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代书坛对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548
张慧

  摘 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苏轼在书法创作方面的理念,“书初无意佳乃佳”,自然本色是崇尚的审美标准。最高的审美要求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尚意”书风就开始了。颜真卿的行草书对宋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期书风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最大,也是宋尚意书风的领头者。明代书坛近三百多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书法家,如明朝书坛中期的书家祝允明其书风继承宋尚意书风,而且天资卓越博学多识,性格豪放、无拘无束。去除了妍媚甜熟的风气。并且用古拙豪放的阳刚之美撼动了明代书坛。

  关键词:明代书法;尚意书风;书法接受

  明中期的书法家们这时期的创作变得蓬勃、自由起来。可以从中发现几个特点:第一是整个创作格局开阔了。唐宋雄阔派书家的作品是明初书坛书法家们主要效仿的对象,作品的整体气息以及追求创作方面的自然和尚意。他们大部不仅在作诗、画画中都有画意,而且每个人都擅长画画。他们更多地为宋人尚意书风所吸引。这也正体现了明代书坛开始对宋尚意书风有所接受和发展。蒙昧的、专属的气氛减弱是明代书坛初期的创作思路。所以,超稳态的书法审欣赏标准出现了变化。标志着书法家的心理状态走向正常和成熟的轨道的是心灵上的主动,慢慢的对宋尚意书风有了接受和发展。

  一、明代书坛初期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明代书坛初期的书法主要仿照南派的书法风格,所以导致书法风格体现出了一种习性。沈度、沈桀书法被贵族们所喜欢,但是在立意方面又不够高古优雅。想要得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又不和时局发生矛盾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那个时期,他们处于欣赏者的中心,他们的作品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方向。只有沈度打破这种秩序,建立另外一种更能体现他书风精神的结构,如此以来就不会有如此厚遇。所以明初书法家留下来的名品,有的历经了几十年,都不曾有什么变化。 宋克出生的时间是公元1327年,字仲温,是明代书坛的书法家。少任侠,喜欢学剑走马,家素饶,结客饮博,谢酒徒,习兵法,周流无所遇,益以气自豪。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诗称十才子,所以与高启他们称十友。喜欢草书,隶书学习钟、王的笔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且没有尘俗的气息,主要是因为他并工写竹雨叠烟生。

  二、明代书坛中期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明代书坛初期,呈现出了一种放任自由的景象。到了明中期,书法艺术已经出现了艺术的接受与发展。明中期的书法日渐脱离了赵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创作可以从沈周开始。他一反师二王、赵孟颊习惯,而是师法宋人黄庭坚的书法,并且贯彻始终。这正是明代书坛开始对宋尚意书风接受与发展的开始。沈周效其纵横取势、态肆豪宕的特点,却无法达到脱化程度。明中叶后,书法逐渐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走向了正常的道路。书法活动集聚的中心地由政治文化为中心的北京变为经济和商业繁荣的苏州。祝允明和文征明时期,吴门书派发展到高潮,祝允明比文征明大十岁,文征明又为吴门画派之首,因此祝、文两人在那个时期为吴门书画界的中心人物。王宠是文征明的学生,在他们身后声名显著,几乎夺得祝、文之位。他的书法以典型的文人书卷气——即渊博的文学修养与旷达的艺术特点融进了书法,适应了当时的审美文化标准,摒弃了明初台阁体的庸俗风气,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中坚力量。明代中期的书法可追溯到宋人的意趣,具有“尚势”和“尚态”的时代潮流风格,这一风格尤其以吴门地区的书法家成就最高。王宠与祝允明、文征明和陈淳他们三人关系很好。他既是吴门书派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也是明朝中叶书法的中坚力量。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已经能看到因“台阁体”的僵化而转向表现自由的追求,也正是明代书坛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二)颠张复出——张弼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前期著名的草书家。

