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刍议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80
刘夏辉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指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职院校,不仅能够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指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体系构成,希望能提供给高职院校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一、前言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更新了教育理念与教育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迫在眉睫,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以下笔者展开论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

  在高职学院体系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其课程定位可以设置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院校将传统文化纳入文化课程中的目标不仅能使高职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与培养文化精神,提升个人的人格。而且能使学会说呢过在今后的学习中感悟美,升华其对美的追求。[1]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其与社会和谐相处。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备本土性质,是民族祖先继承留下的遗产,不仅代表着祖先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财富。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人文理念,能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课程的知识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确保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在量化课程体系设置中,引导学生构建文化知识结构体系。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具备拓展性与层次性,涵盖文学欣赏、中华美学模块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性。[2]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备严密的层次结构,其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能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多个领域体现出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将伦理设置成本位,能向学生教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中华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拓展,要求教师基于美学理论来探讨美,该理论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美学教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可以唤起学生的内心美,使学生达到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情感并非天生具备,需要后期的教育培养。美育体系中,美作为一种渠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在得到升华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所以美学教育还体现了人性的深层,具备很大的广泛性,使学生在提升情商的过程中,生活也能得到理智的满足。

  四、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开展高等教育人才目标的基础要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会指向课程。课程主要分为显性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设置,与相应的学科、实践紧密性较强。隐性课程是指未显示学校政策或者课程计划的内容,涵盖学校在课程中的教育要素。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涵盖在学校文化里,以暗示作为形式来传播,传输的重要内容为教师在讲解期间,学生能够用心去体会感情的投入,效果具备间接性与长期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属于课程的两个板块。就逻辑学意义来看,其内涵难以联系,具备独立性之。由此可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属于独立且统一的课程整体。[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属于两个对立的课程领域,没有主从关系。对立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比,独立存在的课程形式。第二,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在特定条件可以转化。显性课程中涵盖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可以增强显性课程的重要性。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发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中的过程,由此可见,笔者在弹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期间,是将两个课程都涵盖在内,从而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显性课程涵盖拓展课程与核心基础内容。隐性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柔性课程与网络课程。第一种模式将外显设为主要的常规结构,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知识点为主,教学计划直接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设置为课程科目,该编制方案以外显为主。主干课程为时,其他课程为辅。高职院校的特征、学制都有限制性,笔者建议高职院校设置一门主干课程, 同时将核心公共必修课设置为主要精神。同时在选修拓展课中,将中华美学、文学欣赏归纳在中国傳统文化课程中。第二种为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隐性面。该课程结构形式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类型。包括讲座、参观、课外活动与学校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高职学生的举止规范化,提升学生的精神理念。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由此可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协调能够达到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目标。

  五、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结构涵盖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华美学课程与文学欣赏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将其更名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主要原因为学生基于题目便可以理解本课程讲解内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与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并未与行动相脱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主动践行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欣赏课程中,其主要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审美水平。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课程中,可以开拓视野,使心灵更加美化。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过程属于美的享受。对于课程类型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选用讨论的教学模式,在人文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该课程中,教学内容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文字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构建轻松氛围的过程里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魅力,在享受中明确课程知识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择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需要结合教育大纲、教育体系来选择。

  (一)古典诗歌的选择

  诗歌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性质的智慧,在感受诗人感情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诗歌性质的智慧涵盖凝聚感情、境界升华、想象力等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应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将诗歌性质智慧作为拓展。在合理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受到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人文思维的教学十分关键,高职院校教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诗歌性质的智慧作为重点,鼓励学生提升知性美与人性美。

  (二)小说的选择

  在小说讲解中,笔者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小说中的精华之一,其极高的艺术魅力与结局能够为学生带来较多的想象空间。根据笔者而调查分析,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未读过《红楼梦》,或者多该小说的了解较少。虽然在几节课程中未能帮助学生全面学习《红楼梦》,也未能给学生带来较深的认识。但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启发性注重凸出,在课堂启发中,引导学生依据课堂内容积极思考,从而不断提升人格境界。在文学赏析课程中,教师可以讲解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领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从而提升审美水平。“中华美学”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中的拓展选修课程。美化心靈、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严而喻的,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而言,审美教育的地位较为突出。审美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来完善与塑造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推广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年代与蔡元培老师观念一只的教师还有王国维、梁启超等,也强调了美育的普遍性,美学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执念,美学教育超越了负面瑕疵,因此教师在教育上必须关注美学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历史上的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心理变得更积极阳光。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多次指出审美的重要性,同时在儒家中的“诗教”、“乐教”上也有一席之地。孔子在描述《论语》中,常常对音乐进行评论赏析。台湾教师徐复观强调中国古代教育将音乐作为核心,同时在礼与乐的教学中,认为两者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境界,这也是孔子立教的宗旨。徐复观指出,儒家倡导的概念是“为人生而艺术”,在音乐教育上有明确地位,而且在诗歌上也有表现。在《论语》中,孔子很多次指出《诗》的重要性。儒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乐教”、“诗教”与“礼”,从而更好的完善学生的人格。到家与儒家的教育理念也有相似指出,他们认为人格与仁义具有密切联系,两者都超越了世俗生活,鼓励人们回顾自然,实现人格的独立。纵观中国历史长流,儒家与道家有互补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贡献。李泽厚在儒家文化评论中指出,其具备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因此儒家并非一种宗教,但是涵盖着对宗教的热情,并非哲学,但是具备哲学理性。能够引导人们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理想。蔡元培指出延续儒家审美教育的传统理论,审美理论如同宗教一般,给人以启迪,是净化心灵的体现,能够对自然产生一种吸引力。由此可见,诗歌在我国的地位非常高。在当今社会中,中国人的伦理真空愈发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美学教育,这也是近年来以来,职高开设中华美学课程的主要原因。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人文理念,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高职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明确传统文化的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设置学分,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时,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文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新探究[J].艺术品鉴,2015(1).

  [2]李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构建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J].教育:文摘版:00230-00230..

  [3]阚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