,等等。这样学生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物品发光就会产生深入思考,更容易贴近对光的本质认识,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此外,在实验课时,教师要善于布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遇到的现象,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发散思考,也更容易交流思考答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依靠科学实验,拓宽学生科学思维认识

  科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思维、发散思维、解决思维等能力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科学实验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交流,更多的是教师布置完实验任务,学生挖成试验后就下课。新课改的强调了课堂要注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同样需要运用好交流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认识。一是要注重学生实验体验交流,同样的实验课目,由于操作水平不同、操作人员不同等因素,每个人的体会也不同,从实验得到的认识、思考也不同,鼓励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体验交流,不仅能锻炼学生提炼、总结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从其他人的交流内容中拓宽实验知识面,自己没有理解、没有掌握或者没有注意的地方被其他同学讲出来,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而且分享经验也提高了实验课培养学生思维的效果。二是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由于实验课操作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操作成功,有的学生则可能操作失败,对于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从每一个实验细节入手,思考实验的目的。对于没有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加大交流力度,引导学生反思是哪个实验环节没有注意,或者实验环节设计不合理,让学生记下来,并从问题的根源入手,解决掉问题,达到形成正确的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学生,加强对实验的思考,分享成功与失败体验,不仅是增强个人思考的过程,也是拓宽成功与失败思考认知的过程。

  科学实验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科学实验课中,学生兴趣度十分浓厚,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使学生在“学玩”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科学实验课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多,教师既要善于立足单节课程教学目标,也要挖掘科学实验中的其它知识点,引导学生一项一项的思考,从“点到面”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把想到的讲出来,被给予表扬,正面激励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的目的。

  五、注重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习惯

  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做支撑。科学实验课上,学生的思考有时就在一堂课,过去就容易忘掉,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习惯,那么就不容易形成持续的思维科学锻炼。因此,笔者认为要以“证据”为抓手,培养学生记证据的习惯,从证据链中养成系统的思维习惯。证据意识需要从科学记录练起,对于一种现象解析、一堂科学实验,从启发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科学记录,把所见、所想记录到本子上,注重对记录内容的条理性,并且每堂课都做证据总结,这样记录证据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的过程。例如,对于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由于观察过程比较长,学生很容易产生烦躁心理,思考力就会减弱,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小动物进食、小动物活动、小动物身体变化等多个环节记录下观察到的情况,并从中思考小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分阶段、分任务的思考习惯,不至于遇到问题无从下手,避免思维混乱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昕,林伟贞.利用科学课促进“学困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中国教师,2014.14.

  [2]邸占英.在科学课中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2.7.

  [3]王树兵,禹咏龙.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