  张弼在狂草方面有新的想法,但是没有出书,张弼对在书写书法时的想法都表现在了平时语言中,就算没有书学著论,我们在张弼的作品中,还是可以研究出他书学中的特色,学习书法主要在于自己体会的东西,和自己研究出来的心得,这些是张弼表现最突出的。在张弼书法的学习观,创作观中体现了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审美标准里。张弼学习三宋书法时,这一观念就表现了他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符合其审美追求。张弼在写诗文方面也表达出了他对书法追求的是不求外形多像而是古拙简朴的境界。

  三、明代书坛晚期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一)王铎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王铎(公元1592~ 1652年),字觉斯。王铎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家道中落,他寒窗苦读,于天启辛酉(公元1621年)乡举,壬戌年(公元162年)進士,连科及第,考授翰林院庶士。

  王铎的书法气度雄厚、笔性老辣、涨墨淋漓、章法宕逸。王铎书法风格成熟于中年,我们见到的他44岁时写给静原亲翁的行书中堂中看,他的风格差不多形成,不过此时用笔少了一点火候,缺乏顿挫的笔势。书中的气息属于宁静路线,有一些缺乏古意,还保留着欧阳询的勾法。中晚年的时候,加强了线条的节奏感,线条本身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了,属于把自己的意识和理解渗透到对魏晋书法的理解中了。中年时期的纵横姿肆消退了,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王铎,用笔和线条都比较刚劲。他追求的是魏晋书法中静谧、闲适、自然的一面这些方面与他的主观心理的表现是一致的。

  (二)董其昌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董其昌一生之中临摹很多碑帖,董其昌不仅在研究古人的长处,还取其精华并且很好的加以学习和运用,变成了属于他的艺术的风格,而这全新的风格特征即为董其昌书法的特征尚意美。董其昌之所以不断临摹碑帖是因为他见过很多真迹,他非常重视临习古帖的相似度,董其昌秉着书法妙在能够合的来,神方面能开离的理念,吸取前人优点,学习古人之经典,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博采众家。这主要是说是在技法、结体等方面是形而上的神形和气韵等。总之,是要采百家花酿自己的“蜜”。[1]“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书行世。”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他非常有信心,很骄傲。他在临米《破宪帖诗践》时题道:“米元章自重其小楷,平生不多书,惟古帖真迹践数行或十余字,皆可作榜署题,所谓大字如小,小字如大也。学米书者多不能似,至小行楷,尤不能似,知其过苏、黄二家,正在于此。”

  (三)傅山对宋尚意书风的接受与发展

  在傅山书法作品中体现着整体气势恢宏,行气豪放,浑厚圆润,缠绕性强,线条粗细变化适度,特别是细线条,最是刚劲,张力也十足。运笔多圆转,善用圆圈代替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其大部分作品首字下笔重且墨浓,行文中墨色变化自然,飞白处连接巧妙而不失气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品布局方面,大部分草书作品都采用竖式两行半的形式,布局随意,书写一气呵成。

  傅山的书法作品是他当时极为矛盾的心理活动表达,是包含“失国与求生”“气节与忠义”“赵孟頫书法审美”等多重含义的折射。傅山以连续缠绕的线条宣泄愁闷的情绪,以豪迈酣畅的笔墨表达他的反抗。傅山认为书法创作要讲求自然表现书者的真实情感。“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直到现在仍对学书者有着重要影响。也体现了傅山对尚意书风的接受,然而,近年来,很多书家了注重书法的用笔用墨外,还对书法作品的形式进行了“包装”,对作品中的线条粗细、字形大小等作安排,这正是傅山所排斥的。

  参考文献:

  [1]苏轼.石苍舒醉墨堂.[D].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苏东坡.论书.[J]1979.

  [3]张廷玉.明史·文苑传.[M]江苏巡抚采进本.1982.

  [4]【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中历代书论选湖南美术出版社[M].2007.

  [5]【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明淸书论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