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是改革的先导。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程度和艰巨程度前所未有,集中表现为“不想改”、“不敢改”和“不会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来凝聚改革共识、铸就改革担当、明确改革方法。
关键词: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思想是改革的先导。众所周知,4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进而拉开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序幕。如今,回望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思想的解放与改革的进程总是在相互激荡。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任务之重和难度之大更加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找准问题的症结以及突破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今年1月23日,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一、让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40年前。而改革共识的难以达成,可以说是今天挡在全面深化改革面前的第一道门。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明显加大。一方面,利益阶层的固化导致共识出现分化。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项改革都能迅速使大多数人受益,在改革的旗帜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共识、凝聚力量。而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虽然从总体上、长远上看对发展会产生巨大推动力,但具体到某一阶段、某一领域、某一群体,改革会触动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现实的、预期的利益消长。特别对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需要动自己的奶酪、割自己的肉,这样他们就会想法设法阻止改革,并且往往会动用自己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舆论优势等对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阻力。另一方面,差异的客观存在增加共识形成难度。当下,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产生了不同的改革诉求和多远利益诉求;加之开放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的存在,都导致了不同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同差异,无形中增加了改革共识的难度。再加上,创新改革思路更增加了共识形成的困难。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已今非昔比,人们在过去形成的改革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革要创新思路,而创新思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又增加了人们对改革的疑虑。
对于“要不要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些改革具体问题认识的分化,唯有通过“认识”本身来加以解决,也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来统一思想。邓小平曾经说过:“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也就是说,解放思想是指,当面临新矛盾和新问题时,我们要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之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丢掉自己的主观偏见,正视问题本身,正视客观事物本身,遵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科学的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唯有通过解放思想,使人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有一个清醒而科学的认识,使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人在面临改革过程中具体问题和矛盾时,能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充分交流和碰撞,形成最大公约数。
二、让解放思想铸就改革担当
改革是一场探索未知的旅程。即是未知,就充满风险,所以要“敢字当头”,要敢改。如何才“敢”?必须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把自己从传统的思想观念、原有的习惯势力以及狭隘的部门或个人利益当中解放出来,才会丢掉顾忌、丢掉害怕,勇敢地迈开新的步伐。对于改革,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不要紧。”[2]“敢字当头”可以说是解放思想的要害,它既是一种勇气和决心,也是一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涉深水、过险滩的历程,会时常伴随着暗流涌动,这就更加需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气,更加需要有敢想敢说敢做敢闯的担当精神。而这一点对于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而要担当起这些角色,首先要解放思想。一方面,通过解放思想来释放出政治勇气和改革魄力,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另一方面,通过解放思想来增强改革定力和改革本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改革不偏向;同时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冲破经验主义的束缚,拿出自我革新的气魄,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试、大胆闯、大胆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困难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以无畏的勇气,以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决心迎难而上,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思想解放和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三、让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方法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推动改革不仅需要“想改”、“敢改”,还需要“会改”。“会改”就是强调在形势复杂、矛盾突出、问题棘手的情况之下,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找到改革的科学方法,进而取得成效。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乱改瞎改蛮改,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思想解放要到位。
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确保改革遵循规律。解放思想不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是在家闭门造车,也不是莽撞蛮干,习近平总书记说“刻舟求剑不行,闭門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也不行”[3],解放思想首先要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4]
而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首先,要鼓励解放思想,敢试敢闯。习近平指出,对认识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积累经验,找出规律。其次,要不断革新自我。特别是涉及到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摆脱狭隘视野,穿透短视思维迷雾,从改革发展的长远处着手。再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主席早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改革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多次强调,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5]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对问题有客观的、全面的、理性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二,解放思想与人民立场相统一,确保改革的人民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也要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改革要以增进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鲜明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所以,解放思想不是天马行空,一定要与人民立场相一致。
其次,改革要依靠人民,人民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他说:“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兴办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都是人民创造的产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和支持,需要全体人民解放思想、齐心合力才能最后完成。
正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放思想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解放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力。
參考文献:
[1]《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九八0年二月二十九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243.
[2]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讲话.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9.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364.
[5]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